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低调的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终究还是因为自己的“敢说”上了热搜。
6月30日,在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问道:上汽是否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
对此,陈虹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在明确观点之后,陈虹还有更形象的阐述:“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干。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陈虹的此番言论,就像是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丢进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江湖,即便是层层涟漪过后也没有停止发酵的势头,在网友的一片嘲讽声中,陈虹和上汽登上了车圈的头条,至今还没有走下来的意思。
这些年,汽车的进化快的只能用瞠目结舌来形容。从传统的三大件到激光雷达、算法、芯片……
毋庸置疑,我们正在迎来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点也是汽车业内业外的广泛共识。
虽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一直在喊,但这个共识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并不清楚。
表面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汽车从燃油走向电动,深层次来看,是汽车从有人走向无人,这一过程软件的重要性开始高过硬件。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
最典型的就是特斯拉,特斯拉毛豆3为什么敢一降再降?
就是因为特斯拉毛豆3的核心利润已经开始从硬件向软件来过渡,自动驾驶 Autopilot FSD 是特斯拉最核心的应用软件,而开启FSD则需要付费。
去年 7 月 1 号,其价格已经上涨至 8000 美元/套,国内约合64000元/套。
按照一台毛豆3三十万元的售价来算,一台车的FSD的软件利润,就占到了车价的25%左右。
要知道,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利润能达到10%就已经非常可观了。
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后,也意味着汽车制造商既有商业模式迎来颠覆。
软件,将关乎汽车制造商的未来。
对任何一个汽车制造商来说,一旦将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未来的软件利润也就荡然无存。
手机行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之前在小米6X的发布会上,雷军承诺“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
随即荣耀总裁赵明评论说“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都不超过5%,如果荣耀能达到综合净利润率5%就已经很开心了。”
也就是说一台两千块钱的手机,硬件利润不超过100块钱(不到20美元)。
而2018年,谷歌在欧盟区域出售的安卓设备,如果他们只想安装自己的移动系统,而不安装谷歌浏览器和谷歌搜索的话,将会收取授权费,并且授权费是按照一部手机来算的,最高为40美元。
造手机赚的,远远赶不上提供系统的,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软件定义手机的结果。
另一个例子,是苹果与腾讯之间关于微信文章打赏分账的扯皮。
2017年,微信推出文章打赏功能。苹果声称它可以从通过iOS设备进行的“打赏”中分账30%,因为“打赏”等同于应用内购物。
2018年,腾讯和苹果握手言和,双方同意均不从打赏分账中分账。
事情在2020年又发生变化,腾讯同意苹果对微信付费文章带来的营收分账30%。
安卓之于手机制造商,苹果IOS之于苹果,就如同华为自动驾驶之于上汽。
道理很简单,汽车制造商如果和第三方自动驾驶供应商之间,你侬我侬倒还好,一旦双方博弈,那么第三方自动驾驶供应商在技术上、生态上都死死掐住了汽车制造商的脖子。
如果是没什么体量的小厂也就认了,但上汽可是中国的汽车巨头。
——没有任何一个巨头会乐意被第三方掐住发展的“罩门”,就像华为被谷歌摆了一道之后,自己推出鸿蒙OS一样。
而这,也便是上汽拒绝华为自动驾驶的底层逻辑。
上汽为什么拒绝得如此决绝呢?因为自己有啊。
事实上,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智能驾驶系统关键技术自主研究的上汽,在自动驾驶领域持有多项专利。其已在高速及城区智能驾驶技术、智能驾驶控制器技术、V2X整车应用关键技术、高清地图技术等方面形成了深厚的积累。
2018年3月,上汽被授予国内第一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用牌照。而彼时,上汽已经开展了包括高速公路、特定园区及城区、地下停车场等各种应用场景下智能驾驶技术研究,其整车测试累计里程超过5万公里。
日前,上汽还公布了关于自动驾驶方面的一部分专利。包括:《自动驾驶车辆的雨淋实验装置》、《一种无人驾驶车辆局部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等。
也就是说在自动驾驶领域,上汽自信于技术积累,未来足以应付——自己家就有,我为什么还要买?
