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关于2025年车企营销的三个预言:不投放必死,乱投放速亡

关于2025年车企营销的三个预言:不投放必死,乱投放速亡

驾仕派 2268浏览 2025-02-21 IP属地: 未知

关于2025年车企营销的三个预言:不投放必死,乱投放速亡

最近网上暴论不少,比如一位微博大V说他去车企进行了几次深度沟通,然后给车企提了几个建议,比如不要给传统媒体投广告,不要去搞活动、参加车展,不要给老登媒体平台投放,节约下来的钱给数码博主投放、给年轻人喜欢的平台,主要传播“汽车就是大号手机”。

当然我们无意说他的这些观点对不对,毕竟都是个人表达。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说,都说2025年是车企竞争烈度进一步加剧的年份,比如现在月销量过万的新势力才能排到榜单前十,而随着传统车企加大新能源车、智能车的投入,更会进一步挤压落后者的生存空间。

这也意味着车企需要在2025年投入更多的传播和营销费用,要在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把用户的心智打透,才可能活到2026年的黎明。如果在如此烈度的前提下放弃传播、高估了自己的品牌,要么是把自己稍微稳定的局面拱手相让,要么就相当于告诉大家 “我没钱打仗了”。

那么,2025年的传播策略要怎么打呢?我的观点无非就三点:垂媒不能弃、专业媒体要打透、不能只看年轻人需求。

01

放弃传统投放,车企直接进“ICU”

首先,传播这件事情其实自古以来就没有太多的变化,那就是你要做到“全民皆知”,那大规模的投放依然是必须做的。如果只去算投入产出比,而直接砍掉一大堆所谓可有可无的投放,那么最终还是会吃大亏——换个说法,造车的几十亿都花了,还节约几亿的传播费,那真的是“舍本逐末”了。

尽管传播的介质在不断更新,但是大多数人对信息的获取依然有一个“雪球效应”。可能现在很多人在讲社交媒体、社群传播,这也体现在目前的算法机制上,可是传播本身都需要一个规模量的积累才能滚动起来。

什么是“雪球效应”呢?简单来说,就是要出圈,传播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滚成一个大雪球,才能够“撞开”更多人的信息屏障,才会吸引到更多人的讨论。

就好像《哪吒2》这部电影,从一开始所有春节档的排期大家可能都差不多,前几天其实并没有和《射雕英雄传》《封神2》这些拉开差距。但是随着《哪吒2》口碑上升,排片开始增多、票房增长更快,就促使了院线排片开始进一步倾斜,通过取消掉其他影片的排片来增加《哪吒2》的场次,形成了《哪吒2》巨大的声场。

关于2025年车企营销的三个预言:不投放必死,乱投放速亡

但是《哪吒2》真正出圈还是在大年初六之后,因为此时《哪吒2》已有可能创新中国电影的票房新高,从而引发了第二轮观影高峰、引发了动画电影的破圈讨论。

在新年过后的工作日《哪吒2》的票房还有逆跌、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周末甚至创出了7.61亿的单日票房,而后在2月14日又来到了7.88亿的高点。这种长尾效应才是《哪吒2》不断突破票房新高的原因,这也是雪球效应带来的全民关注,甚至很多车企也免费赠票给车主,进一步拉高了票房。

所以说,车企要想自己的传播能出圈,先要做到的是声量要足够高,然后才能有机会完成所谓的破圈,最后迎来长尾赚钱的机会。再不济也要学《射雕》,把预售拉爆,尽管电影水平不咋样,但是也能吃开头一节,把成本赚回来。如果一开始就想着产品底子好、不用在营销上花钱,那么最终可能就和《蛟龙行动》差不多,电影不算差,但是最后却连排片都没有。

而很明显,要做到声量足够高,那必然是全域投放,除了小米和华为这种自带声量的品牌外,没有不花钱的声量。某种程度来说,雷军的声量也是小米花了十五年的时间积累的,华为的声量那更是大量真金白银投出来的,没有平白无故的高声量。

关于2025年车企营销的三个预言:不投放必死,乱投放速亡

这也意味着,如果车企一旦砍掉了大量传统汽车媒体的投放,基本上在滚雪球的开始阶段就少了最稳定的输出,那要想着雪球滚起来基本上不太可能。尽管数码媒体数量众多,只给数码媒体投放,其实也不太可能出圈。

做个最简单的比喻,每年上市那么多手机,小米、华为、OPPO、vivo这么多新机,但是可能唯一能记住的也就是苹果出了iPhone多少代,甚至小米、华为这类头部品牌的年度旗舰手机大家也不一定记得住。那么放到汽车行业更是如此,投放再多的数码媒体,更可能是过眼云烟,用户关注数码媒体是看数码资讯,汽车资讯夹在其中可能更是一眼略过。

