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电动大咖 4395浏览 2023-05-19 IP属地: 上海

2023上海车展虽然已经过去,但这届车展的影响力,仍在持续发酵。

比如,刷爆汽车圈的新闻,大众高层在观展后,回国换掉了本土的软件团队。又比如,有分析人士猜测,长安与吉利握手,源于双方在车展上激烈碰撞后,发现或许联手才能共同对抗激烈竞争的市场,等等。

而本次车展最显性的主题,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世界汽车产业,攻守易形了,从此以后,寇可往,我亦可往。”

过去几年的行业共识,在本次车展获得了充分印证,比如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全面领先,中国自主品牌从“落后挨骂”到“万众仰望”等等,如果要说,中国是怎么走到今天这步的,有人说是加入了全球化大分工,融入了国际大市场,有人说是中国人争气,核心技术都在自己手中,还实现了弯道超车。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这些道理,网上有很多,都是老生常谈,怎么讲都对,就不再赘述。但是隔了将近20年,我们再要这么认识这件事,就太简单化了。

最近,我在北京大学路风教授的著作《走向自主创新》一书中,获得了一个不一样的洞见。这个洞见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上海车展,甚至是贯穿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隐秘主线。

01

两间教室的启发:不缺钱不缺技术,为啥还是学不会?

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来想象两间教室。

第一间教室里,有名师,有最先进的大纲和材料,还有助教带着你学习。

第二间教室,只有你一个人,你脑子里只有一个要学成的念头,没有老师,当然海量的资料不可或缺。

现在请问哪间教室里的学生更能学成?乍一看,答案很明显,当然是第一间教室机会更大,但是,中国汽车工业这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答案恰恰相反。

先来看第一间教室,表面上可牛了,什么都有,最勤奋的中国人,怎么可能学不会?但是有两个维度被严重忽略了。

第一,人家会真的让你学吗?

国外汽车品牌最核心的技术,是不会让你碰的。比如当年红旗和奥迪混线生产,要生产奥迪的时候,中国人都要回避。老师傅不会把核心机密给你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外国人当然也懂这个道理。

再比如,路风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中国汽车人员发现问题,想修改一个螺丝却得不到允许。“外方不允许我们修改任何一个螺丝钉,甚至某些时候你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原有图纸的这个螺丝钉设计错了……所有的改动,必须是在外方本部进行。”

这就叫确认权,也就是在产品设计图纸上签字的权力。无论是否确认批改,中方都没有权利知道为什么。

第二,严重碎片化,知识体系拼不起来。

你能知道一切细节,但是拼不起来一张完整的图。这是一个特别要命的问题。

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先学的是做菜。至于说贾府怎么在朝廷布局人脉,对不起,这是根本看不到的。让你进来看又如何?最后你只能学一堆外围的东西。这就像很多互联网大厂员工,待了很多年,只学会了做表格,做PPT。

对应到汽车产业,更是如此。汽车产业,所有零件都能国产化生产,但到最后不知道怎么拼起来,没有全局视角,一个汽车底盘都能把你撂倒,底盘的传动、悬挂和制动系统之间怎么配合,参数是什么,如何优化,你一概不知道。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好,现在出门左转,我们来看第二间教室。站在外部看,你看到的永远是劣势,他啥也不会。但是,走进去看,你能看到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我有一张清晰的图,知道自己缺什么,怎么学习迭代。

因为我自己造车,自己设计,我确实缺很多东西,那是有清单的,这时候全世界都是我的学习资源。比如缺设计,就去招人,付得起钱,招贵一点。付不起钱,招便宜点。比起隔壁教室,学习资源反而多了,这是一大优势。

大家想想20年前的奇瑞,自己造车,图很清晰,他想的就是怎么把汽车价格控制到3万元,然后在芜湖市场卖掉,根本不想别的。

第二,我知道什么知识我真的学会了。

李书福曾在采访中说,刚开始,我根本没能力研发产品,于是丰田出什么,我就出什么,丰田这么卖,一定有理由,我就跟,卖得好,我就问为什么,卖得差,我就改进,时间一长,我就有真本事了。