当然,上汽并非孤独的前行者,上汽也有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
2018年3月,上汽与奥地利TTTech签署合资经营合同,以50.1比49.9股比成立合资公司,推进智能驾驶中央决策控制器集成开发,以全面提升二者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
上汽与TTTech的合作,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第一、上汽不直接参与其中,而是成立合资公司,但上汽要“主动权”;
第二、以“智能驾驶中央决策控制器集成开发”为己任,即iECU的集成开发,这是一项不仅涉及软件,硬件同样有很高要求的核心技术开发。上汽需要“软硬兼施”;
第三、TTTech身份特殊,既不是纯粹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更不是起于2015年前后的初创公司。
TTTech始于1998年,以网络起家,业务重点覆盖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以及工程机械。TTTech在汽车圈成名于与奥迪合作的“奥迪ZFAS项目”,成名作就是奥迪A8。上汽在选择合作对象时,要求彼此独立,谁也不成为谁的“依附”。
我们再来看看沉寂近3年之久的,上汽与TTTech成立的合资公司的最新情况。
去年12月,上汽与TTTech成立的“上海创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集近3年研发成果,获得了国内首张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平台ISO26262 ASILD产品认证证书。
这意味着创时科技域控制器平台产品满足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规范,是经过严格测试合规的产品。
基于此,创时科技正在尝试与国内芯片企业合作,随着多个项目的产业化落地,其正在从研发收入性企业逐渐转型为产品收入性企业。
事实上,创时科技正在兑现初创时的承诺:根据规划,创时科技将从事开发、制造和销售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的电子控制单元以及相关组件。
答案很明了,上汽控股的创时科技要参与市场竞争,而且计划由来已久。
很不巧,华为很可能将成为上汽在该领域的竞争对手。只不过,创时科技以第三方公司的名义介入,要比上汽直接参与,更有利产品推进。
陈虹所言,只针对自己,针对上汽。
当华为第八次重申不造车之后,终于给出了更真实的原因:华为的ICT业务在欧洲市场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存在,其中,德国是华为ICT业务最重要的市场,而德国的支柱产业是汽车产业,如果华为造车,就会和当地车企产生直接的竞争。
也就说,为了核心业务,华为拒绝了造车。那么,同样的逻辑移植到上汽身上,为了未来的“核心业务”,上汽拒绝华为,何错之有?
事实上,当我们在为此“喋喋不休”之际,上汽和华为的合作,其实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了。
——更何况造车涉及的领域还很多,何必拘泥于一个华为自动驾驶呢?
Momenta为何被收车企青睐?
汽车企业必须坚持长期主义。
电商消灭的不仅是批发零售业,野蛮生长将毁掉含汽车业的所有行业
马斯克豪赌AI,Grok4是神级副驾还是数据黑洞?
上汽造“最便宜的华为车”,尚界能否扛起月销3万辆的期待?
点火启动,动力瞬间响应,这样的驾驶体验离不开一颗“聪明”的汽车心脏——汽车蓄电池。近日,DF蓄电池常德旗舰店盛大开业,再次为车主带来高性能、长寿命、环保节能的启停技术新选择!
上汽通用启动至境轿车项目,打响高端新能源进攻战#上汽通用全面转入“进攻战”#老牌车企出手就是王炸#至境开启别克在华新篇章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股票代码:NYSE:ZK)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此......
国产汽车为何热衷于创立新品牌,这些品牌存在哪些风险?
比亚迪势不可挡!2025年6月单月及上半年销量双夺冠
7月15日,比亚迪宣布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深度融合华为、OPPO、荣耀、小米、vivo等中国所有主流手机品牌生态,打造覆盖全场景的智能出行体验。
2026九州汽车生态博览会由定制改装、汽车科技、汽车零部件、商用车、房车露营、汽车文化6大主题组成,全景展现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技术迭代产品创新与发展趋势,是全球第一个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集合整车发布、汽车科技、汽车零部件、汽车改装、汽车文化的全产业链B2B2C生态展贸平台。
实测阿维塔11 样样拉满!30万级豪华电动 天花板!
放眼国内的豪华品牌,德系三强BBA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三个品牌均有自己的品牌标签,其中主打运动化的宝马一直是许多年轻消费者的“心头好”,不过在2025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遭遇了近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在当下豪华品牌车型市场,智能驾驶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用户选车关注的“基础项”。众多豪华品牌在智能驾驶方面,寻求的路径不同。有自研的,有跟华为“一揽子”合作,也有与专门智能驾驶公司合作研发的。这也造成在竞争激烈的智能驾驶领域“三分天下”。
零跑的成功法则:用慢哲学跑赢新势力生死赛
新能源内卷下的牺牲品?两款紧凑型SUV销量下滑
近日,视觉中国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公告,表示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北京华夏视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大象视觉(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战略投资者引入。此举是为了加快公司在AI方面的布局,促进公司“AI智能+内容数据+应用场景”战略规划的协同发展。
几张外观图就引爆车圈?或许你们没有真的读懂尚界H5!
再添8台!安徽第三批氢能环卫车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