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50天累计大定破80000台、首月交付破万......关于问界新M7的销售数据,在不断刷新。
时隔近一个月左右,今日(11月27日),赛力斯汽车官宣问界新M7上市两个半月,累计大定突破10万台!虽然这还不是最终的交付数据,但种种数据似乎已经表明,问界新M7很“火”,而且是“火”得一塌糊涂!

其实总结问界新M7之所以如此畅销,简单一句话,那就是“上刺刀”。遥想当年M7刚推出来的时候,起售价来到了31.98万元,上市3个月后“官降”3万元到28.98万元。但是尽管如此,市场并没有给到很好的反馈。换句话说,降价还没有到位。

所以针对新M7,问界直接来了波狠的。按照华为余承东的话来说,新车研发投了5个亿,针对底盘性能、空间布局,以及重要的智能驾驶等方面都迎来了明显的升级,更关键的是,它的价格直接来到了24.98万元。相比之对手理想,价格优势明显。

比较有意思的是,新M7上市期间,恰逢华为Mate 60系列刚发布没多久,为华为线下门店带来了一波巨大的人流量。而这也就衍生出了一个场景:消费者本来是来看个手机,但是刚好有辆车摆在店里,觉得车不错,而且还支持华为的全生态,再加上价格也还算合适,买个车回去也不是不可。

所以说,新M7的火爆,有产品力出色的客观因素,也有难得一遇的契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当然,对于问界来说,也不要高兴太早,其背后依然有诸多隐忧,决定它能不能持续热销下去。
首先,就是内部竞争。从价格来看,24.98万起的新M7,其价格已经和自家的问界M5的价格高度重合。对于消费者来说,到底是买新M7还是M5?看似是个选择题,其实是个必选题,我想绝大部分都会毫不犹豫选择新M7。

当然从10月交付数据来看,也是如此。数据显示,10月问界全系10月共计交付12700辆,其中新M7就卖了10547辆。可见,新M7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挤压了自家M5的生存空间。
其实这种情况,想必问界早有预料,不过它不得不做。毕竟如今车市价格战已经打响,即使是威胁到自家产品,也得赢下“外部竞争”,保证整个品牌活下来。从这一点来看,情有可原。

其次,就是产能交付问题。虽然新M7大定量在不断激增,但是实际交付量却远远达不到,要想实现平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赛力斯在重庆拥有三座新能源整车工厂,分别生产问界M5、问界M7及问界M9。其中,新M7产能目标从之前的每日600台提升至日均700台。虽然产能在提速,但是后续新产线需要明年才开始建设投入使用,即使目前全负荷运行,消化完如此多的订单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而这期间,不管是上下游供应链,还是产品质量体系的保证,对于整体品牌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最后,也是大家非常担心的一点,那就是华为“BUFF”的持久性。对于新M7的畅销,华为定然是功不可没,甚至有着决定性的因素。假设如果未来华为与赛力斯不那么亲近了,新M7还能这么持续热销么?这个显然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华为不造车,但是在很多产品上都能看到华为的身影。在华为智选车业务中,前不久华为与奇瑞一起打造了一个新品牌——智界,首款产品智界S7也已经登场。25.8万起的预售价格,也是相当有杀伤力。

不仅如此,在和阿维塔深度合作之后,日前,华为和长安汽车双方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内容,华为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 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长安汽车拟投资该新设立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具体股权比例、出资金额、期限没有商定。由此一来,长安和华为的深度合作也已经敲定。

考虑到如今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加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华为很难在多个合作品牌之间做到一碗水端平。如此一来,对于问界来说不确定性的因素就更大了。
写在最后
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问界新M7的热销,让消费者有了更丰富的选择,而且这种购买也多了几分保障;而从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问界新M7的热销给行业带来了新面貌,展现出国产新能源打破合资垄断的势头。

不过一时的风光不代表以后,其背后依旧有诸多隐忧,包括内部的消耗、产能的提升以及品牌合作的持久性等等,对于问界来说,还需要认清这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