好久没聊韩系车了。
这题算有感而发,原因是多年不联系的大学同窗今天发了条朋友圈,当中盛赞起亚EV5的强大,并对韩系车的前景抱以极高期望。
说起来,这哥们儿以前就是妥妥的韩系粉,念书时候只有一项爱好——翻看汽车杂志。至于我,对韩系车并不感冒,总觉得基调不合口味。
这种偏见也可能和我的经历有关,年少时家里买过台K5,人称“屌丝三宝”,但那台车调校有些欠妥,乘坐感受难以形容,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韩系车没有好感。
抛开主观情绪,如今韩系车在中国被边缘化是客观事实,对韩系粉来说,这种“马太效应”延伸出来的赌徒心态是很强烈的,越是跌落神坛,他们越希望有什么东西能横空出世拯救韩系车于水火。于是,每次一有新车出来,韩系粉总要以各种理由刷存在感,包括这次的起亚EV5(手动狗头一下:不针对任何人,包括我那位大学同窗)。
起亚EV5好不好?作为E-GMP平台的首款国产车型,卖点肯定有,比如外观,可以明显看出来这台车的设计是走心了:生硬边角一律没有,轮眉、侧裙、轮圈等细节位置也都做了精细化处理,如果说竞品是耐看,那么起亚EV5则是经得起推敲,它完全做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还有点工艺品的意思。
韩式审美,果然在线。
配置也可圈可点,包括零重力主驾座椅、可横移的“浪漫副驾”、同级唯一后排0度纯平折叠座椅、27英寸三联屏、冰箱、大众ID.系列同款怀挡等。有一说一,坐进去的瞬间“Made in Korea”还真有种朦胧的法兰西风情。
不过,无形中这也提升了新车的学习成本,在黑粉眼里,大概会成为“非主流”的罪证。
至此,起亚EV5的卖点差不多说完了,而关于外界热议的续航嘛,怎么说呢,720公里是挺强的,那个版本的能耗也亮眼,换算下来大概12kWh/百公里,这数据可比隔壁AION Y、大众ID.4 X之流好看多了。
这里边,起亚的技术底蕴起到了很大作用,一方面同级罕见的热泵空调能大幅提升续航能力,另一方面第二代电池智能温控管理系统也有效降低了能耗。
1+1>2,就是这意思。反过来,EV5之所以能兼顾空间和续航,功臣正在于此。
但有一点我不理解——起亚为什么要打自己脸?
年初,杨洪海亲自下场手撕比亚迪,骂的那叫一个开心,转过头,EV5就用上弗迪动力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了,“真香”这俩字喊的忒快了吧?
不不不,一定是我格局小,EV5采购比亚迪电池八成只是凑巧,原因可能是“自家没货”。起亚怎么可能不行呢,上个月lohn Kett刚在KONA的发布会上表示“韩国车永远比中国车高级,因为技术领先”。你猜怎么着?年初杨洪海也曾叫嚣“烧钱都能把中国车企们烧死”。
一前一后,攻击属性拉满了。
好消息是,消费者不管这些,他们只管好不好用;坏消息是,如果EV5在三年前发布,我觉得突围可能性很大,因为它真正做到了“油电同价”,但现在,大家都卷,EV5的综合实力很难撑起“救世”的野心,后续的销量订单,不出意外应该会从增购、换购且看重驾驶的人群中来。
这还是乐观的情况,毕竟EV5要同步面对竞品的打压,比如宋PLUS。
按照韩系粉的分析,EV5和宋PLUS各有特色,宋PLUS虽然尺寸更大,但EV5价格更便宜,续航也更强,而且还提供“1年8折回购”的优惠,简直诚意满满。
问题是,这些真能让EV5在细分市场立足吗?如果光靠“冰箱彩电大沙发”和“价格战”就能割中国车主韭菜,那最会造车的应该是家电企业。
只能说,EV5选了一条不太容易出错的道路,只是论选择,它远没有到“非我不可”的地步。
有趣的是,在EV5上市后,杨洪海随即称“EV5的产品力完全吊打竞品,同级别内没有对手”。这种无下限博眼球营销操作,属于老艺能了,回过头去看,年初杨洪海和比亚迪那波“口水战”不正是为了给新起亚K3造势吗?
