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路咖汽车 1102浏览 2024-10-31 IP属地: 北京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2021年3月,雷军推出了小米首款折叠手机MIX FOLD,也正式宣布了要跨界造车,这一年,华为也带来了Mate 40系列,已经成立两年多的华为车BU,推出了华为乾崑智驾的第一代版本,华为ADS 1.0。三年后,华为智驾版本已经迭代了2次,小米汽车也迎来了第一次城区NOA升级,从实测体验看,智驾整体的逻辑趋于人类驾驶员,效果似乎非常接近华为ADS 3.0,如果从小米SU7的上市时间开始算,将近7个月,就几乎赶上了华为在过去一年的迭代水平,那么问题来了,这一次,小米智驾新版本的实力究竟如何?有没有可能在明年追平华为?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复杂路口不再保守,但下一代版本细节处理会更好?

在聊小米汽车城区NOA 1.4.0的效果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简单复盘一番小米汽车的端到端大模型。现阶段国内几乎所有涉及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车企,都从分段式网络切换到了端到端一体式大模型,具体的技术逻辑这里不再赘述,简单说,就是不用再给控制端写代码规则,把感知端和规控端融合成一个大模型,目的就是减少数据传输的时间,在面对发生过的事情时有经验处理,面对没发生的事去学着处理,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最终让系统实现“看到就执行”的效果,小米的智驾技术也是如此。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从底层逻辑看,其实和理想汽车的One-Model结构非常相似,都是端到端+视觉语言模型(VLM),也是用到了2枚算力508TOPS的英伟达 Orin-X芯片。不同的是,小米汽车在BEV网络上用到了变焦技术,也就是可以在感知层面做到动态调节,当在比较考验精度要求的窄路或者停车场时,像素网格大小会调整到0.05米,而在相对宽阔的场景下,这个尺寸会扩大到0.2米,这也是能够实现双向十车道无保护左转的基础条件,理想汽车虽然没用上变焦BEV技术,但是基于快慢两套系统之外,实际上比小米汽车多了一个云端世界模型,当系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将采集记录后的数据上传,在云端将问题场景进行二次搭建,让大数据分析问题根源之后再针对性进行训练,学习后再交给端到端处理,总之三套模型之间是相互辅助的关系,这两套智驾系统比起来,在不同场景下都有各自的优势。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在上一代的智驾版本中,有不少车主给到的反馈是,复杂路口的处理相当谨慎,人车混行之下接管频次较高,其实相比后期对硬件层面的调整,这类属于软件层面的问题通过OTA做优化更容易解决,在智驾框架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更多的工作就是不断再去优化细节。所以在这一次的新版本中,特意强调已经优化了功能升降级逻辑,对车辆和行人的速度检测也进行了优化,目的就是避免再出现遇到人车流量大的交错路口,系统算不准合适的起步时机只能主动降级。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在新版本中,多了U型路的掉头能力,更据交通信号灯指令能够自主通行,在无前车的路口也能通过,支持对静态占道的临停车、锥桶、三角架等障碍物绕行,从目前多数实测的体验来看,新版本在复杂路口的通行轨迹和细节确实更加趋于拟人化,比如,在变道逻辑中,目前市面上大多智驾系统普遍的做法是,提前开启转向灯,在合适的契机再插入规划道路,而这次小米汽车的新版本,是确保和后车具备安全距离,并确定后车的大致运动轨迹之后,几乎在执行转向的同时开启转向灯。再比如,在无保护左转弯逻辑中,新版本不会按照前车的运动轨迹跟车行驶,而是会向左多打半圈,绕到前车侧后方的“安全区”,巧妙的利用前车的位置,躲开了和对向车辆、行人或者非机动车的混轮博弈。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这两个细节的提升,可以说基本解决掉了绝大多数变道转弯的难题,不过这一代版本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比如,通行效率的优化程度还不够,由于系统在复杂路口做了较多的安全冗余,整体反映会显得稍慢一些,在丁字路口已经出现合适的起步契机时,系统识别到了后方有正在移动的障碍物,所以还在考虑是否继续行径时的几秒钟,错过了本可以直接通行的机会,尽管在复杂路口系统降级的次数变少了,但通行的效率依然不够高。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另外,当行驶至道路中央有静态车辆占道时,系统并不是全部都会采取绕行,即便是道路划线非实线,系统也会提示需要接管,但是在变道、转弯时,多数情况又可以实现流畅的绕行,这个差异显然是决策还不够“成熟”,一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小米SU7的交付量还在增加,数据积累量还不够多,雷军在最近一次的城区NOA体验中也提到了,在北京50公里左右的城市道路,全程出现了4次接管,原因分别是遇到了事故无法绕行、修路施工、排队进出收费站和人行桥下遇到强加塞,所以不出意外,在下一个版本中,这些细节可能都会被优化。