因此,从投放策略来说,如果车企真的直接放弃了传统媒体的投放、只投放所谓“高性价比”的数码媒体,不要说破圈,那可以直接抬进ICU了。

02

投放专业内容才能找到真正用户

第二点就是,媒体属性肯定是“术业有专攻”,买车看汽车媒体,买手机看数码媒体、出国留学也有自己的细分媒体,买房、旅游、美食都有自己的细分赛道。甚至赛道细分到,你可以看专门吃日料的美食博主,也可以有专门做家电导购的数码媒体博主,甚至还有专门卖商铺的房产博主。

这些细分赛道的存在,本质上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而是一种导购向的存在。大多数用户关注专业赛道的目的,不仅在于兴趣,更在于可以短时间内找到答案,专业赛道的媒体和博主相当于用自己的 “专业经验”交换用户的关注。用户认为在专业媒体这里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相当于专业媒体帮自己节省了研究的时间。

很明显,专业媒体和网红流量的存在逻辑有本质区别,网红是用自己的热度去交换用户的娱乐时间,是让用户消磨时间,而专业媒体的存在是为用户节约时间。

就算是现在有部分跨界媒体,比如你看陈震的出差Vlog或者手机开箱,本质上只是一个“娱乐节目”,而不是真正导购。同样,数码媒体顶流影视飓风也会拍一些汽车类的广告,但更多时候这类节目主要是起到一个娱乐效果,无法帮助消费者有确定性购买意见。

关于2025年车企营销的三个预言:不投放必死,乱投放速亡

当然,从传播的角度来说,需要普及面广的传播,就像是以前的央视广告、广告牌,所以现在给网红们投广告也是需要的。但另一方面,如果只给网红投广告,却不给专业媒体投放,那么最终消费者的落地在哪就成了很大问题,因为用户找不到一个深度了解产品的渠道。一旦所有的传播内容都是表面化的,那最后临门一脚的成交肯定就会出现问题。

其实在这几年新势力的传播中可以找到非常典型的案例,很多车型都是刚刚上市热度最高,结果两三个月以后销量迅速就滑落了。一开始说销量爆单、累积了多少万张订单,过了半年以后一算,交付数量一直没有完成最早24个小时的“战报业绩”。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新势力很喜欢的一种传播打法是在上市前两三个月把热度炒起来,又是买热搜,又是狂投数码博主,感觉在全网都展示出爆款的迹象,但是真正上市之后应该去做的试驾内容、产品解析、对比评测却都没有了,用户真正要购买的时候根本看不到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好像只把大家的胃口吊起来了,然后要让用户去到店看车,车企以为用户到店了那成交就十拿九稳了,可是问题就在于,如果用户连基础信息都找不到,凭什么还要花时间去店里看车呢?

实际上,你以为用户的购买决策链条是:信息轰炸-到店-体验-下单;但是真正用户的决策链条却是:信息轰炸-搜索产品-对比参数-到店体验-试驾-下单。用户要买车的中间环节比想象更复杂,哪个品牌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内容,才会更大概率的成功。

相关数据显示,即便是现在用户购买的平均决策周期已经从89天下降到53天,但是这个决策周期依然足够长,其中有44%的时间还是在“筛选对比”、14%的时间是“了解关注”。车企一旦没有足够的信息内容让用户看到,在“筛选对比”环节中直接就会被排除,大部分消费者不会愿意去冒险。

所以,提供详尽的内容核心,也就是专业媒体的作用所在,而不是网红媒体的任务。一旦车企放弃了专业内容的投放,以为只要有足够多的网红媒体帮助产品曝光就能卖好车,这可以说就直接把自己排除在了竞争圈,这一点已经屡屡验证了。

03

被带偏的“年轻化传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车企“迷恋”做一些过分年轻化的内容,强调“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尤其是对B站这类平台倾注所有的关注度。这也形成了一种观念:垂直专业类媒体是落后的、B站这些年轻人喜欢看的平台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此只要多投B站、多做年轻人喜欢看的内容风格就能卖好车。

然而,这显然是被人带偏了。

某种程度讲,年轻消费者对B站的热衷,就是对所谓传统媒体、头条、抖音这类“父母类”媒体的一种反叛选择,形成了新的群体效应。如果要类比,这其实和当年美国年轻用户不用Facebook而去用Snapchat、Instagram类似,也和现在中国年轻一代用QQ而不去用微信类似,就是不喜欢和父母辈用相同的社交软件。

但问题在于,即便是年轻人有自己的喜欢平台,尤其是媒体报道可能会追逐这种所谓的用户迁移,但并不代表传统媒体的传播失效。头条、抖音,甚至微信公众号也依然有着巨大的用户量,而以PGC为机制的内容传播也会把生产的内容分发到B站这样的平台。但是反过来看,在B站火起来的UP主,放到头条、微信上的传播流量并不一定能火,更不一定能够形成破圈。

