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已经成为过去式,这一年,比亚迪销量迈入400万大关,吉利超额完成销量目标,首次突破200万,奇瑞同比大涨38.4%,理想汽车全年销量突破50万……几乎所有自主品牌都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销量答卷。
但在资本市场,情况就并非这么简单了。过去一年,已上市的自主品牌中有不少都经历了股价的大幅波动,有车企的市值“翻番”,增长超过一倍,也有车企市值“腰斩”,蒸发上千亿元。
为什么在自主品牌捷报频传的这一年,资本市场对它们的看法会如此两极分化?通过对市值增长最快和下跌最快的前十名公司股票的统计,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合理的答案。
市值翻番,江淮成最大赢家
在2024年市值增长排行前十的自主品牌中,江淮汽车以132.5%的惊人涨幅位居榜首,其市值也从年初的352.8亿元一路飙升到了819亿元。
然而,从销量情况来看,2024年的江淮汽车在自主品牌中的表现不能说是差强人意,也至少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1-11月,江淮汽车累计销量37.69万辆,同比减少7.15%,别说跟同为涨幅榜前十的其他车企相比,即便与跌幅榜前十的车企们相比也是说不过去的。
糟糕的市场表现+超神的股价涨幅,江淮汽车被冠以“2024汽车第一妖股”的名号,而它的表现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资本不偏爱成绩,只偏爱预期。2025年第一季度,江淮最重要的预期——与华为合作的尊界即将上市,能否守住这份预期,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除了江淮汽车之外,上汽集团出现在上涨榜单上或许更会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毕竟在过去的2024年,不少人都读到了关于它销量、利润大跌的新闻。
不过,资本总是具有先验性的,事实上在2024年初上汽集团的股价就已经跌到了一个历史低位,相比2018年最高价格的28元/股跌去一半还多,这一年的上涨对上汽而言更像是一个触底反弹的过程。
而在今年下半年完成董事长在内的人事大换防后,上汽也开始不断放出“自救”的大招,甚至开始了与华为的接触,而这些积极的举措是否能在2025年助其继续跻身市值上涨排行榜前十,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除了这两家企业之外,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在2024年实现市值大幅上涨的还有吉利、比亚迪、长城、东风、北汽这些“国家队”老选手,这似乎意味着新能源转型后半场,随着巨头们纷纷完成转身动作,资本市场对其发展倾注了更多信心。
从新能源销量表现来看,比亚迪2024年的成绩不必多说,吉利也完成了全年88万辆的新能源销售成绩;东风则以86.1万辆的成绩紧随其后,奇瑞卖出58万辆新能源车,实现了232%的增速,自主品牌已经通过全面补齐技术、产品上的短板完成了主流新能源市场的布局。
最后,小米集团尽管不能算作单一汽车股,但小米汽车的热销对其2024年股价飙升贡献了关键力量,凭借SU7一款车型,小米在2024年已经斩获13万终端销量成绩。赛力斯则凭借问界系列的热销坐稳了中国新能源高端市场的头把交椅,二者跻身涨幅榜单前五名可以算得上是实至名归。
蔚小理抱团下跌,“新势力”两极分化
不同于涨幅排名中只有比亚迪两度登榜,在2024年的市值跌幅排行榜中,蔚来、理想、小鹏这三家代表新势力的头部公司共占了五个席位。值得一提的是,小鹏汽车港股的跌幅也紧随其后,排在了第十一位。
不尽如人意的首先是销量。2024年理想汽车共卖出了50万辆新车,同比增长33%,但与年初定下的80万辆销量目标相比差距较远。理想重磅新车MEGA在市场上的折戟沉沙要负首要责任,“扩圈”失败也让理想在资本市场的预期大打折扣。
蔚来汽车2024年全年交付超过22万辆新车,同比增长38.7%,但这一数字包括了第二品牌乐道的2万台,因此蔚来主品牌在2024年的交付量大致在20万台左右,严格意义上并未完成原定的22万台年度销量目标,且增长幅度已无法支撑其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此外,蔚来在12月正式发布的第三品牌——萤火虫也陷入了系列争议中,包括新车造型、独立换电站的投入成本、过快推出新品牌带来的负担等。为此,李斌表示这一品牌及相关计划将主要聚焦于出海,显然,这块"饼"目前还未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小鹏汽车2024年的销量达到19万辆,同比增长34%,与销量目标的28万台相比,全年销量目标达成率仅为68%,其中还包括了MONA的5万辆,主品牌小鹏汽车的销量受到了挑战。
回顾蔚小理过去这一年,会发现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下探。
蔚来推出第二/三品牌乐道/萤火虫,前者起售价格为20.69万元,后者预售价格为14.88万元,打破了蔚来此前30万-50万级别的定价区间;小鹏MONA03价格直接下探至12万元以下。而理想在MEGA失利后,全年重磅新车也只有一款定位30万元内的理想L6,相比L7/8/9车型价格也在向下走。
而对资本市场而言,向下的趋势本身就是不讨喜的,它意味着更少的利润和品牌更窄的发展空间,这也能够从蔚小理2024年的财报中得到体现:三家车企的利润情况均未及预期,蔚来和小鹏净亏损还在同比或环比增长中。
更重要的是,蔚小理的股价已经不是第一年下跌了,它们的下行趋势从2022年开始就已经可见一斑。