不用高线束激光雷达,明年也能追平华为ADS 3.0?

从小米汽车新版本的城区NOA效果来看,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已经非常接近理想汽车的6.4版本了,也相对接近当时还没把BEV融到GOD网络的华为ADS 2.0。那,明年有机会追平ADS 3.0吗?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答案是大概率可以实现。首先,我们从感知硬件来看,现阶段要实现华为ADS 3.0满血功能,是需要1颗激光雷达(192线)、3颗毫米波雷达(一颗4D)、11个摄像头和12颗超声波雷达,在不同感知硬件的数量上,实际上小米汽车也是如此,只不过,激光雷达用的还是禾赛提供的128线(同款理想汽车),在探测距离上比华为自研那枚少了50米,另外小米没有搭载4D毫米波雷达,华为用的来自硕贝德,探测距离在280米,而且擅长捕捉不规则异性障碍物,通过回波将采集到的数据建立立体坐标,再配合实时扫图的192线激光雷达,可以说这套组合把GOD大网的优势全部能挖掘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在今年10月25日,只是发布了对细节优化的ADS Pro V3.1版本,而不是发布4.0的原因之一。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理论上讲,96线、128线和196线,线束越多,探测的精度和精度自然越高,而且目前车规级激光雷达产业的价格已经降到了千元级别,小米汽车似乎没有理由不更换高线束的激光雷达,为什么还会用禾赛的128线呢?这是因为,高线束激光雷达本就会占用一部分算力资源,而华为ADS 3.0的芯片算力已经做到了1000TOPS,小米汽车用的2颗英伟达 Orin-X芯片,叠加后算力虽然只有508TOPS,但分给128线激光雷达的资源空间足够用,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小米汽车只要不放弃BEV技术,就不需要高线束激光雷达。

小米城区NOA详解,解决绕行效率,8个月后就能追平华为?


BEV网络的特点,就是将整个场景给障碍物码上坐标,然后再对每个障碍物单独去做运动轨迹分析、预判,前面已经提到,小米汽车还用上了变焦BEV技术,就是为了把不同场景的精度做好,并且BEV网络对算力的要求远不如高线束激光雷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给VLM让出了一大部分算力资源,而针对道路细节的感知任务,在华为ADS 3.0体系里是由4D毫米波雷达负责的,所以,这样一来,华为的GOD+PDP和小米的端到端+VLM,就形成了两类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底层逻辑看似相同,但是感知层面需要的储备却是不同的,至于二者的大模型能力,目前都已经具备了从周更升级到日更级别,所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比拼数据积累量了,毕竟实测有效数据越丰富,学习训练后的大模型才会更“聪明”。最后也就能给出一波预测了,小米SU7上市7个月就几乎做到了华为用一年升级的ADS 2.0水平,随着后续交付量和数据的提升,估计很快下一代版本就会发出,追平ADS 3.0,大概率明年会实现,若是参考小米首次推送的节点(今年6月)来看,不排除明年6月也会发布新版本,这距离追平华为的时间,还剩下8个月。

文章标签:
新能源 技术解析
 
相关推荐
路咖汽车 33.4万粉丝    1.3万作品 关注 秉承专业态度,创作有趣的汽车内容,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推荐作者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