还有奇瑞,尹同跃曾说,自己开发的第一款车,想从芜湖开到合肥,给省委报喜,结果半道抛锚了,但是没关系,我知道不对了自己改,改到不抛锚,最后,不抛锚这个确定性目标我就学会了。

再想想隔壁教室里,做得不对了,他知道吗?他不可能知道,他的状态是永远在收集,至于为什么,怎么用,一概不知道。

第三,我一定能获得自己的独特优势。

举例来说,第一代吉利、奇瑞当然很差,但是没有优势吗?我卖不了豪车,我可以卖得便宜,在农村市场立足。当时,奔驰公司一度拆开了7辆哈飞(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的“中意”面包车,最终结论是“奔驰公司没办法在相应的价位上提供具有相应竞争力的产品。”奔驰固然好,但是在安徽芜湖那样的地方,做出3万块钱的QQ能够卖掉,你奔驰还真没那个本事。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要知道,奔驰不仅研究过哈飞,还研究过解放牌重型卡车。分析完以后,他们承认,无论如何也没法按这种价位制造出同样性能的卡车。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引出路风老师的洞见了,那么多年,阻碍中国汽车产业的,究竟是什么?很显然,不是缺技术,也不是缺钱,也不缺学习机会,更不缺市场规模。

所有的都不缺,缺的就是脑子里的蓝图,那张一定要造一辆自己的车的那张图。

在书中,路风老师表达了一个清晰的观点,自主创新的真正含义是:不自主,就没有创新,而不是通过什么方式创新的问题,如果汽车产业没有自主设计车型的意愿,那就永远没有创新。可见,对于创新来说,一个清晰的终极蓝图远比资源要重要得多。

也就是说,国产化率不是关键,重要的是重新定义问题,重新规划学习路径,学习的精力一点都不浪费,可最终变得可迭代,可进步。

按照路风老师的视角,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视角,去观察上海车展,乃至中国汽车市场,那就是所有车企博弈的根本,不是资源的博弈,不是技术的博弈,而是蓝图之间的博弈。

02

旧蓝图VS新蓝图,谁能杀出一条血路?

电动化浪潮开始逼迫燃油车巨头转型,对中国市场的外资品牌而言,尤为紧迫。但是,就上海车展的表现来看,外资品牌整体表现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踟蹰不前,造就昔日辉煌的旧蓝图难以割舍,电动化的新蓝图迟迟不能描绘。

简单来讲,BBA只有电动大G寥寥几款充当门面的新车,尽管大众、本田、丰田都把“电气化转型”挂在嘴边,但是除了ID.7尚能一战,丰田的BZ3无人问津,本田没有新车,马自达还在留恋内燃机。

上海车展日产展台就是典型缩影。

七座大型SUV全新Pathfinder、日产Max-Out概念敞篷跑车以及e-Power奇骏,是展台的三大亮点。要知道,如果e-Power奇骏不能绝地翻盘,那么Pathfinder和Max-Out都将失去续存的意义。然而,业界对此的普遍疑问竟然是,能不能一部到位,率先实现“油电同价”?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日本汽车品牌对中国电动化进程预估严重不足,从看不见到看不懂再到追不上,规划出现严重失误,甚至还在固执地将中国版车型与全球版车型僵硬地绑定,我们在日本车企身上看到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作为最大的全球化车企,视野不可能不开阔,但是他们的视野却似乎只局限于狭小的本土,面对电动化浪潮,坐井观天,恍如隔世。

根据官方的发布消息,新任副社长中嶋裕树这次的上海车展之行感触颇深,他对中国的全新技术发展感到非常震惊。即使他们不愿意承认,但残酷的事实却是,丰田在华从2015年起步,持续八年高增长周期,濒临尾声。

或许,如何体面地拥抱战败,已经可以提上日本车企的议事日程了。

除了日系车外,传统美系车也正进退维谷,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生存空间。自从JEEP在2022年退出中国之后,传统美系车只有福特和通用还在艰难地维持着美国梦。

