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余承东拼了!华为新车价格不是狼性,是韧性

余承东拼了!华为新车价格不是狼性,是韧性

汽车公社 2380浏览 2025-03-21 IP属地: 未知

汽车,越发成为华为新品发布会的主角。


“华为Pura先锋盛典及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当拿到这张门票时,一些朋友还在议论“这次汽车内容是不是没那么多”,事先被广为知晓的,是问界M5和M9会换新。



当春茧体育场的聚光灯劈开暗黑背景,余承东接二连三揭幕“正菜”,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比起阔折叠手机,发布会后半程几款新车的价格更令人意外。


等到余承东身后的大屏亮起“问界M5 Ultra:22.98万元起”、“享界S9增程版预售价31.8万元”时,价格数字仿佛一串炸裂的代码,瞬间击穿了无数人的心理防线。


这并非一场简单的产品秀,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工业交响曲”——低价车型如惊雷破空,高价旗舰似静水深流,增程技术若暗潮涌动。许多人会联想起华为早年“寸草不生”的狼性,但仔细推敲产业逻辑的更迭,其实恰恰是依托制造业的大国崛起之韧性。



“华为真是拼了,这样做好像比亚迪价格战的高价版,”有人在场下直接叫了出来。


“全过程很痛苦,大方向很正确”,规模化制造——摊薄降本——终端降价——产业洗牌——资源集中——再扩大规模。这是制造业快速进阶的不二法门,但刚性的法则终究会在人情面前显得生硬。


故而余承东的鸿蒙智行乃至整个华为的打法,同时迎来拥趸和批评,也就都在意料之中。


只不过,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挡不住时代车轮碾向前的声音。


价格战术冰与火

对比Pura X阔折叠屏手机和后面鸿蒙智行新车,实在称得上是风格迥异的两种发布策略。


Pura X阔折叠屏手机需要细品,尺寸变化带来的细微维度的体验升级,显然价格超过不少人事前的预期——根本就不是以性价比换取大范围消费者认可的思路,而是沿着三折叠高端路线寻找对应的那一部分精英客群。



而鸿蒙智行新车则是直观的冲击,价格数字成为巨型砝码,重重落在观者心里的天平上。


当问界M5 Ultra以22.98万元的起售价登场时,华为展示了一种近乎外科手术式的定价策略。相比2024款问界M5的24.98万元起售价,新车型价格直降2万元;若对比此前垂类平台上显示的23.8万元预售价,实际降幅也达8,200元。



不仅有“减价”,还有“加量”:全系标配华为高阶智驾ADS 3.3系统、192线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强化主动安全,搭载全向防碰撞系统CAS3.0,升级ESA紧急转向辅助功能和e-AES自动紧急转向功能,支持边刹边让;外观设计等也都有所改进。


那么北汽享界的招数呢?享界S9终于拿出了增程版——原先许多人预测,增程比同配置纯电版大约能下降三五万元,但享界S9增程版31.8万元的起售价较纯电版直降8万元。



性能层面,增程版通过华为雪鸮智能增程系统实现CLTC综合续航1355公里,既解决了纯电车型的里程焦虑,又借价格优势冲击主流豪华轿车市场。


但华为的定价策略绝非“一刀切”。


2025款问界M9六座版价格较2024款提高1万元至47.98万元,却因搭载最新的ADS 4.0高阶智驾系统、分布式车载卫星通信等尖端技术,反而强化了其“科技旗舰”的定位。


定价思路完全可以参考各款车的销量表现。


以2024年2月到2025年2月累计一年的销量为例:


问界M9在鸿蒙智行车型里一骑绝尘,零售销量168,525辆成为50万元以上最畅销车型,无须加上“自主品牌”或者“新能源车”的限制条件,甚至高于同门价格更主流的问界M7;


而M5在过去一年里销量仅为36,527辆,月均三千辆已经不能令余承东满意;


享界S9卖了5个月,累计5,494辆,月均千辆的成绩,在接近40万元纯电轿车里算拔尖,但是去掉限制条件之后也不够看。



这种“冷热交替”的定价逻辑,显示出华为鸿蒙智行对产品矩阵的精准把控:走热车型,选择一款小幅提高价格,并用权益在实质层面抵消,试探市场;原先销量不振的车型,则给出更好的价格竞争力,从而构建起攻守兼备的产品金字塔。


产业逻辑已变:规模与成本的生死竞速

如果华为鸿蒙智行在20万元以上市场,也像比亚迪在7~20万元市场一样,掀起价格内卷的浪潮,整个行业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人细细论述。但比“价格内卷”层次更深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逻辑出现了变化。


