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车辆开发工程师起底:所谓“金鼻子”是作秀还是真有用?

车辆开发工程师起底:所谓“金鼻子”是作秀还是真有用?

驾仕派 1630浏览 2025-05-30 IP属地: 未知


最近,新一代魏牌高山发布时,有博主关注到他们提到高达50人规模的“金鼻子”团队。网上也有人不买账,认为科技都这样发达了,为啥不用仪器替代“金鼻子”、是不是在做秀?


包括沃尔沃在内,也有久负盛名的“金鼻子小组”来保障车内空气质量安全,那么,针对这件事,由于我的工作几乎天天都要接触这方面的内容,今天就来掰扯掰扯。



其实在汽车测试环节,一直以来都有“金XX”团队,除了“金鼻子”,还有“金屁股” “金耳朵”“金眼睛”……都是称赞某一个测试项目的人员(或团队)对具体某一个模块的东西在测试时比较敏感的状态。这里为啥都要用到一个“金”字?说明这个评测的项目需要一定的技术(技能)含量,不是随便哪个都可以来评价的。


而又因为都是主观评价,以主观判断为主,并且判断的结果有一定的说服力,对改善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物以稀为贵,这样的人才都是少之又少,以“金”来形容恰如其分。比如“金屁股”,这里又分成对底盘舒适性的评价和对座椅舒适性的评价,只要人家屁股一挪上去,开那么一小段或者坐那么一小会儿,就能实实在在的说出一二三四点来,让你心服口服。


其中“金鼻子”主要是对座舱内的空气味道进行评价(不包含汽车尾气或外部散发的味道)。要成为“金鼻子”就有很多苛刻的条件,比如不喝酒、不抽烟、不能有鼻炎、不涂抹化妆品和喷香水、测试的时候不能患有感冒、能辨别出自然界绝大多数味道。所以也有网友就提出这个选人条件太苛刻了,光是不抽烟、不喝酒、不涂抹化妆品和喷香水就能淘汰掉绝大多数人。再次看出这个“金”的含量。


目前评价汽车味道的标准主要分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VDA270、大众汽车的PV3900、中国国标的GB/T27630-2023,绝大多数车厂都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把气味分为六个等级。然后还有一些车企在上面的标准上又进行了一些变通,比如通用汽车的GMW标准分成了十级,福特的FLTM BO131标准把每一级的整数评分又细分成了0.5。



气味主观评价员在经过详细的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后,是具体怎么操作的呢?


先是把要取样的材料取一小块,放进一个小瓶子内加入水进行密闭,然后放在对应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恒温一定时间,比如23度的常温、40度的高温、80度的超高温条件下放置4小时,然后依次让每个测试员打开瓶子用鼻子闻,按照上面的六个等级打分,最后求平均值,即使每个人的评价都是整数,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带有小数的,因为它是求的平均值。目前车厂定的气味标准要么是小于3.5,要么小于3。如果超过3.5那就是肯定不合格的。



看到这里肯定很多人会问: “金鼻子”难道不应该坐到车上去闻吗?其实在实验条件下就应该是分解成每个材料单元来闻。


比如最开始让所有试验员都去车上闻过,得出的结论是这台车气味不合格,但是你怎么知道究竟是哪儿(那种材料)不合格呢?毕竟一台车上有很多种不同材料,比如有塑料粒子、有油漆、有发泡、有皮革、有地毯布、有顶棚……如果光得出车内气味不合格的结论,而不告诉车企具体是哪一块出了问题,那也是没有方向去整改的。


所以最后一定还会回到每一个具体的材料单元来进行测试,排查出“罪魁祸首”。一个好的测试员不会只告诉你气味判断的结果,还会告诉你闻出来的是烟味、泥土味还是煤味……这才能更有利于工程师去有的放矢地整改。甚至一个优秀的测试员不应该只闻得出材料本身的味道,还应该去伪存真说出这里面有哪些偏差。


举个例子,如果给你一瓶酒,你告诉我它有酒精的味道,那不是废话吗,而如果你能闻出它还有醋酸的味道,那才是本事。



可能很多人依然会质疑:为啥不能用设备和仪器来判断。其实对于内饰环保的材料标准,我们一直是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客观的VOC评价结果对主观评价进行补充,比如甲醛、乙醛、甲苯、二甲苯……


VOC评价虽然有具体的客观评价值,但是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有些气味可以闻出来的但设备仪器不一定能精准测试出来,常见的包括硫化合物、麝香、天然香料、鱼腥味、氨气、霉菌味等,因此行业内一直采用VOC客观评价与气味主观评价结合的方法。


既然是主观判断,那判断结果究竟准不准确,肯定会有一些争议。这就好比老中医看病,不用(仪器)检查,自然更没有检查结果,把一下脉相、看一下舌苔,就给你开药了……所以这跟中医的经验和职业道德有一些关系。同样道理,气味测试也会跟测试人员的经验和职业道德有一些关系,特别是在汽车开发节奏加快的大背景下,各种KPI和阀点的考核下,难免有人拿着这个东西当作利益寻租的工具。


对于气味主观测试结果是不是公正、精确的我们不做过多讨论。而我想重点来介绍一下,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工程师,怎样来尽可能保证所用材料少一些气味。


目前来说,座舱内气味散发的源头主要是胶水、聚氨酯发泡、皮革材料。现在的车特别讲究舒适,也特别喜欢用软材料,而这些东西都跟上面提到的胶水、发泡、皮革有关,所以现在的工程师对味道管控都有点如履薄冰。