其中,长安福特最为典型,它的蓝图极为明显,坚持小而美,一边沉浸在旧蓝图中,一边或许还在焦急地等待美国电动化技术打怪升级之后导入。之所以能绘制这样一个蓝图,根源还在于锐界L还能打,根据官方说法,:锐界L正在成为长安福特仅次于蒙迪欧、探险者之后的第三大支撑。在这个细分市场,电动车暂时没有染指,传统燃油车优势明显,自主品牌竞品少,而外资品牌竞品几乎没有。

至于未来如何,福特CEO吉姆·法利只透露了一个模糊的前景:“2022年,福特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2.1%,税前亏损5.72亿美元......我们将在中国开展投资更少、更精简、更专注、回报更高的业务。”也就是说,缩减投资,提高盈利能力,必须扭转在中国连续5年销量下滑的现状。

相比沉浸在旧蓝图中的日系车,美系车,以大众为代表的德系车,可谓新蓝图描绘得最快的品牌,我们从上汽大众的展台,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不仅有3月底刚上市的新途岳首秀,还有ID.纯电2023升级款,而全新途昂家族、威然、途观L、帕萨特、凌渡L、新朗逸等车型也没有缺席,此外,还带来了下一款ID.车型的概念车——ID. Next。其中,上汽大众ID.纯电系列推出整两年,累计销量已突破12万辆,位居合资电动品牌第一。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要知道,针对本次上海车展,德系车可谓进行了总动员,根据法国《回声报》报道,光宝马就动员了百名高管来华,此外,包括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在内的,来自德国狼堡的大众集团旗下所有品牌的高管,还集体发布大众集团在华的最新投资和计划。

最核心的部分是,投资约10亿欧元,在安徽合肥建立全资研发公司100%TechCo,这家公司将把整车开发,零部件开发和采购等核心功能整合在一起,在规划中,新车型研发周期将比现在缩短约30%,最关键的是,不会再开发燃油车。德国大众汽车中国业务负责人贝瑞德说:“现在就需要补上这一块拼图,优化决策流程。我们在中国设立了非常重要的中国董事会。现在,中国董事会获得了更高的权限。”

其实,就在上海车展后,一则消息一度刷爆了汽车圈,那就是德国大众CEO参观完上海车展后,心态瞬间爆炸,解雇了软件团队的几乎所有高管,这则消息的背后,是大众中国区将获得更多自主权,尤其是智能化方面,大众中国正在重塑在华生态,所有人都已经看到,中国对于大众集团而言,俨然成为“技术特区”。

这从侧面证实了电动大咖在《换个维度看大众的电动化转型:失败or成功?》一文的观点:大众的电动化转型不仅仅是开发纯电动车平台,更是将采用资本运作的逻辑去弥补技术上的短板,用合资乃至收购的方式,将自己的触角伸长到新能源汽车的全产链上,以时间换空间,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03

自主品牌的宏大蓝图:不仅要抢占细分市场,还要仰望高端

相比于外资品牌的颓势,中国自主品牌在本次上海车展上,可谓眼花缭乱,但是概括而言,自主品牌的蓝图有两条大致清晰的主线:那就是不仅要抢占中国全部细分市场,还要仰望全球市场的星辰大海。

从数据来看,本届上海车展,全球首发车型和概念车超过150辆,大部分都是新能源车,其中三分之二都来自中国品牌,比如,比亚迪海鸥、腾势N7、仰望U8和仰望U9,广汽埃安Hyper GT,吉利旗下的极氪X、领克08、银河L7,魏牌蓝山、长安深蓝S7、全新一代蔚来ES6、小鹏G6,星途品牌星纪元ES和星纪元ET,还有奇瑞全新概念车ARRIZO Star、捷途T-3等等。

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势不仅仅体现在新车多,更在于覆盖面广,涉及细分市场之多。中国自主品牌的野心很明显,那就是要抢占中国的全部细分市场。举例而言,比亚迪海鸥主攻小型车市场,极氪X进军20万级豪华电动A级车市场;广汽埃安Hyper GT则开始布局30万以内的电动轿跑领域;最令人兴奋的是比亚迪仰望U8和U9作为中国品牌的先锋部队,开始冲击百万豪车市场。

