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当制造业沦为广告学:主机厂卷不动“全栈自研”了

当制造业沦为广告学:主机厂卷不动“全栈自研”了

汽车通讯社 1925浏览 2024-03-26 IP属地: 上海

全栈自研,最早是脸书一位工程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工程师不仅要会写代码,还要做产品经理开发APP,要成为一个有全局视野的跨界人才。

他或许做梦都没想到,现如今借用他的概念最多的领域竟然是汽车。在车圈,自研这个概念就像滥发的货币,从“全栈自研”到“全域自研”,从“深度自研”到“联合自研”,一时间让人感觉,车圈都很硬气,大家都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都要牢牢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当然,不管外人怎么说,车企仍在积极宣传自研。

2021年,上汽董事长陈虹提出了灵魂论,矛头直指华为,他宣称车企必须牢牢地掌握自己的灵魂,不能把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交给供应商们。

积极响应的是造车新势力们,蔚小理宣布以全栈自研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但与此同时,以百度、地平线、禾赛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供应商们却带头唱起了反调。百度副总裁储瑞松建议车企“与其追求全栈自研,不如追求全栈可控”。

地平线副总裁李星宇则表示:“全栈自研是个奢侈品,从历史来看,真正拥有全栈能力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公司绝对是少数,也是不可复制的极少数。”

站在供应商们的立场上,说这话很正常,你们都自研了,我们难道去喝西北风吗?

一边是主机厂高喊灵魂论,疯狂自研。另一边是供应商苦口婆心,积极求合作。

可见,全栈自研到究竟为何物,全栈自研的性价比到底高不高,自研和与供应商合作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至今大家仍无共识。在汽车行业,整车厂和供应链的博弈永远存在,只不过,这种博弈在产业链洗牌阶段显得格外激烈。

不过,这种博弈是一场有限游戏,当双方都付出代价后,都将明确自己的能力边界,最终回归开放与合作。

灰盒模式,才是合乎理性的选择

今天,对全栈自研最狂热的要属自动驾驶领域,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算法和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早提供完整自动驾驶服务的供应商是以色列的Mobileye。它的想法是,只提供黑盒模式,把芯片和感知算法封装在一起,客户只管买,但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原理,既不能看,也不能改。

汽车行业都知道自动驾驶是未来,如果接受这套黑盒无异于把未来的发展拱手相让。很快,坚持搞黑盒模式的Mobileye衰落了。

Mobileye衰落提醒了所有车企,自动驾驶不像传统零部件,供应链以及合作模式都比较成熟,车企也非常熟悉,但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车企在这方面几乎等于外行,如果对强势供应商听之任之,那么长此以往,车企必将失去“灵魂”。

以此为起点,许多车企开始坚定地走向了全栈自研之路。

要知道,一个自动驾驶大模型就有上亿行代码,而且算法只是最上面的冰山一角,冰山之下还有诸如操作系统、芯片等无底洞,大部分车企既没有那个资金实力,也没有技术实力去搞全栈自研。

但总有人坚持自研,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自研算法有助于车企形成数据闭环,充分地从容地开发适合自己的硬件。比如小鹏P5的城市NOA方案只用一块0TOPS的Xavier芯片和两颗激光雷达就可以完成。

由于电动车的整车结构已经从过去的分布式结构变成了集中式结构,所以车企开始设计、开发属于自己的特殊结构,全栈自研似乎已经成为一家车企彰显技术实力和进取心的标准动作。

比如蔚来汽车,其全栈自研的丰硕果实,就是ICC智能底盘域控制器,能够更好地协调制动、转向、空悬以及CDC减震器等不同模块,并可以通过后期的OTA来提升行驶质感。这也是蔚来汽车推出80万级高端旗舰轿车蔚来ET9的底气。

当制造业沦为广告学:主机厂卷不动“全栈自研”了

但尽管如此,“蔚小理”在现阶段也不可能自建一个像特斯拉DOJO这样的超算中心,答案很简单,没那么多钱。

可见,全栈自研好处很多,但是代价也很大。根据数据,2022年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家新势力研发投入分别达到108亿元、52亿元和67.8亿元。要是没有强悍的融资能力,那么这种烧钱模式显然不可持续。

实际上,就算是特斯拉也不是全栈自研,其座舱芯片也是由AMD提供的,底层操作系统也是基于Linux开发的;而垂直整合的拥趸比亚迪在自动驾驶领域也是和Momenta、大疆、速腾聚创等供应商们合作;此外,诸如上汽投资Momenta,理想绑定地平线等案例也比比皆是。

