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智驾不是风口?日赚1亿的比亚迪证明,造车新势力要退潮了

智驾不是风口?日赚1亿的比亚迪证明,造车新势力要退潮了

路咖汽车 2369浏览 2025-03-26 IP属地: 未知

钱是有嗅觉的,一张张写满亏损的财报,让多数车企终于开始冷静下来。

比亚迪还有降价空间,但很多车企已经没有。

为了形成舆论制高点,从2023年至今,几乎所有的汽车发布会上,都会使用精准的数字让观众和消费者认识到自己的实力。500万内最强、1000万内最好、大定数据破1万,甚至更多。因为不再是燃油车做主,所以所有人的认知都在被重铸。

新势力的声量很大,甚至一度时间给很多人留下了引领技术发展,或者是下一个特斯拉的标签。

“杀到现在这个时候,所有还抱着幻想的车企老板,都该下课了。”在比亚迪财报发布的当天,一位知名的汽车KOL给到了这样的判断,而这种判断,不止代表他一个人。

毕竟,做生意的核心是要赚钱,看着比亚迪的财报,日赚超1.1亿元,再看着更多的财报里写着下跌或者亏损,被誉为汽车市场淘汰赛元年的2025,正在重新思考下一个风口是什么。

智驾该卷,但不是风口,不是救命法宝

数字之下,认知是很容易被重铸的。例如,2024年,被誉为是雷军接近被封神的1年,小米SU7的销量不断暴涨,雷军被冠上了北京欠车王的外号,以及在纽北创下了中国品牌的纪录。也有小鹏汽车,被誉为起死回生的一年,小鹏MONA M03成功的带起了热度,越来越低的车价,带来了越来越高的销量。

不过,资本圈有一个铁律,钱是有嗅觉的。

随着各家的财报发布之后,股价的涨跌,能很明显的反应出当下最新的趋势。同时,不止是包括对车企的看涨或看衰,更包括了对AI的态度。

不难发现的一点是,今年春节期间,随着Deepseek的入场,美国股市被吓慌。甚至于,黄仁勋都得主动的出来站台支持。中国诞生的AI模型,带来了更高效率、更多优化,直接降低了算力、部署等方面的相关成本。不过,民众眼中的顶流消退速度也是肉眼可见,3月上旬,不同领域的各家企业官宣接入Deepseek,而到了3月下旬,这一类的营销数量就明显减少。

同时,更多的大厂同类应用,反而进入上升期,如豆包、kimi、腾讯元宝等等。在2-3月的时间里,下载量一涨再涨,一度是Deepseek排第一,豆包只能排在第三。

不过,AI确实是火爆,但其在汽车圈的盈利能力,却在肉眼可见的下降。随着各家财报的发布,主打汽车类科技概念股票的股价,普遍向下。

2024年,小鹏的关键数据是,销量19.01万辆,收入408.7亿元,分别增长34.2%和33.2%,但用低价车凑成的销量,并不能带来营收上的惊喜,同时净亏损仍然有57.9亿元。于是,从资本的视角来看,如今的小鹏虽然在回暖,但并不能带来良好的收益,自己投资它也难拿到更多的投资回报。

于是,股价连续下跌,也逼出了何小鹏在公开场合的新话术,新能源车继续卷下去,不卷低价,而是卷科技。这其实就是为了增强资本的信心,毕竟,自己做的是连续多年赔本的买卖。

蔚来的财报里,营收增长18.2%,共计657.3亿元,销量同比增长28.1%,但亏损也超过200亿元。

理想的财报里,营收增长16.6%,共计1445亿元,销量再超50万辆,但利润从2023年的118.1亿元,下探到了2024年的80亿元。

上述的数据,就是当前AI的难题,或者说是近5年来的难题。AI确实很火,但在很多方面无法完成商业闭环,所以短期内还看不出带来高价值和回报的能力。

而做生意,要的是盈利,才能有长期发展,但如今的AI却还不能提供相应能力,于是车企们多数只能亏下去、耗下去。即便是谷歌,即便是chatgpt,也一样面对相同的局面。

所以,当比亚迪掏出自己的那份财报之后,这让人冷静下来。它的数字,不止得益于技术进步,也在于商业化闭环,而对于AI和智能而言,商业化,是如今的难题。

新势力模式,接下来行不通?


