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车圈或将上演风闻言事剧情,质疑和谣言的界限还清晰吗?

车圈或将上演风闻言事剧情,质疑和谣言的界限还清晰吗?

天和Auto 1957浏览 2025-02-20 IP属地: 未知

“法务出击”成为近一周汽车圈里的热词之一。

在小鹏、小米、蔚来等新势力品牌遭遇恶意造谣之后,其各自法务部门的响应速度相当迅捷;恶意造谣者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罚。对于这种编造剧情诋毁商誉的行为确实应当进行惩戒,法务部这一角色的存在对于企业而言也确实很重要。

但是如果以法务部为武器,将被动发现相关不实信息转为“主动出击”的话,车圈舆情也有可能会一塌糊涂。

车圈或将上演风闻言事剧情,质疑和谣言的界限还清晰吗?

分析

法务部背靠大企业,人员自然是相关专业人士;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团队面向汽车爱好者或消费者市场,维护企业与品牌的合法权益,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以给予奖励的方法鼓动汽车爱好者去发现,这就可能上演“风闻言事”的剧情。

什么是“风闻言事”呢?

在古时候有一种职务叫做“监察御史。”其职能是依据传闻进谏或者弹劾;而风闻言事指的是只需要依据传闻即可进行进谏或弹劾。可是传闻总是有真有假,而且一句话经过三人之口就有可能完全变了意思;但是这与三人成虎不同;其性质已经演变为“监察御史”们为了一己私利而刻意放大解读甚至构陷。

回到汽车圈里再看风闻言事,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是值得质疑的。

风闻言事在古时候也往往会被禁止。

车圈或将上演风闻言事剧情,质疑和谣言的界限还清晰吗?

质疑与谣言的异同之处需要了解。

什么是谣言?

谣言用四个字的成语概括就是“无中生有。”比如捏造“某L3级汽车智驾致死”的案例就是典型的谣言,因为根本没有这件事;所以这就是谣言,是凭空捏造的行为,其初衷是制造事端和混淆视听。

可是有些观点不见得是谣言。

假设某品牌的车辆发生了交通事故,有网友质疑或依据现场分析可能导致车辆碰撞的原因;这应当是质疑而不是造谣,因为质疑是合理的怀疑并提出疑问的行为,只要相关描述中带有猜测、推测、可能或者个人观点等词汇,那就是探究疑点的行为,是为了追寻真相的做法。这种行为应当不属于谣言,可是解释权在谁的手中?

车圈或将上演风闻言事剧情,质疑和谣言的界限还清晰吗?

笔者认为解释权在法律。

但是绝大多数网友不是律师,不会懂得相关法律法规;可是法务部的员工是这个专业的,又有充足的时间和资金支持,其必然能够从字里行间、逐句逐字的找出不恰当之处,哪怕是合理的质疑,然而也有可能被曲解。如果再加上一些“风闻言事者”的恶意评论引导,那么一个合理的质疑也会有可能被曲解或改造成谣言。

结果是“风闻言事”在短期内看似能够引导品牌形象和销量的升级,只是最终怕还是会形成“文字狱”的后果。届时品牌会得到什么呢?相信一定能得到非常多的好评。可是现在的网友可以不说但是不见得不明白;当一种技术、产品或品牌只有好评的时候,那么这样的技术、产品或品牌也就离被淘汰不远了。

车圈或将上演风闻言事剧情,质疑和谣言的界限还清晰吗?

结语:

造谣是应当坚决抵制的;可是当质疑和造谣可能被强势一方模糊界限的时候,强大的“法务”则有可能成为控制品牌舆情或品牌评论管理的手段,性质上究竟与“水军”的做法有没有差异还得让专业人士来解读。再谈汽车品牌关于批评声音的包容度,如果批评也会被冠以“损坏商誉”等罪名的话,以后的汽车圈怕是再不需要分析师和评论员;并且还会出现“软广硬化”到“硬广软化”的变化,总之是企业“法务”将控制整个用户圈。

所以在现阶段还是建议汽车爱好者们慎言,一定喜欢评论汽车的话,多看一看海外品牌就好,他们的法务够不到这块。

车圈或将上演风闻言事剧情,质疑和谣言的界限还清晰吗?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天和Auto 57粉丝    3577作品 关注 已入驻十大平台,该账号为天和MCN,天和Auto唯一爱咖号。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