可见,即便车企想要全栈自研,能力也达不到,还得和供应商们深度协作。

由此,车企通过和自动驾驶供应商的合作,一方面熟悉了解算法大模型、数据闭环等关键环节,还能节约成本,进而确定自研的重点领域,实现独立灵魂和产品差异化。

比亚迪副总裁廉玉波说:“车企和Tier 1和Tier 2之间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全黑盒模式和全白盒模式,但黑盒模式产品不能满足车厂的需求,而全白盒模式会让供应商失去部分竞争力,他认为未来行业需要探索出一种介于两种模式之间的灰盒模式。”

想要大规模量产,主机厂离不开供应商

比起自动驾驶全栈自研,硬件全栈自研似乎更简单,更有必要。

但其实不然,很长时间里,大众对硬件全栈自研的认知就是尖端技术攻关,似乎只要能拿出技术就万事大吉了。

但实际上,技术攻关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成本控制下的大规模量产,具体来讲,技术攻关是第一步,更为困难的是第二步,能不能量产,良品率有多高?

比如饱受舆论质疑的小米自研V8s电机,有人认为这是汇川科技的技术,但是在实验室里突破技术并非难事,困难的是能否保证高良品率前提下的大规模量产,也就是能否突破良品率、库存管理、产能扩张等环节的制约。

车企可以独自完成第一步,但对于某些零部件来说,要完成第二步的难度太大,必须由主机厂和供应商共同完成。

比如,宁德时代之所以能成为动力电池巨头,是因为它抢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前,就突破了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路线,并实现了大规模量产,目前能比肩宁德时代技术和产量的主机厂只有比亚迪一家。

当制造业沦为广告学:主机厂卷不动“全栈自研”了

另外,强如特斯拉,也不是所有环节都是全栈自研。比如当马斯克从玩具制造上想到一体压铸时,地球上刚好存在一家能制造出 6000 吨压铸机的公司——力劲,如果没有力劲的协助,单靠特斯拉自己研发一体化压铸设备,那特斯拉的电动车还能否量产,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仅是主机厂需要供应商协助,哪怕是动力电池巨头要研发、量产它们自主设计的电池,也要次一级供应商的协助。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长城旗下的蜂巢能源,他们自主设计的方形的动力电池壳,在量产时需要大量的叠片机,只能选择与韩国供应商合作,要知道,叠片工艺的难度也相当大,怎么对齐、怎么减少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等都是业内顶级难题。

终于,在与供应商的协作下,蜂巢最终从易拉罐的产线中找到灵感,推出了多工位并联的新式叠片机,一举突破了大规模量产的良品率问题。

由此可见,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全栈自研,主机厂砸钱投入技术攻关,肯定不是为了博得一个“独立自主”的好名声,而是通过自研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换得利润,让企业健康地活下去。

进一步拓展来说,理性的主机厂应该意识到,全栈自研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掌握产业链附加值最高的环节,进而掌握话语权。

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能否主导一个产业的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产业链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动力电池占电动车整车成本高达40%,但世界上只有中国有最完备的电池供应链,离开了中国供应商,基本做不好电动车。中国就掌握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比如,日产把自己的电池业务卖给中国远景后,导致日产电动车难以量产,最终只能寻求中国供应商欣旺达的帮助。本田和大众的新能源车电芯同样来自宁德时代,丰田的bZ3里装着比亚迪的电池,国产特斯拉的电池来自比亚迪和宁德时代。

所以,即便大众、丰田、特斯拉不是中国品牌,但只要使用中国的动力电池,那就意味着40%的成本,以及背后的营收和就业留在了中国,中国的工人就能赚到钱。

总结来说,全栈自研貌似很提气,但实际上难度大、烧钱多,对大部分主机厂来说,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于是,全栈自研从制造业变成了广告学——主机厂一边立“全栈自研”的人设,一边暗地里和供应商打得火热。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如今大部分所谓“全栈自研”已经沦为了营销工具,而真正的“全栈自研”是技术攻关和大规模量产的巧妙平衡。“不惜一切代价”听起来回肠荡气,但在商业上往往是极其危险的。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汽车通讯社 1.8万粉丝    4398作品 关注 汽车资讯领域的彭博社,提供权威的全球汽车资讯及案例分享。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