从这份外网统计的2024年全球车企市值排行榜单来看,只有理想汽车以264亿美元的总市值勉强跻身前二十名,而曾经以近1400亿美元市值跻身世界第四的蔚来汽车和股价一度高达220港元/股,市值超过4100亿港元(约527亿美元)的小鹏汽车早已在榜单中不见了踪影。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变化背后有着中概股在美国市场上集体下挫的大环境影响,但也与新势力车企们的成长速度放缓,市场重新回到主流车企巨头们的掌控中这一趋势有关。
而在蔚来和小鹏逐渐退出榜单之后,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值排名前二十的汽车公司中也仅剩四个席位,到2025年,谁会成为榜单上的新人,谁又会跌出排位,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除了蔚小理之外,吉利旗下的路特斯、极星两家公司上榜则并不十分令人意外。路特斯在2024年2月23日刚刚完成纳斯达克上市,从其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起始股价必然会迎来大幅度回调。
极星则由于在2024年未能及时提交2023年年度报告而受到纳斯达克的违规通知,导致股价大跌,随后虽有回升,但由于其近两年来的市场表现也并不尽人意,所以并未迎来真正的起色。
对吉利而言,路特斯与极星两个品牌是其在高端新能源市场提前埋下的伏笔,但如何收回却十分考验企业的运筹能力。可以肯定的是,二者在《台州宣言》的战略聚焦与战略整合中都将被赋予新的位置,这一调整或许在2025年落地,届时两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也或将迎来新的转机。
写在最后:
回顾过去一年的自主品牌在汽车股市场的表现,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获得了如愿以偿的成绩,但总体而言,上涨的趋势依然占据了主流,涨幅榜排名前十的车企整体上涨幅度也要大于下跌榜前十的幅度。
虽然市值的变化只是车企在当下白热化竞赛中的一个小的切片,但其中反映出的大趋势也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狭路相逢勇者胜,那些深谋远虑,将品牌向上与规模效应放在同样重要位置的车企总是能够脱颖而出,收获投资者的更多青睐。愿2025年中国汽车品牌能够继续摆脱冷气,向上出发。
威图&易盼联手TÜV南德:《威图&易盼助力设备出海白皮书》发布
身为新能源“大魔王”的比亚迪公布了6月销量数据——单月销售38.26万辆,同比增长11.9%。
在智能汽车的时代浪潮中,宝马集团再次引领行业风向,以全新理念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乐趣。近日,宝马正式推出智能交互、操控和驾驶辅助协同的整体性方案,凭借其独创的BMW驾控超级大脑和一系列划时代技术,宝马新世代车型不仅重塑了智能驾驶的标杆,更开启了人机交互的新纪元。
华为一直说自己不造车,但是中国汽车产业中却处处有华为的影子。不止有像是岚图、阿维塔这样采购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独立品牌,华为更是打造了一个包含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的“鸿蒙智行”生态联盟,从设计到销售全都由华为一手包办,和华为自己造车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宝马新世代重新定义智能驾驶乐趣 首推智能交互、操控和驾驶辅助协同整体性方案
重磅官宣!比亚迪与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达成战略合作
打牢地基再发力,东风本田的转折之战,要比别人来的更快更好?
艾迈斯欧司朗今日宣布,其SYNIOS™产品系列凭借全面且创新的产品组合——SYNIOS™ P1515/P2222/P2720系列LED产品,在汽车照明技术领域脱颖而出。
长城汽车推出一项能拉满路人缘的新方案:“35+计划”即将开启
3分钟,3大注意事项你必须知道。
全场景定制之王:盛达飞电动高尔夫球车重塑国产高端出行
7月5日,奇瑞正式成立“国内业务事业群”,旗下设立星途、艾虎(艾瑞泽与瑞虎)、风云、QQ四大事业部,由执行副总裁李学用挂帅统领。原星途国内业务事业部整体纳入该事业群体系,而捷途、iCAR及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因市场定位与合作模式差异,仍保持独立运营。
东风本田本土化智电转型
7月1日,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举行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
相比丰田和日产,本田一直以技术先进、追求科技而著称。
《早懂车》获悉,比亚迪日前正式官宣,今年将与足球青训组织“海选未来”继续合作,助力中国足球少年勇敢追梦,一路向前。“海选未来”是前国脚、被誉为“中国太阳”的孙继海创办的,致力于寻找和培养具有潜力的足球少年,为中国足球的未来输送人才。此次合作,是比亚迪在足球发展领域持续深耕,专注中......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深刻变革。辅助驾驶“强监管”政策落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发布、监管机构对违规企业的管理力度加大。多项举措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汽车行业正加速从“量”的扩张回归到聚焦“质”的发展,市场变革加剧,破局在即。
大家都没想到,BUG会如此之多。
15个月创造巴西速度!比亚迪海外最大工厂首车下线,中国新能源改写拉美汽车版图
比亚迪海外又火了,巴西工厂的首辆电车下线了,还有来自巴西总统和里约市长的肯定,见证比亚迪又一历史时刻,改写拉美汽车未来,迪子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