在说比亚迪之前,需要关注的,还有小米。3月25日,中国科技股普遍下跌,尽管小米在造车第一年就交出了非常漂亮的成绩单,远超市面很多主流车企的利润表现,但,它也发布了通过增发股票筹集55亿美元的公告。

其他科技股方面,涉及座舱和智驾的阿里巴巴、地平线、禾赛科技等等,也都普遍在发生下滑。AI如何变现,这是当下面对的大问题,毕竟,全球的融资越来越难,无法承载很多车企“烧下去,烧到转折点”的梦想。

好,进一步深度分析比亚迪财报,能看出更多的增量。

日赚1.12亿元,营收7771亿元,现金储备1549亿元,且不止在于数字上的好看。归母净利润402.5亿元,同比增长34%,这一增速超过了它营收29%的增长。诚然,在比亚迪身上有着很多的挑战,比如供应商的付款模式,资本层面的其他运作,以及未来更要大量花钱的选项。但,确实它能在当今的车市里,交出这样的成绩单,是具备代表意义的。

和比亚迪处于相同节奏的,还有吉利汽车。

以及,中国汽车市场里第一次有中国品牌站到这么高的位置,它的未来每一步,其实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毕竟还没有特别值得参考的前例。

而让比亚迪取得眼前业绩的,是三件事,一是规模化,二是技术领先性,三是能源业务。规模化不用多言,因为销量过大,一套技术平台的成本会被不断分摊,于是比亚迪在2024年上半年,单车毛利率一度飙升至35%,所以,也就有了眼前一辆车平均能赚超过8000元的成绩单。技术领先性,则是关于三电,纯电领域是刀片电池,插混领域是从DM-i到第五代DM,再包括眼前最新推出的超级e平台和兆瓦闪充也是一样,新的电机、电池、更快的充电补能速度等等。

而能源业务,则是其动力电池的对外销售,截至目前,已经有很多车企用上了相关的产品,有统计称,2024年全年,比亚迪销售给新势力的动力电池,就为它带来了超过10亿元的利润,而下一步,比亚迪还要把电池销往海外。

所以,仔细拆分它的财报,答案很明确,业内如今狂卷的智驾,它需要有足够充分的底层基础才能具备一定的利润价值。用通俗的一句话评价就是,可以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同时,在观察市场中快速杀出重围的几家整车企业,身上也都写着相同的关键词。先做底层,再拼智驾。

比如,9年前,特斯拉从接近破产到一夜之间反转,靠的就是价格低廉的Model 3推出,并在全球取得极高的预订量。但这之后,一度让人以为能够改变世界的FSD却连连败北,虽然马斯克建立了dojo、超级计算以及他一直是智能驾驶相关技术的引领者,但FSD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北美市场,2024年数据不过是选装率19%。

再比如,新势力里最先盈利的理想,还有摸着理想过河的零跑。真正让它们取得市场突围的,也并不是智驾或者座舱,而是产品定义。理想基本上打穿了25万元以上奶爸用户的刚需,也争取到了很多不信任纯电,但也不想开纯油车的用户。之后,才是智能驾驶层面的不断加码。是的,李想在直播中说出,接下来要专注做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但他已经基本打好了基础。

零跑的逻辑也一样,虽然身上有着一定的智能标签,但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理想的产品定义模式,学比亚迪的自研自产自造模式,本质上和前几年的小米手机相仿,学iphone,同时不断优化成本。

另外,再看眼前最新的2家头部新势力,都在做的新动作,也能展现出“开始冷静了”的节奏。

小鹏汽车被曝,将要全面拥抱增程动力,目前至少规划了5款增程车型,包含轿车与SUV,相当于小鹏P7、G6都会推出增程车型。和现有的增程逻辑稍微有所差别,它是大电池带充电宝的模式,基础纯电续航预计超过400公里。毫无疑问,这是现有低价策略的继续延续,诚然,何小鹏在财报之后立下了“将造50万元新车”的Flag。但所有人都知道,新车的路径肯定是和问界M9或者理想L9相同,有着揽胜、GLS、X7的尺寸,但售价减半。

蔚来也有了增程的新进展,主管能源业务的副总裁沈斐,参与了换电式增程汽车技术的公开讨论。而放在1年前的话,他的话术口风一定是要突出换电对面增程的种种优势。如今萤火虫在海外市场要上增程,他的语态变化,也能说明很多信息。

写在最后:

所以,归根结底,对于绝大多数的车企来说,智驾如今是个负担。

每个人都想给自己贴上很强的智能标签,以求在面对传统燃油车时产生优势,拿下客户,拿下销量。但市场里真实的表现却又告诉你我,智驾如今几乎没有什么变现能力,近几年间,除了华为还能让智驾产生附加值,卖价3.6万元,实际购买价格1万元之外,其他车企几乎已经全部转变成了白送。

而华为的逻辑,和比亚迪在电动车的逻辑是一样的,它们的前期储备过于深厚,所以并不具备可复制性。

再包括,如今小米汽车销量确实火爆,但一对比就能看出,雷军更多围绕车,智能只是辅助。

所以,认知被带歪了,这需要纠偏,智能确实是未来,但还不是现在。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路咖汽车 33.4万粉丝    1.2万作品 关注 秉承专业态度,创作有趣的汽车内容,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