由此可见,中国自主品牌之间,在各个细分市场上的惨烈搏杀已经难以避免。篇幅有限,我们就拿长城和比亚迪举例。

4月末,长城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一季度总销量为 219,968辆,同比减少 22.41%。反映到财报数据上,长城汽车一季度实现营收同比下降13.63%;净利润1.74亿元,同比降89.34%。原因也不难猜测,因为一季度的价格战,长城主力品牌哈弗、欧拉和魏牌都被迫卷入其中。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但是对比亚迪来说,由于DM-i和深度电动化的红利,比亚迪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飙升411%,较2022年同期营业收入668.3亿元同比增长79.8%。对卷王比亚迪来说,除了此次亮相的海鸥,来势汹汹的驱逐舰07也备受关注,它将与汉、海豹一起,完成比亚迪在中高级车的三角布局,大家普遍预估,它的1.5L自吸版本DM-i售价将冲入18万元区间内,试图渗透到雅阁、凯美瑞目前2.0L低排量车型的空间,以目前中高级车年销量110万辆左右计算,60%的销量集中在16~18万元的区间内。

没错,比亚迪准备卷死所有人。如此强烈的对比,让长城万分焦虑。要知道,二季度对长城和比亚迪一样关键。海洋网能不能改变海豹和宋plus动力不足的现状?比亚迪宋plus能不能狙击枭龙MAX?海鸥能不能杀翻一众mini EV?这些都是今后我们要观察的。

面对比亚迪的压迫,焦虑的不只是长城,对于吉利来说更是如此,从2018年150万辆高度回落,在之后的4年时间内销量一直徘徊在130万辆,到2023年,吉利展台重点展示的银河L7能否一炮打响,能否完成新能源主赛道切换,能否重回150万巅峰,甚至冲击200万辆,成为吉利汽车追赶比亚迪的关键一步。

当然,最受关注的,当然是比亚迪仰望,它可以说是中国自主品牌冲击高端豪华车的重要标志,仰望在车展期间正式发布了专属于它的高端新能源架构“仰望架构”。仰望架构,可谓是比亚迪数十年技术积累的集中表现,六大核心技术,多场景覆盖的强悍功能,尤其是四轮独立驱动这一黑科技,真的是赚足了眼球。

04

中国汽车智能化的三张蓝图

几乎没有人会反对,智能化是最中国新能源产业最独特的优势。总体而言,之后的中国智能化,大约有3张蓝图。

首先第一张蓝图,就是中国自主车载芯片产业生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就整个芯片产业而言,简单来说,芯片产业早期是单芯片时代,也就是谁硬件性能强,谁就是赢家,硬件实力最强的,所以它能做出远超同行的大算力芯片。别人的算力是两位数,它能做到三位数,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而现在,情况变了,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广泛应用,自动驾驶芯片也来到了人工智能芯片时代。这时候看芯片性能,就不能光看算力了,还要看芯片本身有没有针对某个特定领域的算法,用芯片领域专业的话来说,这叫固化“特异性算法”。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芯片时代,比拼的,不仅是算力,还有算法,也就是说硬件可以落后(但也不能落后太多),但在自动驾驶这个细分领域的特异性算法上,我比你优化得更好。这样在整体性能上,我就能赶上你,甚至超过你。

这方面中国的地平线走在了前列,在上海车展上,地平线表示,自己的量产芯片征程5出货量已经达到10万+,先后与先后与大陆集团、采埃孚等国际Tier1开启战略合作,并且产品搭载在多家车企产品上,可以说是搭建了一个成熟的生态圈。

这时候,大家就能明白地平线的优势在哪里了,它首先靠着服务规模化,与车企深度绑定,优化自己的特异性算法,并顺势推出自己的第三代自动驾驶芯片,也就是量产的征程5。此外,黑芝麻智能A1000产品分别在德赛西威/保隆科技等Tier1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上进行搭载,芯旺微的MCU产品在电机、车灯、ABS等领域实现量产装车,加速实现车载MCU自主替代。

