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驾驶法规、车用能源多元化、全球数据治理这些关键领域一旦完成制度创新,收获的不只是市场份额,更是握住了未来出行文明走向的“指挥棒”。
2025年的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5%,自主品牌全球市占率逼近25%,智能驾驶技术进入规模化落地前夜。然而,繁荣背后暗藏危机,价格战侵蚀行业利润、技术路线分化加剧产业链风险、欧美碳关税与数据壁垒抬高全球化门槛。在此背景下,两会期间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等代表的提案,也带来了行业“大佬”们对现实痛点的破局之策。
AI、智驾野蛮生长,制度、法规是关键
智能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前夜,制度与法规显然仍有待完善。雷军提出的“全国性自动驾驶测试互认机制”与“专属保险制度”,直指当前跨区域测试重复投入、责任划分模糊的痛点。例如,北京与上海自动驾驶测试数据互认后,企业研发成本可进一步降低,而专属保险的设立将缓解消费者对事故赔偿的担忧,为2026年L3级自动驾驶量产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何小鹏建议的“停车场低速无人驾驶试点”,则是从封闭场景切入,通过夜间自主充电、泊车等高频需求积累用户信任,为技术普及提供渐进式路径。
而未来更深层的改变或许在于法律体系的适配,冯兴亚呼吁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增加“机器驾驶人”定义,这不仅是责任划分的技术性修正,更是对“人车关系”的根本性重构。
其实在汽车逐渐从驾驶工具进化为智能科技载体的金泰能,传统的交通法规逻辑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的出行方式,人与智驾如何共存是个不小的问题。特斯拉FSD针对驾驶员监控强化的升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也凸显全球立法滞后的共性难题。中国若能率先建立“人机共驾”法律框架,也将在全球智能汽车标准制定中占据先机。
与此同时,雷军关于“新能源号牌集成交通信息卡与二维码”的提案,网友们虽然关注的是设计优化,但提案背后实则为车路协同埋下伏笔。当号牌成为车联网入口,车辆可实时获取道路信息、充电桩状态等数据,这与重庆“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形成呼应,该试点通过路侧设备与云端算力,将自动驾驶事故率降低40%。这种“车-路-云”协同模式,正是中国对抗特斯拉纯视觉方案的技术差异化路径。
补能体系、动力能源,仍有巨大潜力
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正从“补能便利性”向“全生命周期低碳化”深化。广汽冯兴亚的提案直击补能体系结构性矛盾:我国公共充电桩数量虽超800万台,但快充占比不足且换电标准不统一导致资源浪费。其建议的“统一大功率充电及换电标准”与宁德时代提出的“电池银行”模式形成产业联动,通过标准化电池包设计,可使换电站建设成本降低、电池循环寿命提升。
广汽与蔚来的换电站兼容性实验表明,统一标准可使单站服务车辆提升数倍,而宁德时代推出的电池护照技术,通过区块链溯源将回收效率提高至75%。这种“生产-使用-回收”闭环,不仅关乎环保,更是应对欧盟《新电池法规》碳足迹追溯的必然选择。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提案则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切入,指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存在碳核算黑洞。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退役电池总量达35万吨,但规范回收率不足50%,未计入碳足迹的灰色产业链每年导致超2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
而在能源多元化领域,李书福力推的“甲醇经济”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中国甲醇产能占全球63%,且煤制甲醇技术可将碳排放降低65%,这为混动车型提供了脱碳新路径。吉利推出的甲醇混动轿车,每公里燃料成本仅0.3元,较燃油车降低40%,在网约车市场已形成商业闭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甲醇作为氢能载体,可与绿电制氢技术耦合,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储备基础设施,这种“先混动后氢能”的过渡策略,或将成为中国破解能源卡脖子的独特方案。