题外话,新起亚K3的定价策略挺鸡贼,虽然指导价是11.29万元起,但算上各种优惠,落地丐版只要8.99万元,而同期号称“打到合资A级车腹地”的秦PLUS DM-i冠军版要9.98万元才能拿下。用优惠政策放大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凯迪拉克看了也要直呼内行。
理解了新起亚K3,再来看围绕在EV5身上的种种现象,真相就呼之欲出了。被人夸、被人骂都无所谓,没人关注才真的会死。而这,恰恰是起亚目前的心态。
不过EV5和新K3有点不一样,起亚已经没有“走量”的产品了,K3、K5、EV6、狮铂拓界、赛图斯统统被选择性忽略,如果EV5这张仅有的牌再打不出来,那么杨洪海就真的只剩社死的份了。
其实最初EV6是有“走量”希望的,无奈起亚没有选择国产,在中国车主眼里,花30甚至40万买一台韩系进口车,还不如转头去看宝马i4或者蔚来ET5。
看吧,起亚放弃参加今年的进博会是对的,反正手里没什么货。
当然,以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起亚在新能源领域并无建树,这也就意味着,不管EV6还是EV5,起亚都要从零开始。
实际上的起亚,可能远不如杨洪海说的那般能打。
写在后面:
起亚是什么时候开始不被中国车主待见的呢?公认的答案是2017年,自从交上“65万台”的巅峰成绩单后,起亚便一蹶不振,去年,起亚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还不到10万台。屋漏偏逢连夜雨,起亚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已来到了崩溃边缘,那份广为流传的财报,足够拿来说明。
走过漫长的试错期后,起亚似乎有意要认真造车,起码在转型电动化这件事情上,起亚看起来挺认真的,只不过时移势易,起亚能否重新王者归来,还要看造化。
2016年过去了,对杨洪海来说,那或许是个值得怀念的年份。
星愿屠榜 吉利在下一盘大棋
对于汽车行业来讲,普遍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特性,那就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看看2024年的全球车企资产负债率,福特负债率84.27%,通用汽车76.55%,大众集团68.92%。
从第一辆SU7 Ultra交付开始,有关小米碳纤维挖孔机盖的争议就没停歇过。
全球车企财报透视:数据背后的真相与启示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家庭能源系统正从“被动消费”迈向“主动创造”。便携储能全球领导者和全场景家庭绿电开创者华宝新能,日前以一场技术革命回应了这一趋势:在5月7日-9日举行的欧洲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电池及储能系统专业展——ees Europe 2025上,华宝新能正式发布......
吉利银河:安全与舒适的完美结合,驾乘体验全新升级!
海外车企有息负债占比普遍过高如丰田68%、福特66%,而比亚迪有息负债仅占5%,吉利、奇瑞也控制在20%以下。这种“无息负债主导”的模式,让中国车企更稳健避免了利息吞噬利润的陷阱。
小米汽车深夜发文道歉,回应了大家近期讨论最多的两个问题呀,一是给小米SU7 Ultra限制马力的问题,二是挖孔机盖的问题
2025年五一假期,哪吒车主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时刻。5月2日清晨,郑州何先生发现哪吒App显示“HTTP 502 Bad Gateway”错误,车辆彻底“罢工”。截至5月5日,超2000名车主在社交平台控诉:远程控车失灵、定位更新失败、甚至因钥匙锁车被迫钻后备厢逃生。一位车主......
因为家庭出行的需要,很多人都会考虑买一辆大型SUV,这样平时出去玩或者假期自驾游一家人都能坐得下。但是大型SUV车身都比较长,开起来会显得比较笨重,尤其是在一些窄路场景下,没有小车来得灵活、好开。可以说,灵活性是很多大型SUV车主最大的痛。那么,有没有空间又大,开起来又灵活的大型......
工信部公开向社会征集关于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大众当前面临的利润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制造巨头向科技公司转型的必然成本。
阿维塔公开直播风洞测试,数据真实经得起验证,用实力打破质疑
车企财报大揭秘:财务背后的真相与格局分化
豪华SUV的标杆答案!梅赛德斯-奔驰长轴距GLC诠释出行三重奏!
坐拥百万级沙发的东风日产N7,真是“换壳”某007?
比亚迪海狮07EV护航赵心童夺冠,全球销冠品牌再添星光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显示,资产负债率普遍高企,但国内外车企呈现分化趋势。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明显下降,比亚迪表现突出,半年降7个百分点至70.7%,年内有望进入6字头区间。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总负债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
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盲订开启!华为智驾+500Bar喷射动力超亮眼
宣传转弯半径?跟腾势N9同场画个8字一试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