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特斯拉又降价了!
6月16日,特斯拉官方宣布,Model 3现车6月限时奖励正式上线!2023年6月16日(含)-6月30日(含),购买Model 3后轮驱动版现车并完成交付,可享8000元保险补贴、优惠利率贷款方案。同时,特斯拉也在北美市场开启大促,限时赠送三个月的超充服务。
目前,特斯拉Model 3的官网售价为23.19万元,享受8000元的保险补贴后,即可以22.39万元的价格成交,这也是特斯拉在国内市场的历史最低价格。
有业内人士猜测,特斯拉此次降价是为了促销库存车辆,因为改款Model 3下半年就会正式推出,新车将在外观、内饰、配置和动力方面进行全面升级调整。
不过,联想到特斯拉CEO马斯克5月31日至6月1日的闪电访华之旅,短短44个小时之内,不仅被三位国家部委领导接见,深夜赶往上海超级工厂看望员工,被上海市委书记接见,与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会面,马斯克也表示,特斯拉愿意继续拓展在华业务,共享中国发展机遇,更好地服务中国和全球市场。
这趟马不停蹄的极速旅程,受到多方面的强烈关注,也让特斯拉股价大涨,市值激增1800亿元,马斯克也重新回到全球首富的位置。
很明显,特斯拉很重视中国市场,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给特斯拉和马斯克带去的经济回报也异常丰厚。马斯克访华后仅半个月的时间,特斯拉针对中国市场的促销策略已经展开,后续可能还会推出更多营销手段。
不过,随着比亚迪、广汽埃安和理想等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挑战不可小觑。
在刚出炉不久的乘联会5月新能源车企零售销量排行榜中,比亚迪以220735辆稳坐头把交椅,市场氛围38.1%,势头迅猛的广汽埃安以45003辆紧随其后,第三名特斯拉中国的销量42508辆(不含出口),虽然被埃安超越,但特斯拉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32.7%。
而且,经过此轮的特斯拉变相降价促销活动,6月国内新能源车企零售排名很可能会发生变化。
但是,话说回来,特斯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频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展开多次降价、促销和涨价活动,虽然官方表示是从成本出发进行定价,总体来说售价确实在下降,让消费者获得了实惠,但是长期让人摸不着规律的价格调整,是否也会对特斯拉品牌造成一定的伤害呢?
对比国内自主品牌和老牌合资品牌车企的相对稳健的价格策略,特斯拉的动作看起来确实很多,甚至让人有些麻木了。对不想买特斯拉的用户来说,可能会觉得频繁调整价格过于儿戏;对想买的用户来说,很大程度上会持币待购,等待促销活动再出手;对已经买过的特斯拉车主而言,还可能会算一算这笔经济账是赚还是赔。
不管怎样,特斯拉降价促销对消费者来说终归是件好事情,虽然这肯定不会是特斯拉的最后一次降价。
2025长城汽车智慧工厂半程马拉松燃情开跑
车企价格策略大揭秘,一口价和5年免息藏着哪些门道?
仰望全系亮相金盏速度节,核心黑科技+汽车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兮子一周辣评
四五月是各大公司发年报的时间,除了利润,现金流,企业规模这些我们都熟知的指标。还有企业营收,负债率等,这又反应了企业经营的什么状况呢。
油车界的“扛把子”,全新探岳L加量不加价!
以汽车行业为例,全球巨头普遍高负债经营,在2024年营收前十强里,八家国外老牌车企总负债都超万亿,大众更是顶着三万亿负债运转。这非但不是危机,反而是大企业的经营智慧,其通过大规模采购养活上游供应商,用金融杠杆盘活下游市场,这种以债生财的模式撬动了全产业链发展。
最近又是财报季,有些人又开始担心了:一些中国车企负债高,是不是容易暴雷?它们的车子还能不能买? 其实,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特别是重资产运营的汽车企业,具体分析,看视频
智慧与安全融合,赛力斯重构智能时代安全法则
“兆瓦闪充、兆瓦闪充、兆瓦闪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前一阵比亚迪超级e平台技术及汉L、唐L车型上市发布同时开启纯电动汽车兆瓦闪充新时代。早就听说“兆瓦闪充”是一项特别NB的技术,一直想要体验一下,这不机会来了吗
摘要:天下苦隐藏式门把手久矣
奇瑞职工运动会活力开跑,iCAR 用年轻姿态加速冲刺2025
蔚来汽车正经历一场“自我革命”。蔚来内部公告显示,旗下子品牌乐道(主打20-30万元家庭市场)与萤火虫(定位10万元以上高端小车)被深度整合至集团体系,涉及研发、销售、服务等多个部门。这场调整直指两大目标:精简架构降成本,全力冲刺四季度盈利。
比亚迪又自捅一刀,海狮07dmi增配降价,唐彻底完了?
5月11日,2025长城汽车智慧工厂半程马拉松在保定徐水智慧工厂燃情开跑
亿咖通正成为汽车智能化供应链企业的增长范本。
奇瑞职工运动会活力开跑,iCAR 用年轻姿态加速冲刺2025
国内外上市车企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陆续发布
近日,乘联会发布了最新乘用车市场销量情况,2025年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环比下降9.4%;今年1-4月累计零售687.2万辆,同比增长7.9%。
欧盟碳排放新规延缓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