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诚信自律公约,但听说过“不打价格战”的公约吗?
日前,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16家车企联合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首条内容就是“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今年3月汽车行业卷起价格战时,中汽协就呼吁,理性对待本轮汽车促销,停止炒作 。因此,组织车企参与此次“承诺书”的签订,可视为此前呼吁的一种延续,但也因此被认为有违《反垄断法》精神。随后,中汽协也将“非正常价格”的表述从承诺书中删除。
其实,中汽协发起的“承诺书”,即便不因为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受质疑,也可能会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一纸空文”,为何?
这份承诺书几条值得关注,比如内容谈到“不夸大宣传、不虚假宣传”“质量为先、品质为本”等。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份承诺书,有着稳定军心的作用。毕竟,除了“价格战”外,汽车圈的“踩踏”事件也频频发生。比如,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关于常压油箱排放是否达标的“拉锯战”,魏牌和理想高管在社交平台上隔空论战,等等。
中汽协作为“中间人”,就是让大家一起坐下来,有事好商量,避免恶性竞争太伤和气。
这些常规的操作,大家都明白,但这次承诺书为何最后会成为话题焦点?这得归结于内文中的一句关键表述,“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何为“非正常价格”没有明确定论,然而参与签署承诺书的16家车企,却是实打实的车市“主流”,甚至“顶流”。
中汽协携手的16家车企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中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长城、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特斯拉。
中汽协表示,上述参与签署承诺书的企业,拥有中国汽车市场90%的销量,他们的共识和行动将对维护中国汽车市场秩序十分重要。
正所谓祸起萧墙,“不打价格战”承诺公约背后是今年的“价格战”对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回顾整个事件的起端,是由湖北雪铁龙C6开始的降价,紧接着凯迪拉克、别克等一大批主流品牌陆续跟进,再接下来,还蔓延到电动汽车领域。降价犹如被推翻的多米诺骨牌,在汽车行业不断被扩大,跌速也超乎预期。
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言,过度“卷”价格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车企角度看,不打价格战,既保障了车企和经销商的合理利润,在行业变革动荡期稳定了“军心”,确保了渠道网络服务水平的精进以及创新技术研发中的资金投入,利于行业也利于消费者。但从消费者角度看,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市场充分竞争是行业成熟的标志,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消费者意愿。
根据《反垄断法》(2008年)第13、16条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禁止的垄断行为。
显然,中汽协的“承诺”就是违反了“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禁止的垄断行为”,硬生生地撞到枪口上。
即便撇开“垄断”话题,从汽车市场目前的行业现状分析,“承诺书”也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因为在销量压力下,一些汽车厂商又偷偷摸摸挥动起了“降价大旗”。
7月1日,特斯拉宣布购买特斯拉Model S/X可享受3.5万-4.5万优惠。
7月9日,特斯拉官微又公布了最新引荐购车奖励规则,引荐好友购买特斯拉Model 3/Y或Model S/X,购车人可分别获得3500元或7000元引荐奖励用于抵扣车辆尾款(车主复购同享),同时还可获得90天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免费试用权;引荐人可获得积分奖励用于兑换超充额度等。
此外,每成功推荐(复购)5人或20人,还可参与季度或年度特别激励抽奖,其中,年度奖池内含Model 3/Y后轮驱动版车辆1年使用权等。
相比特斯拉的变相降价,浓眉大眼的一汽、上汽也“叛变”了。就在协议签署次日,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就开启了ID.系列新能源汽车的新一轮限时降价促销活动,比如,一汽-大众在售的ID.4 CROZZ、ID.6 CROZZ将最低价格门槛拉低至15.59万元起(ID.4纯享版),同时可享最高7000元置换补贴,等等。
也许上汽、一汽深感委屈:我们只是从集团层面要求不降价,但不省心的“儿子们”哪能管得住啊。
不在16家名单之列的车企,更是对这份承诺书“嗤之以鼻”。
“我认为价格战是必然的,但降价是一种决定,降本将是一种能力。技术迭代将促进降本,规模效应将促进降本,中心思想(就是)在未来的竞争过程中,只有降本(才能胜出)。”7月5日—7日,在嘉定举行的第13届中国汽车论坛上,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徐军如是说。
眼下,7、8月正是一年汽车市场的传统淡季,汽车厂商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毙,那么,下一个降价的又会是谁呢?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的“价格公约”,为何发挥不了实际作用?
