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电动湃 1万浏览 2023-10-26 IP属地: 上海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全栈自研,还是联合开发,对于所有车企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如今,如果一家车企不掌握核心技术,依靠供应商,将会变得非常平庸,失去灵魂。

而一股脑的什么都自己做,可能啥都做不好,因为大多数车企并没有这个能力。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这意味着,无论是资源布局,还是技术优先级都要受到精细规划,否则就会收到投入多、产出少的结局。

形势对于新造车企业更为严峻,融资渠道和窗口的缩减,让精细化运营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他们又该如何抉择?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2020年,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抛出了著名的“灵魂论”,称上汽不愿沦为躯壳,要将(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的)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此之后,一场关于灵魂和躯壳的争夺,就成为了一个显性话题。全栈自研也成为了时兴概念。

全栈(Full Stack)原本是Facebook一位工程师早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软件工程师不能只会写客户端的代码,也应该会开发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最好是个有全局视野的多面手。

事实上,经过近三年的发展,那些独立发展,已经在周销量榜上“卡位”的新造车企业,都不愿意将身体或灵魂“卖予”供应商,已经将全栈的概念做了本土化的改造。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在刚刚结束的NIO IN蔚来创新科技日上,李斌直言,这么多年总结下来,就是在12个领域进行技术布局。实际上,蔚来技术全栈就是包含这12个领域技术。

具体包括:芯片、车载智能硬件、车载系统、电驱和高压系统、车辆工程、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全景互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慧能源、人工智能、全球数字运营。

诸上,涵盖了整车全域操作系统等底层软件部分,还有智能硬件诸如激光雷达芯片等底层硬件部分。其实,这已经超脱了全栈本身软件层面的概念。

另一个布局如此广泛的可能很多人想不到,其实是零跑汽车。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公开信息显示;零跑汽车自2021年C11上市后,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全域自研的概念,即在座舱域、智驾域都构建了自己的研发业务(车机系统及仪表自研、智驾雷达及芯片自研)等等,甚至车灯都是零跑汽车自己开发的。

最新消息显示,零跑汽车发布了最新的四叶草架构,将动力域、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与车身域“四合一”。

零跑汽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缩小版的比亚迪”,建立了相比自身体量更大的自研布局,但在部分领域处于浅尝辄止的程度。

相比这种大而全的布局,更多的企业选择部分领域全栈自研的切入口。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最恰当的例子,小鹏汽车最新的扶摇架构。

何小鹏表示,SEPA 2.0 「扶摇」全域智能进化架构可兼容轴距带宽为1800mm-3200mm的多个平台,意味着从A级轿车到大尺寸MPV、皮卡都能使用这一架构,覆盖动力域、整车域及智能域。

但是,底层的电驱动等部件,小鹏汽车依旧是外采,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领域全栈自研程度较深。

这相当于是整车集成领域的全栈自研,而非软硬件整合全栈自研。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理想汽车也是同样的思路,在增程器等动力域提升全栈自研的程度,并且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做到软件层面的全栈自研,其他领域仍然采用外采的做法。

可以看出,小鹏、理想汽车等车企,是以自身核心产品优势展开的全栈布局,做大做强智驾、增程方面的技术创新,在其他智能化领域做到与时俱进。

对于电驱动、电池等大投入、易外采的部件,则采用合作开发的模式,不会盲目全栈自研。

长远来看,800V高压架构、以Orin芯片为主的智驾方案,或将成为更多新造车企业全栈自研的重点,动力域、车身域将成为有余力车企的溢出布局。

此外,全栈自研已经不再是软件层面的竞争,诸如芯片、手机、雷达等智能硬件层面的研发,也将成为全栈自研的高阶竞争,像蔚来、华为已经跃跃欲试了。

总之,大自研、小自研,都是全栈自研。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这里有必要谈一下新能源汽车全栈自研的源起——特斯拉。

21世纪初,特斯拉在开发Roadster时,原计划从初创公司AC Propulsion获得Tzero车型的技术授权,从欧美供应商处购置变速器,基于英国经典跑车Lotus Elise的底盘打造车身,将其他零部件外包给亚洲生产商,再结合自家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整合出一款车。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特斯拉发现,Roadster沉重的动力电池需要重新设计底盘来承载,超跑的定位也对变速箱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博格华纳单速固定齿轮变速箱的投产时间甚至影响了Roadster的交付速度。

最终,特斯拉选择了电池自研,并且顺利实现了第一款车的交付,缓了一口气。

之后,在Model 3 这款里程碑式的产品中,特斯拉主导了包括动力总成、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机控制器和自动驾驶系统(FSD)等核心部件的设计与研发,再交由供应链厂商将他们制造出来。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总结来看,自研的源起更多是传统燃油车转向新能源车过程中,诸多技术无法直接“移植”所引发的被动技术自研创新,满足新能源车企的技术需求。

而随着自研技术逐步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又桎梏了企业的技术和成本的灵活性,启动部分领域自研,继而扩展到全栈替换也就顺利成章,也为新造车企业长久的利润率打下了基础。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李斌在NIO IN上就表示,蔚来创立之初就没有高性能电驱动能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只能选择自研。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研发的高投入,换取未来利润率的增长。

曾经,李斌也算过一笔账,动力电池占到整车成本的40%,毛利率约为20%,如果蔚来选择动力电池自研,整车利润率就能提升8%。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部分领域的全栈自研,是诸多车企的当下选择,做大做强自己的长板是现实需求,而像蔚来这种为了串联起智能、电动、汽车、社区、全球化等业务等新造车企业,全盘全栈自研就成为了终局。

全盘全栈自研,也是为了用户体验的持续升级。

但是,很多新造车企业只做到了基础自研,就宣传全栈自研、全域自研,牺牲的是用户的利益。

比如,零跑汽车宣传的智驾方案,表面上很美好,但是用户用得上全部功能,估计还得两三年。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这就是有限研发资源与多维度全栈自研之间的矛盾。只浅浅布局,用户为产品及硬件买单,可能在整个使用周期内都无法享受到全栈自研的红利。

因此,不过度宣传全栈自研,不去以类似全域自研争夺字面的高低,也是理性全栈自研的表现。

这里,并不是否定“全栈自研”,只是这条路并不适合大多数的企业。所有车企还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去制定自己的战略。

被包装的全栈自研:谁在吹牛,谁在划舟?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的上半场,中国企业换道超车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形成了完整覆盖的供应链生态。

而“智能化”的下半场,以新造车企业为首的品牌阵营,或将以全栈自研另辟蹊径。

无论是大自研,还是小自研,只有守住自己的优势,适时拓展其他技术领域的全栈自研,才是实事求是、以用户中心的负责任表现。

文章标签:
新能源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电动湃 6.4万粉丝    2023作品 关注 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
推荐作者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