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使用过“共享出行”服务吗?
以汽车出行为例,“共享出行”是指人们不用购买车辆,而以共享和合乘方式与其他人共享车辆,按照自己的出行要求付出相应的乘车费的一种新兴交通方式。比如网约车、共享租车等等新兴出行方式,都属于共享出行领域。
由于手机用车方便、收费透明合理,共享出行日渐成为了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出行方式。只是共享出行虽然受到了消费端的欢迎,但是在供应端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与此同时了各大车企却带头挤入“共享出行”领域的费解场面。
这是为什么呢?
“共享出行”两极走 车企“疯”了吗?
如今,随着“共享出行”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行业发展却开始了“冰与火之歌”一般魔幻的两极分化现实状况:
一方面,多个知名共享汽车纷纷陷入了窘境、甚至倒闭。
盼达用车被用户投诉押金难退、途歌出行APP母公司被列为失信公司,友友租车、EZZY、麻瓜出行更是陆续消逝无踪。此外由蚂蚁金服领投的立刻出行被传出押金难退、无车可用的新闻,美团租车在成都试水后也悄然关闭。
即便是宣布在共享出行领域盈利的公司GoFun,40个自营城市只有北京、成都在内的25个城市实现盈利;而在40个加盟城市中也只有29个城市实现盈利,显然想要实现全部城市盈利目前仍然有一定困难。
另一方面,就在各大共享汽车公司陷入麻烦的同时,各大车企纷纷踊跃投入共享出行领域,相继在该领域开辟了新战场并不断加大投入。
比如吉利旗下的曹操专车在此前升级更名为曹操出行,据介绍到到目前为止曹操出行已经进入了50座城市,有42,000辆纯电动车,注册用户超过3100万,日均活跃用户110万,日均需求量峰值达到了170万,订单峰值则超过了62万。
而长城汽车投入10亿打造的“欧了出行”同样不甘示弱,目前已在保定、石家庄、成都成功运营,运营车辆达到3000台,注册用户超过100万,并表示2020年欧了出行将实现全国主要城市的拓展布局,而到2022年欧了出行将开启全球市场的拓展。
此外,一汽、东风、长安三家车企联合苏宁、腾讯、阿里巴巴等共同组建的T3出行正式上线运营,堪称是共享出行领域的“国家队”。
面对纷纷倒闭的共享出行公司,各大车企却大举火热投入这个“无底洞”一般的共享出行领域,并不断扩张。
被曝不断陷入退款难、倒闭潮的共享出行领域,为何如此吸引车企不计成本地投入?
车市大环境突变 车企急需转思路
其实不是各大车企主动投入共享出行,而是车市大环境变化之下,各大车企被迫转换思路必须投入共享出行领域。
首先目前国内的汽车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变为了存量市场,已经不可逆转。
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保有量2.5亿辆,私家车1.98亿辆。而与此同时,汽车销量却已经在持续下跌。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我国新车销量为1,837.1万辆,同比大幅下滑10.3%,9月份中国新车市场继续下滑,新车批发销量同比下降5.2%至227.1万辆。
汽车保有量过于饱和,导致汽车销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下滑。而就连被誉为转型机遇的新能源车市场,同样卖不动了。数据显示,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9.9%和34.2%,销量出现连续3个月下滑。
新能源车销量下滑,固然有年中购车补贴大幅下降的原因,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没有了政府补贴,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想要买新能源车。
而这也是车企必须转入共享出行的原因之一——面对新能源车崛起,私人消费者却不再买车了。
这是由于传统燃油车与纯电动车使用方式的不同,导致了私人其实并不适合购买纯电动车。
比如同样是补充能量,燃油车只需要去加油站,即可随时加油,即加即走;而纯电动车,则需要长时间的充电,即便是快充也得几个小时,这就必需一个专属车位停放。如果是集团购买,集体充电还好说,但是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停车充电的成本实在是增加过大,变为了不能承受的痛。
此外动力电池带来的问题,同样棘手。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你买的是一辆车,使用费用只有保养费和加油费。而对于纯电动车,虽然电费比油费省,但是电池性能随着时间却是在不断缩减,直接影响了续航的表现,一旦更换电池对于车主的费用实在太高。
当纯电动车时代消费者不愿买车的时候,从燃油车转型为纯电动车为销售主力的各大车企,就必须提前实现从“卖车”到“共享出行”的思路转变。
长城汽车党委书记、欧了出行董事长张文辉就认为,当前汽车的制造+销售大概占到了90%的利润空间,随着未来市场竞争由增量竞争转变为存量竞争,预计在2025年以后,出行服务、汽车后市场带来的利润将占到企业的60%,未来车企、经销商靠着卖车赚钱的日子将会一去不复返。
车企布局共享出行 也并不只为卖车
其实目前大笔投入布局共享出行,各大车企也并不只是为了卖车。
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曹操出行董事长刘金良就表示:“吉利汽车为什么要做出行?很多人认为,主机厂做出行是为了卖车,实际比如说去年吉利汽车卖了151万辆,曹操出行实际投入了1万辆汽车,如果靠曹操出行去卖车的话肯定吉利是不能承受的。”
当然目前共享出行“内部消化”车企产量的占比还较小,并不意味着未来当汽车无人愿买的时候,相信共享出行势必会成为车企的蓄水池。
不过各大车企之所以热衷投入共享出行领域,一方面是为了未来汽车市场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像其所说也是为了抢占市场和用户,并获得出行数据。
以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为例。
2019年2月,曹操专车升级更名为曹操出行。之所以更名,原因就在于曹操出行不再是只有共享出行的专车服务,而是进行了更多的扩展。
