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保时捷中国的压力有点大:销量连续两年下滑,中国市场已经从保时捷的销量最大单一市场,变成跌幅最大的单一市场。年中的时候经销商逼宫保时捷总部,闹得保时捷中国CEO走马换将。行至年尾,又被曝出了中国区裁员的消息,据称包括了10%的正式员工和30%的外包员工。虽然保时捷官方立即站出来了否认,但种种迹象表明,这家一向在中国市场云淡风轻的传统豪华品牌,也开始进入风雨飘摇的阶段。
而新任保时捷中国CEO的潘励驰(Alexander Pollich)在最近也再次向媒体表达了此前保时捷全球CEO奥博穆的观点:保时捷不会通过牺牲产品价格换取销量的增长,单纯追求量的增长不是保时捷的目标。并且,潘励驰也抛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flag,要在2026年重新赢回中国市场。
在如今群狼环伺的中国市场,保时捷这份坚持还真是让人刮目相看。不过,表信心是没问题,但要真想要两年内赢回中国市场,大概率是没戏的。
不以价换量,只是空头支票
首先,“不以价换量”这个策略本身就只是一个空头支票。
早在今年年初,保时捷全球CEO奥博穆就已经表态过,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会秉承质大于量,不会以价换量。但是看看这一年下来经销商们是怎么干的:全国各地的保时捷经销商门店,保时捷718目前普遍都有10万元左右的优惠;即将换代的Taycan目前有20万元左右的优惠;即使比较能够走量的如911、Macan、卡宴等也都有数万元不等的优惠。
所谓的“坚持不降价”只是保时捷管理层一厢情愿的客套话。毕竟,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卖不动,还有全球其他市场可以卖,但中国的经销商如果卖不出车就只能关门大吉了,这可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在生死问题面前,经销商哪里还会在乎价格的维系。更何况,渠道现在本就已经“军心不稳”,难道保时捷还会对降价卖车的经销商做出处罚,寒了众兄弟的心吗?
坚持质大于量,这个简单的道理谁都懂。但毕竟保时捷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眼下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并不是否认保时捷的质量,而是不接受保时捷的品牌溢价。这不是靠质量和品质就能说服消费者,维持品牌溢价的,需要给到消费者更多实际的产品价值和情绪价值。
虽然潘励驰到任后就高调走访经销商,但是安抚工作只能稳得住一时,在保时捷拿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之前,该以价换量的还得以价换量。
本土化研发,两年内难见效
想要从产品层面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价值,最重要的显然是本土化。
保时捷中国刚刚在华增设了技术研发部门,并且由本土高管李楠担纲保时捷中国技术部副总裁,借此能够加强本土化研发。但是,这个部门最大的问题是效率问题。在保时捷之前,很多品牌老早都在华设立了研发部门,但本土化研发效果甚微。这背后主要还是老外对于中国市场和中国用户喜好的认知,难以快速扭转,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兼顾中国和海外其他地区的不同喜好。
对于保时捷这样的全球品牌而言,要如何平衡海内外用户对智能功能和机械素养的不同倾向,永远是一道难题。所以即使保时捷中国增设了技术部门,日后这个部门也将长期面临着与内部其他部门的反复博弈,在本土研发上要投入多少,取决于保时捷管理层内部对中国市场给予的权重到底有多高。
而且,从研发节奏上来说,这个部门能够起到的作用大概率也要到2026年之后才会见效。已知在接下来的2025年,除了现有车型外,保时捷中国将会推出的新车型包括有新款Taycan、全新纯电动Macan、新款911以及911GT3,涵盖内燃机、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三种不同的动力类型。这几款车将决定了未来两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这些新车大概率已经定型,不太可能临时再做本土化高阶功能的适配。比如刚刚上市不久的纯电动Macan上,最本土化的适配就是应用了高德地图和语音识别这样的基础智能功能。可以预想的是,其他未上市的新车大概率也就是这样的水平。
中国消费者更感兴趣的高阶功能,比如智驾之类的,以海外厂商的研发节奏,起码也得一年之后再见。而在高度内卷的中国市场,一年时间,中国品牌的智能功能都可以迭代升级两三次了。
以保时捷这几款车型的本土化水平,短期内仍旧难以给消费者带来新的产品价值。
两年能否赢回中国市场?
