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车壹条 877浏览 2025-08-21 IP属地: 未知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新势力车企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消费者对它们的某些“刻板印象”已经稳固。

人们热衷于给不同品牌的车主贴上风格鲜明的标签:开小米的是“高阶鬼火少年”,理想车主“永远不会好好停车”,开问界的多是“手持折叠屏的‘中登’或‘老登’”,蔚来车主多为“年轻中产”“老板群体”,而特斯拉则因频繁加塞、超车,被戏称为“邪恶大鼠标”。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不久前,河南临颍一起小米SU7撞人致4人死亡的重大事故,将小米“绿化带战神”的标签再次推向舆论中心。

这些标签,本质上是人类大脑追求效率所进行的“认知简化”——用个别极端行为概括整个群体。它们未必准确,却极易传播、深入人心。一旦被贴上,就如狗皮膏药般难以撕下。

就像“地域黑”一样,老段子历久弥新,新梗又源源不断。

新势力人设崩塌实录

小米并非一开始就被打上这样的烙印。

SU7发布之初,其高颜值外观和亮眼的动力参数收获了大量好评。尽管被指有“致敬”嫌疑,但整体口碑仍在向上走。

转折出现在几起交通事故之后。去年10月,江苏南通一名SU7车主持凶器伤人并驾车冲撞摩托车,舆论开始悄然转向。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随后,全国多地出现小米车主街头飙车、危险驾驶的案例,一次次将小米和“性能滥用”捆绑在一起。

甚至,小米后来曾通过OTA升级,规定车主需在赛道上达成特定成绩才能完全释放SU7 Ultra的马力。这一操作,也被广泛认为是对此前飙车事件的回应。

这些案例中的车主多数年纪较轻,“高阶鬼火”“绿化带战神”之类的调侃不胫而走。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所谓“鬼火少年”,是2016年走红的网络流行语,指喜欢成群结队驾乘“鬼火”摩托车招摇过市的青少年。“鬼火”原本是对雅马哈RS-Z系列踏板摩托车(在 台 湾 被称为“鬼火”)的称呼,其造型小巧且改装空间大,后来也泛指那些外观类似“鬼火”的多款仿造踏板摩托车。

而当摩托车升级成20万元级电动车,标签也就跟着“进阶”了。

同样陷入风评危机的还有理想。“理想车主不会停车”几乎成了一个网络梗,相关视频随处可见。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有人编排段子:“理想车主集体出城聚会,第二天该城市获得文明城市称号。”“问:100个车位的停车场能停几辆车?答:两辆。入口一辆,出口一辆。”更绝的是,真有网友拍到了类似的停车场景。

在看到网上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后,理想汽车开始发力危机公关,理想汽车高层称被友商黑水军有组织攻击。社交媒体上,不少视频被接连下架,但网友们创作热情不减。

经此一役,理想车主在社交媒体平台甚至拥有了一首专属“进行曲”。

被贴标签可能是最朴实无华的商战表现。理想倒在“停车”上,特斯拉的负面标签则主要体现在驾驶行为上。加塞、抢道、突然变线,特斯拉被调侃是“邪恶大鼠标”,走位 风  骚  、难以预测。

尤其是黑色特斯拉,因为特斯拉全系车型只有黑色车漆免费,其他车漆需要花费8000元以上选装,且电脑鼠标的配色大多为黑色,所以黑色特斯拉也被认为是“邪恶大鼠标之源”。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小米是“鬼火”浓度超标,问界则被指“爹味”略浓。而蔚来车主的形象则要“优雅”许多。在公众认知中,蔚来车主多是高知群体、企业老板……

其实,新势力今天所经历的,传统品牌早就走了一遍。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本田凭借飞度、思域等车型的改装潜力,吸引了大批追求操控的年轻用户,他们自嘲为“本田烂仔”;凯迪拉克则因“浴皇大帝”的称号形象受损,却也反向巩固了一批用户,“哥们儿就喜欢俗的”;至于“开马自达塞车”“马路三大妈”这类标签,同样并不友好。

一些中性标签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聚集了有共同特质的人群,也可能劝退另一批潜在用户。至于一些贬义标签,则只会对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在新势力战场,这样的商战逻辑依旧。

标签易立却难撕

贴标签,是人类认知体系中的“快捷方式”。简单来说,大脑天生追求效率——通过标签,人类能迅速将复杂个体归类,降低判断成本。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贴标签同时能强化群体特征,带来认同感与优越感。而贬低外部群体(如“他们XX车主素质低”),则进一步巩固了群体边界。

具体到这几个汽车品牌,标签能迅速传播,还有几个现实因素:

首先,小米、理想、特斯拉等都是销量很高的车企。能见度高+行为可见,天然容易引发讨论。

“鬼火”和乱停车的帽子,小米理想用户还能摘掉吗?

其次,车企自身的宣传也在推波助澜。雷军不断强调SU7的性能参数、喊出“人车合一”的口号,某种程度上也在暗示用户去“试试极限”。

然而一旦标签成立,受影响的就不只是舆论场。对用户来说,这可能真实地干扰生活。在负面标签影响下,购买某个品牌的车,或不再是“安全”选择。

当相亲对象开着一辆凯迪拉克赴约,姑娘们大概就要掂量掂量对方的娱乐爱好。当一位中年大叔相中一辆小米,就得衡量衡量车主的“鬼火”属性。

撕标签这事,对于车企而言似乎更难。标签一旦固化,再想扭转,就不仅仅是产品层面的问题,更是一场认知战。

对于小米、理想们而言,眼前的销量证明了产品的成功。但如何应对这场汹涌的“人设”危机,或将是比造车更复杂的一道题。它关乎技术,更关乎人心。而技术有迹可循,人心却是飘忽不定的。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车壹条 9粉丝    736作品 关注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新媒体。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GForce车研社 关注
If it isn't fun. It isn't a car.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