从内容传播的角度看,B站毕竟只是一个3.5亿MAU(月活用户)的平台,但是抖音是8亿MAU、微信所处的公众号和视频号是13亿MAU的平台,就算是快手这类的市井社区文化的平台都能做到7亿MAU。因此,车企如果只是认为投放B站这样的年轻平台就能抬升销量和品牌认知,那完全是反数据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车企必须要看到,到底哪些平台的消费者是在汽车购买环节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比如为什么问界M9能够卖得好、甚至比很多更年轻化车型卖得更好,这有点反直觉,因为年轻人理应更喜欢新能源车、那么中大型新能源SUV应该是新势力卖得更好。而且你去问很多年轻消费者,他们大多认为问界M9设计很老套、看上去像是父母辈买的车,所以在年轻内容平台上也很少看到问界M9的露出,肯定也没有理想的产品多。

关于2025年车企营销的三个预言:不投放必死,乱投放速亡

可反映到现实生活中,问界M9的销量显然更成功。背后的逻辑可能是,买问界M9的用户是那些更有钱的70后、60后,而更年轻的80后、90后奶爸可能看不上问界M9,同时本身他们也消费不起问界M9。60后、70后的信息获取更多是传统内容平台,购买决策也会经过更多的详细比较。这时候你会发现,抖音、头条等平台对问界M9的传播明显更多,即便是内容质量有限、参差不齐,可是规模量更大。相反,新势力车企往往对这些“老登”平台避而远之、更强调去年轻内容平台创造所谓好看的内容。

可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消费理念、信息获取理念,汽车这种大件产品,尤其是智能电动车动辄20、30万元起步,年轻平台的大部分受众可能会喜欢,但是却无法推动消费。对于车企来说,要看到平台用户的消费能力,才能做出合理的投放决策。如果车企还只把费用投给年轻人喜欢的平台,按照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做“效率投放部”,最后结果不是投放有效率,反而可能是投放最没有效率、ROI回报率最低的方式。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要车企完全抛弃年轻内容平台,投放策略本身不是非此即彼,年轻化内容肯定有存在的价值,也可以培养今后的消费者。只是说在当前的环境下,车企在做传播投放的时候需要去更好的平衡传统媒体平台、年轻内容创作平台的比例,而不是听风就是雨,一股脑跟着所谓“传播年轻化”趋势全部砸到暂时没有形成消费力的传播平台上。

04

驾仕总结

总结一下,车企面对2025年这个智能电动车的“决战之年”,具体要做什么。

第一个要能够明白今年肯定是一个高烈度竞争的节点,而这种高烈度竞争下必须要加大对营销的投入,而不是减少。因为不管你是为了节约成本还是为了营销效率,只要你减少投放就是给别家创造饱和式攻击的机会,只要你的营销炮火停息了就会给别人创造说话的机会。在目前这种第三阵营新势力品牌并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手只需要一个爆款就能翻身,这样对自家来说有可能就会被淘汰出局。

所以,我们认为,在2025年的新能源车企省什么费用都不能省营销费用,可以对销售、交付的冗余团队进行收缩,但把原本就有限的营销传播、落地活动都砍掉,可以说就直接宣告进入ICU。任何所谓的“破圈”都不是一厢情愿,而必须有一个把“雪球”撬动的过程,撬动营销这一步的钱真的不能省。

第二个是车企老板们、决策者们喜欢投放什么内容、什么KOC、什么平台都无所谓,但是对投放的决策者而言,专业化内容、垂媒平台的基本内容产出不能省。投放决策者必须要知道专业化内容才是影响消费决策的核心,在投放分配上不能削弱对汽车专业内容的产出,如果只把投放集中在网红圈层、只在产品表面做文章,那么这一类投放毫无意义,也无法为车企提供长期的热度支持。网红流量博关注可以有,但只有专业化内容才能让车企的产品在高烈度竞争中“行稳致远”。

第三就是,车企必须要合理分配对不同平台、不同受众群体的投放比例,绝不能是年轻人喜欢看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要看到自家产品对应的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哪里。如果连买自己车的用户在哪里都不知道,就跟着所谓“年轻化营销”走,最后肯定要吃大亏,落得一个“订单爆了,就是没有交付”的结果。

2025年的中国车市肯定会比想象激烈,可是传播的本质永远都是用户在哪、就要把声音传到哪,如果没有声音、声音的方向不对、听到声音的群体不对,那这样的车企走不到2026年。

(END)

文章标签:
海选导购
 
相关推荐
驾仕派 26.8万粉丝    8425作品 关注 有趣、有用、有品。中国汽车行业坚持原创传播的代表。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