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CES展“玩出花”,未来的汽车会变成这样……

CES展“玩出花”,未来的汽车会变成这样……

车壹条 1685浏览 2025-01-10 IP属地: 未知


又有不少最新汽车科技,在CES上闪亮登场。


美西时间1月7日,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正式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开幕。尽管近两年来汽车在CES上的存在感完全被AI、机器人等热门领域盖过,但CES依旧是汽车科技的风向标。


与往年相比,今年在CES上展示的汽车科技更加聚焦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具体领域。在本届CES上,通过各家车企、供应商发布的最新产品,《车壹条》观察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三个汽车科技趋势。未来五到十年,汽车领域也依旧不会“无聊”,还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变化。

“远端屏”取代HUD,会成为主流吗?


在本届CES上,宝马全球首发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首创全景iDrive和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设计,便是“视平线全景显示”技术。



视平线全景显示其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屏幕,而是通过超近距投影平视显示技术,将行车信息投射在挡风玻璃下部的黑色涂层上,具有视野高、面积大、精度高的特点,可取代传统仪表。


尽管宝马依旧保留了3D抬头显示,但这种“远端屏”设计,其实不仅能取代仪表屏,同时还能替代目前的W-HUD与AR-HUD。



即使不用投影,利用远端屏的设计,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目前有一些量产车,已经开始采用远端屏设计。例如,阿维塔07采用的便是一块尺寸达到35.4英寸的贯穿式远端仪表屏,左右两端的屏幕则是作为电子后视镜的显示屏。



在智界S7、享界S9上,虽然并未搭载贯穿式仪表,但也采用了远端仪表屏设计。不过,这些量产车的设计相比宝马的概念方案差异在于,由于屏幕需要的空间更大,因此和HUD无法共存,只能二选一。



此前,享界S9不配备HUD一事还曾引发争议,有观点认为,作为一款40万级高端轿车,没有HUD显得“不够档次”。华为余承东也曾在一次关于享界S9的直播中解释称,HUD有时会看不清,因此没有采用HUD。


要知道,华为自身有成熟的AR-HUD解决方案,也已经在问界M9、飞凡R7等车型上落地。并且行业内已经有厂商将AR-HUD的成本降至千元级。因此,华为不采用HUD,不会是出于成本或是技术能力上的考量。


前段时间,有网友拍摄到了还在测试的小米YU7谍照。这组照片显示,小米的这款新车也同样采用了远端贯穿式屏幕设计。



这些车企已经用行动证明,HUD和远端屏二选一的话,还是会选择屏幕。而优点也显而易见:更清晰、不易产生眩晕感、更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


不过,如果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在更远的未来,HUD还可能会回归。


宝马曾在2023年的CES上展示了BMW i 数字情感交互概念车(Dee)。这款车搭载的BMW先进平视显示系统(Advanced Head-up Display)显示面积覆盖了整块前挡风玻璃,并且车内每个乘员都可以在各个角度观看屏幕上显示的信息。



并且,通过增强虚拟现实功能,不仅可以实现最为基础的驾驶辅助功能、导航,还可以完成虚拟场景与现实相结合,让用户可以进入另一个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当中。车辆宛如人类与数字世界的接口。


当然,如此科幻的场景,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从近五年来看,远端屏的设计,将有望取代HUD。


“反感”大屏的车企,有了更好的选择


中国车企早已进入车内多块大屏的时代,而不少外国车企时至今日依旧对大屏有所“抵触”。


不可否认,这些车企不着急上大屏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软件能力有关。放上一块“徒有其表”的屏幕也没什么意义。


另一方面,对于设计元素的追求,也是这些车企放弃大屏的原因,在某欧洲车企的一场活动上,车企负责人就曾表示,那种悬浮大屏设计,我们永远不会用。


从设计角度来看,悬浮屏虽然显示效果最佳,尺寸也可以尽量做到最大,但也存在着过于突兀,或是影响驾驶员视野的问题。


在本届CES上,京东方还带来了更多种类的车规级屏幕。例如,木纹LCD显示屏可以让屏幕与内饰材料融为一体,在屏幕未唤醒的状态下,则处于“隐身”状态。



17英寸的中控曲面呼吸屏不仅能与内饰设计更加“贴合”,还能根据用户需求灵活调整屏幕状态。15.05英寸电动折叠屏与31.6英寸拼接滑卷显示屏则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开合或是卷起/展开,为车内屏幕设计增加了更多可能性。



总之,京东方带来的这些屏幕证明了,目前屏幕技术已经能赋予智能座舱更多可能性,那些曾经对大屏“反感”的车企,或许也可以尝试一些新技术。


电动车补能难题,还要靠低风阻来解决


本田在本届CES上发布的两款概念车——0 Saloon与0 SUV。流线型低风阻的外观设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从CES上亮相的其他电动车或概念车来看,低风阻设计是它们的共通之处。概念车的设计通常会更夸张一些,但概念车存在的意义,本身也是希望用夸张的设计,来展示出想要传递的概念。


本田这两款概念车,也意在展示低风阻对于一辆电动汽车的重要性。电动汽车的电机、电控效率早已突破90%,这意味着很难通过技术上的突破从而降低能耗,只能在风阻、车重等方面多下功夫。



能耗的高低,则成为决定电动车能否独当一面的关键。之所以人们在用电动车时会产生里程焦虑,问题并不出在续航上,而是电动车的补能还远不及加油的体验。


想要提升补能速度,并不能一味地靠提升充电功率来实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充电站,如果有10台600kW充电桩,如果都跑满那么功率将达到惊人的6000kW,这样的用电量甚至堪比整个小区,电网也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


但如果降低了能耗,在充电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车辆充进的电量虽然相同,但跑的距离更远了,也就提升了充电效率。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数年内,电动车进化的主要方向,一方面是靠低成本、高密度的电池来延长续航,另一方面则是靠低风阻来降低能耗。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车壹条 9粉丝    449作品 关注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新媒体。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