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中国车企“出海”迎高光时刻,继续扩张面临4种“难度模式”

中国车企“出海”迎高光时刻,继续扩张面临4种“难度模式”

驾仕派 2116浏览 2023-06-08 IP属地: 四川

最近,抖音玩家们应该会高频次刷到国外博主喜提中国车的视频,其中还不乏一些高端自主品牌的车型。甚至有传言称,在国内卖三四十万的新能源SUV,能在国外溢价80%甚至翻倍的价格,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博主提车的时候,还很高兴能顺利提到心心念念的中国新能源车。

其实我们在去年就听到包括“比亚迪ATTO 3在欧洲和日本上市”、“蔚来撬开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车在中东一车难求”等等消息,只不过很多人或许没有在意中国品牌出海到底意味着什么,又或者说,大家并不清楚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国外究竟有多能打。

根据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4月的中国汽车出口量为149.4万辆,同比增长76.5%;其中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107万辆……也就说4月份出口就达到了42万辆。目前五月刚刚过完,尽管具体出口量是多少还未知,但大概率会比4月的销量还要高,也就说中国汽车出口将迎来历史性的一刻,前五个月就接近200万辆——如无特别大的意外,中国超越日本坐上汽车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j就在今年。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2年前,2011年中国全年汽车累计出口量只有81.43万辆,彼时的汽车进口量则超过100万关口,达到103.89万辆。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年国产汽车在技术、实力以及营销方面都跟跨国品牌有较大差距,就在中国古代称为“一纪”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汽车从实现全产业链化,再到技术不断迭代,完成了向国外品牌看齐的第一阶段成就,并且就在大规模新能源补贴退坡之后,清洗掉了不少“裸泳”企业,这样一来中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道路就扫清了不少障碍,可以说剩下的企业都是“精英”。

而正是这些精英,就像是在2022年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开始集体在海外市场爆发:奇瑞出口量不小很多人还不知道吧,长城在海外合作建厂大家也只是有所耳闻吧,去年比亚迪一口气买了几艘船难道是放在家里当摆设?借用一位军事论坛网友的戏称:“找了一圈列强,才发现列强是自己”。

是的,现在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全的汽车产业链,汽车品牌以及汽车品类都是全球最多,直白的说,只要你能做出全套设计方案,拿着一颗螺丝都可以凑成一台车。当然,理性的造车也远不止那么简单,要知道汽车技术是卖一代,研发一代,提前设计还有一代,没有产业的提前布局,想要在这么内卷的中国市场立足将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实际案例可以参考一下自游家这个汽车品牌为什么在发布第一代车型之后还没开卖就黯然立场……

而就在这么卷的情况下,小米汽车都还没有造出他们的第一代车型!这里完全没有针对小米汽车的意思,我个人非常佩服雷军赌上全部身家进军汽车市场的决心,或许小米汽车会像他们的家电一样,用一招出奇制胜就能在市场立足。顺便提一句,喊了八年的“苹果汽车”,到现在都还只停留在假想图阶段,这个万亿市值的商业帝国,难道已经在特斯拉和中国品牌的全球内卷下,对汽车市场望而兴叹了吗?

言归正传,关于中国汽车出口,尽管现在量已经上来了,但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燃油车延续之前的出口策略,出口方向主要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像欧美、日本这样的燃油车成熟地区,要挤进市场存在诸多困难。

第二,中国汽车的优势还是在弯道超车的新能源赛道,而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在目前世界格局不稳定的情况下,同样存在很多出口困难。像蔚想在欧洲突围,目前这个阶段主要是改变中国产品在西方民众心中的印象为主。

第三,价格较低的中低端新能源车出口,则会遇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电力设施以及充电桩安装等方面。

所以,我总结中国汽车出口,面临四种不同的“难度模式”。

1.容易模式。

与我国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比如巴西、俄罗斯、中亚、少部分的中东国家,不论是性价比高的燃油车,还是更高端的插混、纯电车,都有比较好的销路。

2.普通模式。

“摇摆”地区,像东欧和东南亚地区,这些地方的用车模式比较传统,同时也有接受新能源的意愿,在不能完全打开市场的情况下,尽量多出口一部分车型,去提升中国品牌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3.困难模式。

像欧洲、日本、韩国市场,这些地区大家懂得都懂,传统大品牌根深蒂固,中国品牌想要代替它们在民众心中的地位,短期内不太容易实现。不过,用优秀的新能源产品进行渗透可能是条捷径。比如在德国,消费者要等18个月才能提ID.4、12个月才能提ID.3,而有中国品牌有不少新能源车比它们优秀、价格还低,用产品说话是最好的方法。

4究极模式。

北美市场,目前新能源车特斯拉一家独大,当然通用、福特以及克莱斯勒这三大车企的新能源车也准备铺开。不过对于开贯了大排量燃油车的美国民众来说,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也是在全球范围中偏低的。因此,以国家战略和商业保护主义的角度去看,中国汽车品牌要想短期内进入北美市场很困难。除非,隔壁加拿大有30%以上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北美的油价涨到八美元一加仑,北美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可能才会真正思考要不要换成新能源车。

结语

总体看来,中国汽车在2023年实现400万辆出口规模的预期大概率会实现。我们有句古话:量变引起质变。是的,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质变就会势不可挡。而这一刻,正在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发生。

文|谭力辅

图|网络

 
相关推荐
驾仕派 26.8万粉丝    9133作品 关注 有趣、有用、有品。中国汽车行业坚持原创传播的代表。
推荐作者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