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的读者中有一些善于思考且很有见地的人,对于汽车行业有诸多透彻的分析;同时关注点也是比较独特的。
其中有一位ID名为“天才白C梦”的安徽宣城读者朋友非常重视车辆的安全性能与配置,于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搜集资料,撰写了一篇名为《这些最火爆车型依旧在安全上抠抠搜搜》的文章。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具有相当的参考、讨论与分析价值。
正文
一.主动刹车系统(AEB,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作为现代汽车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效果和成本已通过多项研究和实际数据得到验证。以下是部分地区普及率汇总:
1. 主动刹车降低事故率与死亡率的数据
•弥补人为反应延迟: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2秒,而AEB可在毫秒级内响应,显著减少碰撞风险。
•减少“分心驾驶”事故:随着手机使用率上升,分心驾驶导致的事故增多,AEB能有效降低此类事故。
•保护弱势道路使用者:对行人、自行车骑行者等易受伤害群体的保护尤为关键。
(1)事故率降低
•欧洲NCAP研究:AEB可减少约38%的追尾事故(城市低速场景)。
•美国IIHS数据:配备AEB的车辆追尾事故减少50%,行人事故减少30%。
•综合研究(如《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期刊):AEB整体降低20-40%的交通事故率,具体效果因速度、场景而异。
(2)死亡率降低
•行人保护:AEB可将行人死亡风险降低25-30%(Euro NCAP)。
•乘员保护:低速碰撞中死亡率下降显著,高速场景下虽无法完全避免,但能减轻伤害。
•IIHS估计:若所有美国车辆配备AEB,每年可减少28,000起事故和12,000人伤亡。
2. 成本和社会效益
(1)单车成本
(2)社会效益
•NHTSA评估:每辆车增加$200成本,可节省$600-$1,000的社会事故处理费用(医疗、保险、生产力损失等)。
•欧盟强制标配AEB:预计到2035年可减少25%交通事故死亡,净经济效益超百亿欧元。
二.侧气帘(Side Curtain Airbag)是车辆被动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在侧面碰撞或翻滚事故中保护乘员头部和颈部,显著降低重伤和死亡风险。以下是部分地区普及率汇总:
1.侧气帘降低死亡率的数据
头部保护:防止乘员头部撞击车窗、B柱或车外物体(如树木、电线杆)。
颈部防护:减少侧面撞击导致的“挥鞭伤”(颈椎损伤)。
翻滚事故:在车辆翻滚时保持乘员头部稳定,避免多次撞击。
(1)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
•侧面碰撞死亡率下降37%(驾驶员侧,对比无侧气帘车型)。
•SUV车型因侧翻风险高,侧气帘使死亡风险降低45%(数据来源:IIHS 2018报告)。
(2)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
•侧气帘 + 侧气囊组合使侧面碰撞重伤率降低52%。
2. 成本和社会效益
(1)单车成本
根据国内头部车企供应链最新数据(2024年),在成本优化条件下,侧气帘的最低真实采购价如下:
•最低采购价(车企BOM成本)
前排基础侧气帘200-350元/套
前后排全覆盖 500-800元/套
•关键成本拆解(前排基础版)
气体发生器 :60-80元(华懋科技/保隆科技)
尼龙织物 :40-60元(浙江海利得)
传感器线束 :30-50元(得润电子)
装配/包装 :70-100元
(数据来源:比亚迪弗迪科技供应链白皮书;2024年中国汽车安全产业峰会披露数据)
社会效益2022年数据(公安部交管局公布):
全国交通事故共造成 61,703人死亡
平均每天约 169人死于交通事故
万车死亡率约为 1.46人/万车
主要致死事故类型:
侧面碰撞致死占比约 28%(约1.6万人/年)
其中因头部撞击导致的死亡约占侧面碰撞死亡的 65%!
若全面普及侧气帘,社会效益如下:
三.综上所述:
我国主动刹车以及侧气帘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两者都配备的车辆占比更低。这是很难让人理解,也是很让人愤慨的一件事情。这两者加起来成本也不过1000,如果加在车价里,我想大部分顾客不会为了省一千块钱而去选不安全的车型。可是这些车企为了搞营销策略,在安全性上故意搞高低配、搞区别对待,为了蝇头小利,既不管顾客的安全,也不顾对社会的责任,实在是让人鄙视。在21世纪20年代末期,这种粗鄙行为仍然大行其道,尤其是今年上市的几款爆款或旗舰车型依旧我行我素的故意减配安全配置,令人匪夷所思!
标配侧气帘在内的6安全气囊和主动刹车没有任何的技术门槛,这不是成本的问题,这是良心的问题!这也是安全的最底线!本人在此强烈谴责这种无比**的营销手段!
所以,鄙人总结了近一年乘用车各车型前十销量的车型中未全面标配基本安全配置(6气囊+主动刹车)的名单,希望能给大家购车提供一定的参考,大家在选择方面要积极避坑,别相信车评人及销售的洗脑话语,尽量选择更安全的款型,也希望对这些车企的短视行为起到揭露、监督作用!