既然短期内产品难有大的提升,那么与其说两年时间赢回中国市场,倒不如说是在全球汽车市场低迷,中国汽车市场经销商正在向新能源品牌倒戈的大背景下,如何在这两年里先稳住和赢回中国经销商的心,不让渠道瓦解。潘励驰能做的还是精兵简政,降本增效。
就在不久前,保时捷中国已经宣布将精简国内经销商网络。具体计划就是在未来两年时间里逐步对现有的将近150家经销商进行淘汰优化,在2006年底将保留100家左右经销商。这背后是今年前10个月,保时捷经销商网络的平均销售回报率已经跌到了1.9%。作为对比,2022年保时捷中国销量还在巅峰时,经销商的平均销售回报率是5.5%。
不过简单计算一下,如果淘汰掉50家经销商,可以使经销商网络的平均销售回报率回升到2.8%,但仍然无法回到2022年的高光时刻,能不能稳定军心还是一个疑问。
更何况,目前中国品牌们正在大举扩张渠道。BBA品牌中都有众多经销商开始改换门庭经营中国的高端新能源品牌,经营保时捷的经销商们若是无利可图或是利润微薄,恐怕不用等潘励驰优化,自己就主动“叛变”了。
结语:
在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有很多“嘴硬”的品牌立下各种flag,最终被现实所打脸。现在保时捷也同样选择了这样一条倔强的道路。但结局能否真如保时捷所愿,是否可以赢回中国市场?两年时间并不算长,转瞬即逝,我们很快就能知道答案。(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Momenta为何被收车企青睐?
汽车企业必须坚持长期主义。
电商消灭的不仅是批发零售业,野蛮生长将毁掉含汽车业的所有行业
马斯克豪赌AI,Grok4是神级副驾还是数据黑洞?
上汽造“最便宜的华为车”,尚界能否扛起月销3万辆的期待?
点火启动,动力瞬间响应,这样的驾驶体验离不开一颗“聪明”的汽车心脏——汽车蓄电池。近日,DF蓄电池常德旗舰店盛大开业,再次为车主带来高性能、长寿命、环保节能的启停技术新选择!
上汽通用启动至境轿车项目,打响高端新能源进攻战#上汽通用全面转入“进攻战”#老牌车企出手就是王炸#至境开启别克在华新篇章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股票代码:NYSE:ZK)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此......
国产汽车为何热衷于创立新品牌,这些品牌存在哪些风险?
比亚迪势不可挡!2025年6月单月及上半年销量双夺冠
7月15日,比亚迪宣布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深度融合华为、OPPO、荣耀、小米、vivo等中国所有主流手机品牌生态,打造覆盖全场景的智能出行体验。
2026九州汽车生态博览会由定制改装、汽车科技、汽车零部件、商用车、房车露营、汽车文化6大主题组成,全景展现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技术迭代产品创新与发展趋势,是全球第一个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集合整车发布、汽车科技、汽车零部件、汽车改装、汽车文化的全产业链B2B2C生态展贸平台。
实测阿维塔11 样样拉满!30万级豪华电动 天花板!
放眼国内的豪华品牌,德系三强BBA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三个品牌均有自己的品牌标签,其中主打运动化的宝马一直是许多年轻消费者的“心头好”,不过在2025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遭遇了近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在当下豪华品牌车型市场,智能驾驶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用户选车关注的“基础项”。众多豪华品牌在智能驾驶方面,寻求的路径不同。有自研的,有跟华为“一揽子”合作,也有与专门智能驾驶公司合作研发的。这也造成在竞争激烈的智能驾驶领域“三分天下”。
零跑的成功法则:用慢哲学跑赢新势力生死赛
新能源内卷下的牺牲品?两款紧凑型SUV销量下滑
近日,视觉中国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公告,表示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北京华夏视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大象视觉(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战略投资者引入。此举是为了加快公司在AI方面的布局,促进公司“AI智能+内容数据+应用场景”战略规划的协同发展。
几张外观图就引爆车圈?或许你们没有真的读懂尚界H5!
再添8台!安徽第三批氢能环卫车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