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旬我国汽车零售市场一共销售新车984.1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11.1万辆,同比增长幅度高达33.1%,其零售市场渗透率已达48.4%,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3.5个百分点,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取代燃油车,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最近有人在网上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主要是靠“电能”,那么在新能源汽车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日常生活的用电价格也会受其影响而出现涨价的情况吗?
理论上来说,的确有这种可能,尽管我国对工业用电和生活用电的价格进行了严格划分,但本质来说,无论是生活用电还是工业用电,其电能都是来自基于国家电网打造的发电系统,无论是火力发电、风力发电还是太阳能发电,其产生的能源都最终会流向社会生产生活之中。
而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快速增加,也必然带来商业用电的压力,特别是在某些地区和时段,如夏季冬季用电高峰等,极易出现用电高峰带来的电力分配不均,要想解决就必须要增加更多的供电设备和稳压系统。
毕竟,过去的电力运输模式,是由大电网进行定向分配,这和新能源汽车灵活的充电需求显然有所冲突,因此现阶段对电力系统从静态到动态的改造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电力公司的运营成本,除了国家补贴外,其余都会以“市场价”的形式分摊给消费者。
前段时间上海、北京等多地司机反映的充电单价提高,就是这一现象的直接体现。正因如此,国家和企业层面也正在积极研发推进“V2G(Vehicle to Energy Storage)汽车反向充电”项目,旨在汽车的电能能够一定程度的反哺电网,实现整个供电系统的动态平衡。
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会不会提升电价,也有不同观点认为,这种影响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来说,应该是比较小的。
毕竟,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能源大体上应该属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范畴,与石油那种“有限资源”相比,长期使用所花费的成本必然要少很多,充其量也就是前期搭建比如“核电站”、“光伏站”、“水电站”等基础设施时的投入会比较大。
此外,由于清洁能源对环境的污染整体可控,不需要像化石燃料那样,需要额外的钱投入到环保事业之中,所以“新能源”的使用成本要小于传统能源,更何况这些年,国家也在大力推动“氢能源”等其他能源形式的发展。
可见,供应充足的“新能源”会源源不断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电能,而量给得足,自然市场价格就会便宜,即便部分地区和时间段,会出现电价小幅上涨的情况,但总体来说,都在可控的范围。
产品的确至关重要,但往往品牌才是“胜负手”。
2025年职教周开放日暨“合群杯”海口新能源汽车行业维修技能大赛盛大开幕
以汽车行业为例,全球巨头普遍高负债经营,在2024年营收前十强里,八家国外老牌车企总负债都超万亿,大众更是顶着三万亿负债运转。这非但不是危机,反而是大企业的经营智慧,其通过大规模采购养活上游供应商,用金融杠杆盘活下游市场,这种以债生财的模式撬动了全产业链发展。
“伪科技功能”和“不成熟功能”,在本质上未曾保持对汽车产业的敬畏,与其说是科技技术,不如说是宣传话术,不仅是鸡肋,甚至影响用户安危,理应被整顿。
谁都不希望出险。
智慧与安全融合,赛力斯重构智能时代安全法则
“兆瓦闪充、兆瓦闪充、兆瓦闪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前一阵比亚迪超级e平台技术及汉L、唐L车型上市发布同时开启纯电动汽车兆瓦闪充新时代。早就听说“兆瓦闪充”是一项特别NB的技术,一直想要体验一下,这不机会来了吗
蔚来汽车正经历一场“自我革命”。蔚来内部公告显示,旗下子品牌乐道(主打20-30万元家庭市场)与萤火虫(定位10万元以上高端小车)被深度整合至集团体系,涉及研发、销售、服务等多个部门。这场调整直指两大目标:精简架构降成本,全力冲刺四季度盈利。
奇瑞职工运动会活力开跑,iCAR 用年轻姿态加速冲刺2025
亿咖通正成为汽车智能化供应链企业的增长范本。
奇瑞职工运动会活力开跑,iCAR 用年轻姿态加速冲刺2025
国内外上市车企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陆续发布
5月8-11日,仰望全系亮相金盏速度节,参与爬山赛、漂移、跳舞、越野等项目
北京2025金盏速度节,比亚迪仰望大展身手,汽车氛围真棒~
鸿蒙智行,让五一出行更安心
欧盟碳排放新规延缓2年
近日,乘联会发布了最新乘用车市场销量情况,2025年4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环比下降9.4%;今年1-4月累计零售687.2万辆,同比增长7.9%。
助力荣昌半马,长安启源以科技赋能诠释品牌担当
到2030年,美国高速路充电桩的数量可能只有20万个,是此前预计的二分之一。
5月9日,湖南云储斯蔚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储斯蔚普”)由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田中国”),中国五矿旗下长沙矿冶院所属湖南云储循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五矿新能源材料(湖南)股份有限公司,明和产业(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注册资本共计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