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车时代,大多数人购车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合资车,这背后既是对合资车实力的认可,也是对合资品牌的认可。即便后续国产燃油车在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国产车在燃油车市场的话语权与合资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但来到新能源市场后,合资车和国产车的地位就发生了两级反转,国产新能源汽车反倒成了更多消费者的第一选择,即便合资品牌近两年已经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但收效甚微。那么,合资新能源汽车的出路到底在哪呢?
转型态度决定高度
“三年一小改,五年一换代”,这是燃油车市场几乎所有品牌都在恪守的潜规则,但在新能源时代,汽车的更新迭代已经可以和每年都换代的手机相提并论,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汽车的更新迭代周期已经比手机还要更短,这是内卷之下的国产新能源汽车给出的答案。
事实上,产品频繁更迭的初衷,是车企想自证自身的创新性、强化自身的标签,但将汽车打造成快销品的做法归根结底还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应对行业内卷,部分车企不惜拼速度只顾追求短期利益,造车只为了卖车,对产品品质偷工减料的现象层出不穷。更何况,高频次的更新迭代牺牲的也是老用户的利益。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合资品牌很难摆脱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包袱,毕竟外资车企需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有国内汽车市场,更要考虑到全球汽车市场,而海外市场并不像国内汽车市场这么内卷,且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合资新能源汽车卖不动后,转销海外市场的原因。所以说,合资新能源汽车就不太可能像国产新能源汽车这样高频次地更新迭代,竞争力自然也就差强人意了。
至于外界普遍质疑的合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问题,说实话,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门槛并不高,这一点国内的跨界玩家中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只要有钱就能够造出新能源汽车。当然,想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行业领先也并不容易,特斯拉就是其中的代表,即便旗下车型几年都不更新迭代,依然有竞争力。
综合来看,合资品牌想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分得一杯羹,就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态度,即便现在大多数合资品牌都已经有了新能源产品,但更多品牌也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带来的产品力似乎仅局限于在燃油车的基础上将发动机换成了电机,更有甚者还在坚持走“油改电”路线。试问,这样的合资新能源汽车能有未来吗?
所以说,合资品牌想要在新能源市场扳回一城,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态度,对待转型的态度也就直接决定了转型后的高度。在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上,合资品牌中做得比较出色的也就只有大众和宝马,今年的别克也勉强算是一个,从这些合资品牌的成功中或许也可以看到破局的方法。
价格是决定成败的主导因素
从销量来看,上汽大众ID.家族在11月份销量就达到了14360辆,这一成绩虽然只能勉强和主流新势力品牌相提并论,但在合资品牌中,上汽大众ID.家族却是最成功的案例,且ID.3从2021年上市以来的累计销量也已经突破了20万辆。
至于宝马这边,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宝马i3和iX3两款“油改电”车型,特别是宝马i3,在上半年的时候也着实火了一把,丰富的终端优惠直接让用户忘记了“油改电”的身份,甚至还出现了一车难求的现象。
从上汽大众和宝马在新能源市场的成功也可以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其实就是降价,当初ID.3刚上市的时候起步价就已经接近16万元,对于这一级别的纯电动汽车来说,如此定价简直不要太过盲目自大。直到去年ID.3给出了更大的终端让利后,这才让ID.3的销量有了起色,进入到2024年后,上汽大众不仅对ID.3进行了升级换代,在价格上也务实地给出了不到13万元的起步价,如果算上优惠,现在入手ID.3的最低价格已经来到了12万元左右。
不难看出,阻碍ID.3走量的最大障碍其实就是价格,同样在宝马i3这里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丰厚的降价优惠,身为“油改电”的宝马i3根本就没有出路。比同级国产新能源汽车定价更高,这是合资新能源汽车在燃油车时代就遗留下来的老毛病,如果还想在新能源时代走燃油车时代的老路,最终的结局就只能是失败。
除了在价格上要更务实外,产品竞争力同样重要,虽说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是“三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购买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关注点已经从“三电”转变为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而合资品牌大多又是理工男,对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毫无经验,这才是合资新能源汽车与国产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差距。
如何解决这一短板呢?大众同样给出了标准答案,就是寻求和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合作,面对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短板,多以互联网起家的新势力品牌有着先天的优势,所以大众就和小鹏汽车建立了合作。2023年7月,大众宣布计划向小鹏汽车投资7亿美元,并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共同开发纯电动车型;同年12月,大众与小鹏签订战略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今年4月,大众宣布与小鹏进一步拓展合作,联手研发全新一代准中央电子电气架构;7月,大众与小鹏汽车再次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从大众和小鹏一年之内连签四份协议就不难看出,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将是大众新能源汽车未来需要攻克的重点,待解决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短板后,大众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品力已经追上了国产新能源汽车。按计划,大众和小鹏合作的首批两款车型也将在2026年就要问世。
写在最后:
综合来看,合资品牌想要在新能源市场分得一杯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产品的定价,盲目自信的定价换来的只会是惨淡的销量;其次就是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这是所有合资新能源汽车的通病,如果没有成熟的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即便是转型成功,也只会局限于低端新能源市场。
Momenta为何被收车企青睐?
汽车企业必须坚持长期主义。
电商消灭的不仅是批发零售业,野蛮生长将毁掉含汽车业的所有行业
马斯克豪赌AI,Grok4是神级副驾还是数据黑洞?
上汽造“最便宜的华为车”,尚界能否扛起月销3万辆的期待?
点火启动,动力瞬间响应,这样的驾驶体验离不开一颗“聪明”的汽车心脏——汽车蓄电池。近日,DF蓄电池常德旗舰店盛大开业,再次为车主带来高性能、长寿命、环保节能的启停技术新选择!
上汽通用启动至境轿车项目,打响高端新能源进攻战#上汽通用全面转入“进攻战”#老牌车企出手就是王炸#至境开启别克在华新篇章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股票代码:NYSE:ZK)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此......
国产汽车为何热衷于创立新品牌,这些品牌存在哪些风险?
比亚迪势不可挡!2025年6月单月及上半年销量双夺冠
7月15日,比亚迪宣布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深度融合华为、OPPO、荣耀、小米、vivo等中国所有主流手机品牌生态,打造覆盖全场景的智能出行体验。
2026九州汽车生态博览会由定制改装、汽车科技、汽车零部件、商用车、房车露营、汽车文化6大主题组成,全景展现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技术迭代产品创新与发展趋势,是全球第一个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集合整车发布、汽车科技、汽车零部件、汽车改装、汽车文化的全产业链B2B2C生态展贸平台。
实测阿维塔11 样样拉满!30万级豪华电动 天花板!
放眼国内的豪华品牌,德系三强BBA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三个品牌均有自己的品牌标签,其中主打运动化的宝马一直是许多年轻消费者的“心头好”,不过在2025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遭遇了近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在当下豪华品牌车型市场,智能驾驶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用户选车关注的“基础项”。众多豪华品牌在智能驾驶方面,寻求的路径不同。有自研的,有跟华为“一揽子”合作,也有与专门智能驾驶公司合作研发的。这也造成在竞争激烈的智能驾驶领域“三分天下”。
零跑的成功法则:用慢哲学跑赢新势力生死赛
新能源内卷下的牺牲品?两款紧凑型SUV销量下滑
近日,视觉中国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公告,表示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北京华夏视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大象视觉(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战略投资者引入。此举是为了加快公司在AI方面的布局,促进公司“AI智能+内容数据+应用场景”战略规划的协同发展。
几张外观图就引爆车圈?或许你们没有真的读懂尚界H5!
再添8台!安徽第三批氢能环卫车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