一般来说,在前期开发阶段,我们需要对定义的BOM里面的材料进行摸底,确认使用哪些材料才没有问题。比如真皮的味道肯定是大于仿皮的、油性胶水的味道肯定是大于水性胶水的、国产的发泡催化剂气味肯定大于进口催化剂的……


如果在成本预算范围和CMF定义范围内,没有办法更换原材料,那就需要从工艺上想办法。比如真皮在糅制阶段就要管控各种工艺参数,真皮在出厂前和缝纫后都要烘烤,发泡工艺需要管控原材料温度和脱模剂使用量,发泡后需要上悬挂链通风,胶水需要管控使用重量……气味测试合格后,需要把这些参数固化下来,每天点检,形成一个闭环。



如果说以上对“气味”介绍算是一些小科普的话,那么接下来我就要曝出一些“八卦”了。


气味测试实行的是抽查,任何一个品牌都没有办法对每台车100%确认,都是让供应商自觉按照固化的工艺参数进行控制,所以这里也留下了一些玄机。


气味测试的结果是在项目阶段固化下来的,那肯定就会有人想:我只把项目阶段的车控制好就行了,先让项目阶段的车通过测试拿到认可再说。量产后车卖好了,产能需求那么高,即使我气味不合格,客户(主机厂)难道还忍心让我停下来整改。


所以抽查中这个“抽”很讲究学问:怎么抽,是你事先通知我之后再抽,还是你随机抽,如果你通知我后再抽,那这个可以调整的余地就太大了。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车辆量产后遇到的气味测试都是先通知后再抽——有的供应商就会在项目阶段多准备一些合格的样件,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另外据我所知,还有些供应商会搞一些特殊工艺,比如将要被抽查的座椅拿到一个烤箱内烘烤8个小时后再拿出来晾晒8个小时,连续三个循环再送实验,这样几乎都闻不到味道。但事实上这个工艺在量产中根本不可能实施,如果每台座椅都要烘几天几夜,产能根本无法保证不说,单位时间成本也将非常感人。


那为啥大家(车企相关部门人员)通常是先通知你(供应商)后再去抽检,而不是随机抽呢?这是因为测试人员不光要出判断结果,结果NG后,还需要自己去追行动计划,改善合格,所以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不少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当然也可能还有一些台面下的事情)。


如同领导出来视察一样,都知道下面肯定存在问题,为啥那么多领导都不愿意“微服私访”,因为如果发现的问题太多,谁又来解决?气味测试也是一样的道理,我都告诉你是开卷考试了,肯定是想让你合格,如果开卷你考都不合格,那也别怪客户不客气了。


目前来说,我几乎没有见过不经过特殊处理就能送样的零件。下面的图片就是在某面套厂拍到的:正在太阳下暴晒的裁片,正常供货的裁片是不需要拉到这个位置来暴晒的——即使需要,肯定也不止这么一点量,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特殊准备的。



现在有些企业连看得见摸得着的钣金防锈都不能保证,你还让他保证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味,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激烈的价格战面前,时间就是金钱,好的材料也是一分钱一分货。比如你让面套供应商建烤房烘烤,很多面套供应商的确有烤房,但是就是不烘烤,因为一烘烤就要增加劳动时间、人力成本,就要建立更大的库存量来周转,就会占据更多的原材料资金。


即使你在供应商的烤房里安了监控,更多也只能掩耳盗铃的意思一下。现在采购每一个季度都要重新竞一次价,原材料也在不停的换,这些都不太可能为保证气味合格提供太多精力。


前面我们多次提到气味测试是主观测试,主观测试就有所谓的“空间”。某些品牌强制要求气味测试必须去他们自己的实验室测试,不接受第三方报告。所有供应商都去他们实验室测试,资源不够,需要排队,那谁先出报告谁后出报告,这就可能要打点一番了。


然后你会发现每次送检,第一次的测试结果都是NG,跟你的材料是否有气味没有任何关系,然后再送一轮,既增加了实验室的收入,也必须去打点各个环节。所以最后气味测试就可能变成一个没有公信力的环节,因为没有客观测试的数据,不可能像测风阻系数那样去重现一次过程、去挑战测试结果,也没有证据去查测试环节bug。


当然,以上提到的仅仅是个别品牌/供应商的害群之马的操作,作为消费者来说,也没有必要那么担心。


一方面,售价越贵的车型,在这方面的保障要强得多,使用的材料也要好得多,环保性能也更有保障。二方面,合资车型在这方面的流程和标准要比自主品牌严谨得多。大家不要去嘲笑或者鄙视江河日下的丰田,凡是参加过他们家气味测试和气味培训的都知道,他们家的气味有多难通过。


合资车型都有自己的原材料库,材料必须在自己的库里面去选择,在新车型上马前几年就已经开发好了原材料。而据我个人所知,很多自主品牌几乎都不怎么规定原材料的使用牌号,自主品牌中一些廉价车型,基本上都不怎么关注气味。


再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你担心买的新车气味太大,其实处理方法也很简单:尽量选择在夏天买新车,买回去后拿到太阳下连续暴晒,每天开车通风循环,后面就会好很多,相当于是自己再进行一次各零部件出厂前的烘烤流程。

(END)


文章标签:
海选导购
 
相关推荐
驾仕派 26.8万粉丝    9490作品 关注 有趣、有用、有品。中国汽车行业坚持原创传播的代表。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