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不断突破50%的行业背景下,逐渐让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愈发激烈,然而,对于一些新兴汽车品牌来说,却面临着巨大的市场考验。比如曾经被寄予厚望的iCAR品牌,其始终未能交出令人信服的答卷。
品牌陷入“伪年轻化”陷阱
缺乏清晰的差异化价值
iCAR品牌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强调“年轻化”标签,主张“生而有趣”“个性化表达”,在以年轻人为消费主力军的当下,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妥,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暴露出对年轻群体需求的误判。iCAR始终未能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年轻人到底需要什么?
从iCAR的现有产品可以看出,其过度强调“方盒子”造型、硬派越野风格等表面个性元素,忽视了年轻消费者对实用性、性价比的核心诉求。例如iCAR 03车长仅4.4米,内部空间局促,难以满足家庭用户需求,而“轻度越野”功能在市区代步场景中形同虚设。
要知道,年轻群体购买纯电车,大多预算在10~15万元区间,更看重的是空间、续航、智能化配置及日常使用便利性,但iCAR产品在续航(低配车型仅301km)、空间、智能座舱等关键指标上竞争力不足,导致产品标签过于概念化,背离了这一消费层级的年轻人对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需求。
与此同时,iCAR 03和iCAR V23的定价相似,尺寸相近,产品缺乏差异化,形成品牌内部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选购时也会左右摇摆。
而在品牌建立初期,其品牌内涵过于空洞化,缺乏持续建设的能力,仅通过“Hi iCAR”发布会、跨界合作等营销事件制造短期声量,未能在后续持续深化品牌价值。例如与智米科技创始人苏峻的合作被质疑为“流量表演”,未形成技术或产品层面的实质性突破。而且,品牌主张停留在口号层面,与用户难以达成在情感上的共鸣点,难以建立起长期的品牌忠诚度。
与此同时,在品牌成立以来,高层频繁动荡,CTO单红艳、iCAR品牌总经理章红玉等核心成员相继被离职,导致品牌战略发生左右摇摆,进一步削弱了品牌连贯性。
产品阵营羸弱
错失主流市场
iCAR产品线单一且定位狭窄,过度依赖“方盒子”细分市场,导致受众规模受限。自品牌成立以来,iCAR仅推出了iCAR 03、iCAR 03T、iCAR V23三款车型,且均聚焦“方盒子”造型。而且iCAR V23在上市后因选装包强制捆绑、主销车型交付延迟等操作,让花了真金白银支持它的消费者很不满,从而引发了退订潮,暴露了其在产品规划方面的不成熟。相比之下,在市场中的很多同价位竞品,都会通过快速迭代配置、扩展产品线来抢占市场,而iCAR未能及时推出家用SUV、轿车等主流品类,错失扩大用户基盘的机会。
以iCAR 03为例,其401km续航版本起售价10.98万元,而同级竞品如比亚迪元PLUS续航430km版本起售价仅11.98万元,同时在三电、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未形成差异化优势,此外,品牌宣称的“火星架构”“银河生态”等技术概念未能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升级,又进一步削弱了产品说服力。在决定用户体验的关键指标上,iCAR迟迟没能建立起差异化技术上的护城河。
同时,又因小众市场容量有限,难以达到规模效应,“方盒子”造型在国内还属小众审美,要知道硬派越野车的销量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比非常小,而iCAR似乎只是通过差异化设计来突围,未能像捷途旅行者等车型通过燃油/混动技术降低成本,而纯电驱动会进一步限制了其使用场景,比如在长途自驾时的续航能力以及在越野场景下的可靠性问题。使其目标用户的规模先天性不足,销量迟迟没有多大起色。
2024年,iCAR 03的总销量为45352辆,月均销量不到4000台,2025年1月更是下滑到了1175辆,而竞品如比亚迪元PLUS月销则稳定在2万辆以上。即便是哈弗大狗这种燃油方盒子,月销也将近万辆。
营销策略混乱、用户洞察力缺失
iCAR的营销活动屡次出现“自嗨式”操作,暴露了团队对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心理的认知上较大偏差。
时任iCAR品牌总经理章红玉在直播中多次发表颇具争议的言论,比如“你问问身边人,十个人有没有一个人用辅助驾驶?”,这一言论点燃年轻人心中的怒火,很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有网友称:“我可以不用,但是你不能没有。”
除了辅助驾驶功能无用论以外,章红玉还公开表示“开iCAR V23停在斑马线、红绿灯前,两边车里面的人,和骑电动车的人,路上的人,都是仰视看我,开上这款车会被陌生人尊重,情绪价值妥妥拉满”,又一次被网友怼爆了……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被批为“脱离实际需求”,此外在2024年成都车展上,iCAR因网红低俗表演,引起了不小的舆论风波,被批为“擦边营销”,严重影响了iCAR的品牌形象。