比如曹操出行App 中有帮取帮送功能,相当于高级版的同城快递业务,美团饿了么的“跑腿”。用户可以将本地的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景点、活动等信息,以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
另外,曹操出行还针对成都、青岛、厦门和重庆等知名的旅游城市,增加了自由行版块,为用户旅游出行出谋划策、提供参考,未来这或许会成为曹操出行的一个新的盈利点。
此外,在个别试点城市上线新的本地生活产品“曹操走呗”。曹操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功能“透过关注、推荐、距离、时间、定位等维度的推荐方式,一键发现同城吃喝玩乐目的地,减少用户在多个平台跳转搜索、筛选的时间成本。”其实此举也就是为了提升用户粘性,抢占市场而实行。
共享出行的平台和模式,天然能让车企从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盈利模式将从卖车向多元角度发展,这对于面对存量车市场发展天花板的各大车企而言,无疑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
共享出行车企自带安全优势
除了以上因素,其实共享出行车企自身拥有的优势也是客观原因之一。
车企共享出行,最重要的一大优势就是——安全。
此前共享出行主要是通过“手机对手机”派单、接单,在方便的同时,手机和车的分离也给共享出行整个安全体系带了bug。毕竟接单手机可以任何人持有,无形中加大了假冒网约车司机接送乘客的概率,从而也导致了安全问题的频发。
而车企天然拥有的造车基础,可以让其为共享出行打造深度定制的车辆,不仅硬件一体化,基于车联网平台搭载了移动大数据管理平台。尤其是其搭载的接单车机系统,可以有效避免摆脱了手机接单现象。
司机通过车机系统接单,再加上面部识别等功能,车企就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人车一致,同时,在发生危险报警时,运营商还可以通过远程来控制汽车。
比如T3出行自主研发的VDR安全防护系统,率先实现人、车、路的全数据监控与分析,对车辆实时管理、对司机全时段管理、对路可实现危险情况的主动预判。再比如曹操出行搭载的GKUI系统,也是为了实现安全服务和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综合来看,车市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的转型意愿,再加上定制车机系统的天然安全优势,各大车企纷纷转型不断陷入倒闭潮的共享出行领域就不难理解了。
只是大浪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当共享出行市场真正成熟之时,如今逆流而上、纷纷大笔投入的车企,未来到底还有几家会存活呢?
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由车314汽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Momenta为何被收车企青睐?
汽车企业必须坚持长期主义。
电商消灭的不仅是批发零售业,野蛮生长将毁掉含汽车业的所有行业
马斯克豪赌AI,Grok4是神级副驾还是数据黑洞?
上汽造“最便宜的华为车”,尚界能否扛起月销3万辆的期待?
点火启动,动力瞬间响应,这样的驾驶体验离不开一颗“聪明”的汽车心脏——汽车蓄电池。近日,DF蓄电池常德旗舰店盛大开业,再次为车主带来高性能、长寿命、环保节能的启停技术新选择!
上汽通用启动至境轿车项目,打响高端新能源进攻战#上汽通用全面转入“进攻战”#老牌车企出手就是王炸#至境开启别克在华新篇章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股票代码:NYSE:ZK)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此......
国产汽车为何热衷于创立新品牌,这些品牌存在哪些风险?
比亚迪势不可挡!2025年6月单月及上半年销量双夺冠
7月15日,比亚迪宣布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深度融合华为、OPPO、荣耀、小米、vivo等中国所有主流手机品牌生态,打造覆盖全场景的智能出行体验。
2026九州汽车生态博览会由定制改装、汽车科技、汽车零部件、商用车、房车露营、汽车文化6大主题组成,全景展现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技术迭代产品创新与发展趋势,是全球第一个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集合整车发布、汽车科技、汽车零部件、汽车改装、汽车文化的全产业链B2B2C生态展贸平台。
实测阿维塔11 样样拉满!30万级豪华电动 天花板!
放眼国内的豪华品牌,德系三强BBA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三个品牌均有自己的品牌标签,其中主打运动化的宝马一直是许多年轻消费者的“心头好”,不过在2025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遭遇了近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在当下豪华品牌车型市场,智能驾驶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用户选车关注的“基础项”。众多豪华品牌在智能驾驶方面,寻求的路径不同。有自研的,有跟华为“一揽子”合作,也有与专门智能驾驶公司合作研发的。这也造成在竞争激烈的智能驾驶领域“三分天下”。
零跑的成功法则:用慢哲学跑赢新势力生死赛
新能源内卷下的牺牲品?两款紧凑型SUV销量下滑
近日,视觉中国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公告,表示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北京华夏视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大象视觉(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战略投资者引入。此举是为了加快公司在AI方面的布局,促进公司“AI智能+内容数据+应用场景”战略规划的协同发展。
几张外观图就引爆车圈?或许你们没有真的读懂尚界H5!
再添8台!安徽第三批氢能环卫车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