其次,是城市NOA走向大规模量产落地,重感知成为主要方向。

我们都知道,智能化下半场的关键,就是自动驾驶,而自动驾驶已经形成了两种模式的重大分野——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

所谓单车智能,顾名思义是让车越来越聪明。而车路协同,要求更高,不仅车要聪明,路也要聪明。更具体地说,车路协同,要求在路端部署多种传感器设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把信息传输到边缘计算端、云端和附近的车上,概括下,车端、路端、云端一起上。

如今,欧美公司如特斯拉,押注前者,而中国公司如华为,重注后者。我们都知道,驾驶系统是三要素组合:车+路+人。以此推导,要让中国选手赢,智能车+智能路,车路协同,两条腿走路这才是中国这场产业竞赛的真正核心。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就上海车展而言,城市NOA(领航辅助)走向大规模量产落地,成为众多厂商关注的焦点。首先是华为发布ADS 2.0算法,宣布无图城市NOA功能有望在2023年Q3开始在国内落地,其次,在主机厂方面,理想汽车发布“双能战略”,3D MAX 3.0的城市NOA辅助驾驶将于2023年Q2开始推送,年底前完成1000个城市的落地推送,能够彻底摆脱高精地图的依赖。最后,百度Apollo发布City Driving Max使用视觉+激光雷达以及轻地图的方式来实现城市NOA功能。

什么是领航辅助驾驶NOA?简单来讲,就是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环线等典型场景中,实现从A点到B点的自动驾驶。在此过程中,车辆将完成自动上下匝道、自动并线超车、自动路网切换等一系列动作,而驾驶者只需关注相应路况。这可谓是中国自动驾驶产业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最后,是智能座舱竞争加剧。

智能座舱背后指代的可以包括座舱的配置体验、车载大屏的功能体验等。一方面,在消费者层面智能座舱能够给用户在车内的时间带来更好的体验;而在车企层面也能够把智能座舱作为整车的核心亮点宣传。在智能驾驶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下,智能座舱也就担起了汽车智能化的重任。

新势力主机厂自然不会缺席这一竞争,蔚来NT2.0 车型搭载 PanoCinema 全景数字座舱,支持外接 Nreal AR 眼镜,并且专门定制了 AR 交互和音响联动效果,可以实现车内等效 201 英寸大屏。蔚来也针对车内场景专门研发了防抖算法,来适应车内这种晃动移动比较复杂的情况。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在上海车展上,华为、华阳集团、德赛西威等多家企业发布AR-HUD产品方案,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音响功放、数字钥匙等座舱相关增量化产品逐步开始交叉,座舱智能化领域竞争加速。

对华为而言,备受关注的是发布了光场屏。

要知道,在传统HUD 只有在特定角度下,也就是主驾才能看到。但是全景视域桥的原理是类似在挡风玻璃下放了一整块屏幕,经过挡风的反射之后可以看到。所以只要在车内,角度是基本不受限制的,也就是每个乘客都可以看见。理论上也可以通过联动车内摄像头对驾驶员双眼定位,来实现 AR 道路融合显示的效果。华为的光场屏采用独创的光学引擎技术,首创大画幅、景深感、低晕动、眼放松的体验,大幅提升车内视觉感知,实现 3 米远距成像,40 英寸超大画幅,90PPD 超视网膜级清晰度,将沉浸的私人影院装进车内。

亿咖通与魅族联姻后也在本次车展上进行了首次联展,包括支持批量打造旗舰级智能座舱体验的亿咖通•安托拉(ECARX Antora)系列计算平台,突破全球智能座舱性能天花板的亿咖通•马卡鲁(ECARX Makalu)计算平台,为全球客户探索沉浸式智能座舱的体验创新提供了技术底座。汽车大脑(ECARX Super Brain)中央计算平台也同步亮相。

尾声

所谓“一张蓝图绘到底”,显然世界不是按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组织起来的。所有的成功,其实都是在绘制蓝图,从而定义挑战,解决挑战,最后,把蓝图变成现实,如今汽车产业大洗牌的时代到了,最终谁能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电动大咖 5万粉丝    895作品 关注 为您介绍新能源汽车新产品、智能网联新技术、汽车共享新模式!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