其实,整个汽车市场的玩家们都不得不面对一场“囚徒困境”:博弈的双方在选择策略时,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自己的影响,最终博弈的结果是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
不降价,市场份额恐被对手抢夺;降价,削薄利润空间。其他车企都怕自己是先出局的那个,即使是殊死一搏,也要赌谁的枪里第一个没有子弹。
特别是在汽车市场充分竞争环境下,这样的自律公约缺乏约束力。
在汽车行业,试图通过垄断维持江湖地位的事情也发生过多次。早在2004年,东南汽车等四五家整车厂家从8月1日启动“价格联盟”,要求各自的特约经销商售价不能低于厂商的最低限价。每家经销商在厂商那里存入3万—10万元不等的保证金,如果私自降价,厂商将把保证金罚没。报道中称,结盟后,东南汽车所有车型最多只能让利2000元。
当然,这种事情一般发生在汽车市场红利期,换作现在,早就被特斯拉的直销模式给干趴下。对汽车行业来说,如果还采取这种老旧模式维持行业发展,被淘汰也只能早晚的事儿。
不得不说,上半年的“价格战”,最终还是让汽车行业挽回了点面子。
乘联会初步统计,6月1—30日,乘用车市场零售189.6万辆,同比下降2%,环比增长9%;今年以来,累计零售952.8万辆,同比增长3%;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23.0万辆,同比增长2%,环比增长11%;今年以来累计批发1,106.2万辆,同比增长9%。
车市总算有一定的微量增长,这恰恰是“刺刀见红”般的价格战,换来的这个销量。按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的说法,从经济学上分析,首先是汽车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过多,需求过少,供需失衡。
如果下半年购买力不见好转,恐怕又要来一场价格战,才能提振销量。
从车企的角度,“承诺书”是一种避免内卷的做法,但其实这份承诺书并没有实质约束力,土崩瓦解是早晚的事情,更多不过是一份自我安慰而已。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这16家车企几乎占据了90%的乘用车市场份额,这性质就变了,成了赤裸裸地“要挟”。中汽协好心办了坏事,车企也跟着不明就里,所以,下次签署承诺书的时候,大家都要带点脑子。国家补贴结束,剩下的就是要真枪实弹的去市场较量,就应该接受被市场淘汰的宿命。
Momenta为何被收车企青睐?
汽车企业必须坚持长期主义。
电商消灭的不仅是批发零售业,野蛮生长将毁掉含汽车业的所有行业
马斯克豪赌AI,Grok4是神级副驾还是数据黑洞?
上汽造“最便宜的华为车”,尚界能否扛起月销3万辆的期待?
点火启动,动力瞬间响应,这样的驾驶体验离不开一颗“聪明”的汽车心脏——汽车蓄电池。近日,DF蓄电池常德旗舰店盛大开业,再次为车主带来高性能、长寿命、环保节能的启停技术新选择!
上汽通用启动至境轿车项目,打响高端新能源进攻战#上汽通用全面转入“进攻战”#老牌车企出手就是王炸#至境开启别克在华新篇章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股票代码:NYSE:ZK)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此......
国产汽车为何热衷于创立新品牌,这些品牌存在哪些风险?
比亚迪势不可挡!2025年6月单月及上半年销量双夺冠
7月15日,比亚迪宣布全品牌上线手车互联功能,深度融合华为、OPPO、荣耀、小米、vivo等中国所有主流手机品牌生态,打造覆盖全场景的智能出行体验。
2026九州汽车生态博览会由定制改装、汽车科技、汽车零部件、商用车、房车露营、汽车文化6大主题组成,全景展现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技术迭代产品创新与发展趋势,是全球第一个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集合整车发布、汽车科技、汽车零部件、汽车改装、汽车文化的全产业链B2B2C生态展贸平台。
实测阿维塔11 样样拉满!30万级豪华电动 天花板!
放眼国内的豪华品牌,德系三强BBA基本占据了半壁江山,三个品牌均有自己的品牌标签,其中主打运动化的宝马一直是许多年轻消费者的“心头好”,不过在2025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遭遇了近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在当下豪华品牌车型市场,智能驾驶能力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用户选车关注的“基础项”。众多豪华品牌在智能驾驶方面,寻求的路径不同。有自研的,有跟华为“一揽子”合作,也有与专门智能驾驶公司合作研发的。这也造成在竞争激烈的智能驾驶领域“三分天下”。
零跑的成功法则:用慢哲学跑赢新势力生死赛
新能源内卷下的牺牲品?两款紧凑型SUV销量下滑
近日,视觉中国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公告,表示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北京华夏视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大象视觉(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战略投资者引入。此举是为了加快公司在AI方面的布局,促进公司“AI智能+内容数据+应用场景”战略规划的协同发展。
几张外观图就引爆车圈?或许你们没有真的读懂尚界H5!
再添8台!安徽第三批氢能环卫车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