汽车产业经过半导体技术+互联网营销的洗礼,不再是以前那种慢条斯理的经营,而是依托宏观的大工业时代,扩大规模降本,参与价格内卷。从比亚迪的主流市场战术,到鸿蒙智行的高端市场“掀桌”,几乎都如出一辙。



“这种策略有双面性,一方面直接提升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考虑风险,比如维护品牌档次、安抚老车主。”评论人士这样表示。


十年前,汽车行业的观察人士还在津津乐道,给细分市场打上“小众”、“大众”的标签,但从特斯拉开始,华为鸿蒙智行和小米等新玩家,已经撕碎了原先的规则边界。


举例来说,纯油车时代,轿跑SUV一度以其掀背流线设计,在2015年前后掀起流行浪潮。马自达CX-4吃到红利之后,诸如风光ix7、途观Coupe等悉数跟进,最终因为空间狭小、受众有限、供应过多,各种轿跑SUV败下阵来。


转折点出现在特斯拉Model Y身上。特斯拉追求极简思路,Model S、Model X、Model 3和Model Y全部采用Coupe流线轮廓套娃设计,原本业界许多观察人士不看好Model Y能热销,结果这款车长时间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畅销车型。


而小米SU7和智界R7,再度让业界看到,原来所谓的“小众设计”、纯电短板,在品牌力加持、价格到位面前,这道桎梏不堪一击。纯电轿跑构型的SU7如今月销量超过2万辆,依然供不应求;智界R7在S7未能铺平道路的前提下,还没等增程版上市,就轻松突破月销量过万。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


当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体系将中型轿车价格下探到10万元出头,当零跑B10将带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车价格打到12.98万元,当特斯拉Model Y在华为ADS、Momenta、元戎启行和卓驭的围剿下不得不放弃智驾标签、降价应战,这场战争早已超越产品力的单一维度,演变为供应链效率、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的综合博弈。


背后是什么?中国汽车无可比拟的供应链和人才土壤,全球最完整、最庞大的体系,最努力、最勤奋的人才。


为何特斯拉放弃激光雷达?除了极简思路不想要多重数据来源之外,成本是最大拦路虎。但中国凭借速腾聚创、禾赛等头部企业,通过多年的拼搏,将主流车规级激光雷达的单价,从昔日万元级下降到如今的三千元水平,未来将进一步下探到千元级。


再看智驾研发团队,华为车BU智驾研发团队超过7,000人;比亚迪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东生表示,比亚迪投入智驾工程师5,000人以上,研发时长7年;吉利将研究院智驾中心、极氪自研智驾团队、路特斯智驾团队、子公司亿咖通,以及脱胎于吉利的福瑞泰克整合之后也是数千人,小米智驾团队将从1,500人提高到2,000人。



除了14亿人口、受教育程度97%以上的中国,还有哪个国家可以提供这样多的人才?除了经过互联网经济、电商经济洗礼的中国,还有哪个国家能给业界提供如此厚实的智驾研发基础?虽然特斯拉号称智驾研发效率远高于友商,但终究只有120人。


但价格战的代价同样沉重。


如何摆脱“背刺老车主”、“内卷撕咬同行”的恶名?


当问界M5 Ultra将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变为标配时,华为不得不直面两个矛盾:其一,技术普惠与品牌溢价的平衡。若高端配置过度下放,可能稀释问界M9的旗舰价值;其二,老车主权益的维护。


比亚迪也好,华为鸿蒙智行也好,其他厂商也好,都需要慎重考虑价格内卷负面效应的严肃课题。好在这次发布会,华为推出了“硬件升级方案”,试图用“技术平权”缓解价格落差带来的心理冲击。这种“技术+价格”的双轨策略,既是华为对市场规律的妥协,也是其维系用户忠诚度的权宜之计。


结语:在“矛”与“盾”之间

华为鸿蒙智行新车的定价策略,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的集体困境与突破。


当问界M5 Ultra以22.98万元的价格将激光雷达变为标配,它刺破的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僵局,更是技术垄断的高墙;当享界S9增程版以31.8万元冲击豪华市场,它承载的不只是销量目标,更是生态整合的野心。


但这场战役远未结束。价格内卷可能侵蚀品牌价值,技术普惠需要巨额研发支撑,生态构建更需时间沉淀。


对于华为而言,如何在“工业时代的狼性”与“生态时代的远见”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鸿蒙智行究竟是一支刺向旧秩序的“矛”,还是一面守护新世界的“盾”。


价格内卷,在微观层面痛苦异常,在宏观层面难以阻挡。


但无论最后是华为还是比亚迪获胜,真正的胜利者,都是那个更为宏大的身影。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608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