强化出海战略,是中国车企的统一目标
中国汽车“出海”已进入2.0阶段,从单纯的产品贸易转向技术标准与产业生态的输出。奇瑞尹同跃、赛力斯张兴海等代表呼吁的“碳足迹国际互认”,正是为了破解欧盟碳关税壁垒,毕竟中国新能源汽车若无法证明供应链低碳属性,将面临每辆车上千欧元的额外成本。
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的零碳工厂,通过光伏发电与绿电采购,将单车碳足迹降低至欧盟标准的70%,这种“本地化生产+低碳认证”模式,或许就是中国车企出海的风向标。
更深层的竞争在于技术标准话语权,朱华荣提出的“国家级汽车海外数据库”,就是要在收集全球法规、气候、路况数据,为车企定制化开发车型提供支持。长安汽车在东南亚推出的右舵电动车,正是基于该数据库调整了电池热管理系统,使续航里程较竞品有所提高。这种“数据驱动型出海”,将中国市场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适配能力,形成与日韩车企的差异化竞争力。
结语
2025年两会汽车提案旨在于技术、政策、市场间求取新平衡。技术民主化打破企业壁垒;价值循环化拓展产业价值;竞争升维化推动行业进步。尽管短期内法规完善可能加剧行业洗牌,技术路线争论或致资源错配。可把目光放长远,这场始于电动化替代的产业变革,最终将在生态重构中走向新高度。
在去年理想MEGA上市之后,因其独特性,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3月26日,长城重卡Hi4-G技术共创发布会在保定举行。这场以“用户共创”为核心的技术盛会,是行业首次由卡车司机、物流企业代表与工程师同台讲述研发故事,通过真实场景数据与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中国重卡混动技术的价值标准。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比亚迪发布2024年ESG报告,报告显示,从技术创新到社会责任,从绿色低碳发展到公司治理优化,比亚迪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一直以来,比亚迪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用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为地球降温1°C而努力。
工程师文化推动产业领先之路,经济学家谈比亚迪激动落泪。
比亚迪王朝、海洋网非智驾版现车限时一口价,最低8.98万元起
不得不说,现在想买台新能源车是真不容易,光比价就能比到怀疑人生,加上销售话术很多,有时候都不知道价格合不合适,一顿忽悠就买回头才知道买贵了。并且还要等3个月才能提车,钱包瘪了往往还选不好好手机。 比亚迪这次直接把王朝网、海洋网7款热销车型价格焊死在地板上!秦L DM-i 、8......
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经济学家朱民数次哽咽,当提到参观比亚迪工厂的经历,他难掩激动:“这是一代人的骄傲!”这位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学者,用最朴实的语言,讲透了中国制造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逆袭之路。
3月30日,问界M9 2025款先行者在工厂验收交付仪式于赛力斯超级工厂举行。问界首开行业先河,做出新的质量承诺:用户可以亲自参与自己车辆的工厂终检验收,认可才提车。
比亚迪方程豹钛3开启预售,起售价仅13.98万,科技潮流出行新体验
经济学家朱民谈比亚迪落泪:中国制造业崛起是一代人的骄傲
方程豹钛3预售13.98万起,一键漂移的城市SUV
比亚迪方程豹科技潮品钛3于2025年3月31日正式开启预售
2025年4月1日,零跑汽车公布最新交付数据:3月,零跑汽车交付达37095台
比亚迪方程豹钛3杀疯了,5大版本预售13.98万起!
经济学家朱民谈比亚迪落泪:中国制造业崛起是一代人的骄傲
3月新势力成绩单出炉:“全员恶人”!
比亚迪彻底失控!方程豹钛3 13.98万元起步,网友:极大的惊喜!
钛3的生态座舱,更是一个移动百宝箱,多功能灵动岛可以做到上充电、下储物、左照明、右K歌;自定义按键让副驾可以随心操控多种车机功能
在3月30日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谈及中国制造业发展时数度哽咽,提及参观比亚迪工厂后,直言“这是一代人的骄傲”。他对中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剖析,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共鸣。
不要将命托付给智驾,不要买自己驾驭不了的车,容易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