在2024年成都国际车展上,在iCAR展台上,因为女车模站上车顶热舞被指“擦边”。据多位现场观众及网友反映,奇瑞iCAR的展台邀请了多位网红车模参与展示,其中一名女车模在车顶进行了大尺度动作展示,成为舆论焦点。
又比如iCAR V23的上市发布会,长达3小时的冗长流程以及时任CPO的苏峻被批评“说教式”发言,与年轻人偏好的简洁、互动风格背道而驰。虽然在预售阶段通过“8小时订单破3.1万辆”带来一大波流量,但是,后期却因正式售价与配置不符合预期引发了退订潮,上市首月退订率超30%,反映了其在前期用户调研环节工作做得还是不够充分。
而面对iCAR V23的退订风波,iCAR的回应也非常迟缓,后续还联合法务部发布“水军攻击”声明反而激化了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从此类操作可以看出,iCAR的高层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经验也相对匮乏,与年轻群体重视的“真诚沟通”原则相悖,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后续虽紧急调整权益,但信任损耗已难以挽回。
品牌定位为年轻人的车,但营销内容没能真正理解年轻群体的真实需求,反而因高管的一些言论和活动策略,被贴上了“以自我为中心”“对用户不真诚”的标签。
车叔总结
综合来看,iCAR销量低迷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品牌在定位、产品、营销环节均未构建起匹配市场竞争的系统性能力,其试图以“年轻化”为差异化标签,却陷入了“为了个性而个性”的误区,产品布局过度押注小众市场,技术配置又难以建立起品牌护城河,较为拉胯的营销活动则暴露出用户洞察粗放、执行不专业的短板。如今汽车行业正处于严酷的优胜劣汰阶段,若无法聚焦实用场景的技术创新、建立起与用户真实的情感沟通的桥梁。仅靠外观设计或短期流量炒作,很难突破现在的增长瓶颈。
7月29日,新央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成立,为中国汽车产业按下了加速键。
顶流2年热销30万辆,新央企新启源成就不凡
做中国的超豪华标杆,仰望打定主意了。
还不爆雷?车圈某大销量增长27.35%
央企科技+用户思维:奕派科技发布“未来之翼”战略,打造用户型汽车科技公司
8月1日,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战略发布会暨新车发布会在武汉隆重举行。此次发布会不仅是东风奕派科技整合优势资源、焕新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携手华为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央企新动能,为广大用户带来更可靠、智能、舒适的出行解决方案,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在技术自研与用户服务融合领域迈入新阶段......
“车圈纪委”7月销量:该同学成绩始终保持稳定
让创新所得被声浪裹挟,车圈怪事背后更复杂,流量背后有推手,请珍惜每个行业破风者
新央企、新长安、新深蓝。
奕起热爱,派生精彩。8月1日,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战略发布会暨新车发布会在武汉隆重举行。此次发布会不仅是东风奕派科技整合优势资源、焕新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携手华为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央企新动能,为广大用户带来更可靠、智能、舒适的出行解决方案,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在技术自研与用户服......
最新《财富》中国500强:赛力斯凭AITO问界品牌强势增长成跃升幅度最大企业
六连涨!岚图汽车7月交付12135辆 双爆款战略的惊艳开局
近些年在新能源浪潮下,大多人只看到了造车新势力的崛起,却殊不知曾靠着合资品牌征战市场的国营车企也已经积蓄起庞大的力量。特别是东风汽车,先后推出的东风风神、东风奕派、东风纳米等都是拥有各自的爆款车型。
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上市,携手华为乾崑智驾,让市场对豪车、好车必配华为乾崑的技术趋势充满期待。
2025年8月1日,星程耀高端房车品牌北京CBD展厅开业揭幕仪式圆满举行。
全新的东风奕派科技,将为用户带来更可靠、智能、舒适的出行解决方案,中国汽车品牌在技术自研与用户服务融合领域也将迈入全新阶段。 #央企新势力才是真能打# #华为乾崑再添一派#
8月1日,一汽丰田率先公布7月销售成绩;7月销售新车68034辆,同比增长3%,继上半年同比增长16%之后,再次将正增长时间记录拉长,说明其“合资新力量”的成色更足了。
乘龙卡车发三张海报进行回击、东风高管支持维权,央国企气质很硬
尽擎探索 驰骋天地 美孚1号™携手吴彦祖演绎好戏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