为什么现在针对销量前十车型?因为它们的车主最多,未来的潜在客户也就越大,批判的意义也最大。不拿它们先“开刀”,拿冷门车型“开涮”则是避重就轻,只有擒贼先擒王,才能震慑车企。也希望更多朋友站出来,抵制在安全上搞区别对待搞高低配的行为!以后其他车型的揭露名单,敬请期待。
具体见下图:
轿车:
SUV:
MPV:
投稿者最后三段真心话:
第一,如果有些“愣头青”非要说这是充值,那么请问,这么多车型,如果说是要充值的话,那么得罪太多车企是吃不了兜着走,既然要充值的话,那为何不像别的人那样张个嘴就说白话拿着钱办亏心事只夸不批评又没有风险,又能忽悠大家,又能拿钱,何乐而不为呢?又何必去得罪别人呢!我是一个投稿者,这些汽车厂家能给我1毛钱的好处吗?反而是我指出问题,还要担心他们对我的一些你懂的风险。当然我要感谢天和Auto这个自媒体平台,感谢这个平台给我发声的一个渠道,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感谢。我站出来了,希望大家也站出来去反对这种侵害我们消费者利益的事情。
2.有人说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撞的,要这么多气囊有什么用。也有人说你车气囊再多有什么用啊?人家丰田气囊这么多有什么用啊?还不是弹不出来?也有人说,哎呀,车身骨架硬才是最重要的,气囊哪怕少一点,骨架硬就可以了。我只想对这些大脑被自媒体忽悠瘸了的人说,车是用来开的,但是每年的事故很多,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一定要配备最基本的安全配置,这是对自己和家人生命的尊重。银行不是拿来抢的,但还是装防盗门;家里是用来住的,不是别人进来烧杀抢掠的,那为什么要装防盗门?所以说安全气囊是很重要的东西。你车身骨架硬,难道不可以加安全气囊吗?你如果加上安全气囊不就更锦上添花,不就更安全了吗?你的安全不就得到更大的保证了吗?那些销售明明是一个低配,没有气囊,他非要说我车身骨架硬,你就相信了。
难道发生事故的时候你车身骨架再硬,你的头有车身硬吗?头撞到B柱,撞到外面的东西,或者被玻璃戳瞎了,这时候你才知道安全气囊的重要吗?有的车如果连骨架都软的话,那没有安全气囊,那是不是更加危险呢?这个好的东西配备了是百利无一害,谁也不希望用到它,但是不能没有它,就算不弹出来那么以后追责的话也是厂家的责任,你安全气囊弹不出来,你要赔偿我,但是你连安全气囊都没有的话,你就是这个配置就是两个气囊,你怎么去追责?!不要拿一些小概率事件否定一切,也不要拿自己的无知去诽谤好的事物!我也奉劝一些4s店员工或者是一些销售人员,我请你们自重,不要在这里面发表一些无脑的言论!做个好人吧,不要再去忽悠老百姓了,好不好!
3.有的人会说,哎呀,这跟价格相关的,价格便宜呢,就算不配备也情有可原!但是你看看轿车销量第三名,它的价格是几万块钱的车,加上优惠后甚至落地只有六七万,但是它“全系”标配主动刹车和6个安全气囊,这么便宜的车,为什么全系标配呢?反观为什么有的几十万的车比它更贵,反而不标配呢?文章中也说了很多国外哪怕微型车也要标配。6个安全气囊,这是最基本的配置,这是底线!再次强调一下,安全气囊既然高配有,那么低配也应该有,这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非常难的操作,再次重申这就是一个良心和底线的问题!气囊和主动刹车加起来成本不过千余块到小几千,这些加在车价里面,老百姓是可以接受的。可是为了逼你买高配,故意减配,故意让你去多花好几万去买更高的配置。这就是一种非常不负责的行为,我希望大家不要再去为它们这种行为去洗了!谢谢。
以上为读者撰写的全文,笔者认为有关安全气囊的描述是有见地的。
汽车在网联智能化的阶段里难免遇到产品同质化的问题,竞争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围绕产品售价的竞争是目前主要的竞争方法,其次则是主攻座舱域智能化和辅助驾驶智能化,从而一定程度忽略了车辆基础安全架构,甚至是车辆的基础品质。
汽车产业应当回归正途了。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风起云涌的当下,昊铂汽车,作为广汽集团寄予厚望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却似乎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树安全标杆
喜讯:一汽丰田荣获丰田全球服务表彰十连冠特别奖
“一口价”成为合资品牌流行的营销方式,但背后却隐藏着各种套路
降维打击!MG7把B级轿跑打成“A级价”
聚焦产品、聚焦资源、聚焦精力,是蔚来的当务之急。
智美B级轿跑MG7全国限时一口价10.99万元起,B级轿跑首次进入10万级价格区间。
吉利放大招!2025年买车必须看它?安全、智能全拉满!
品质为锚、价值为帆,就是上汽大众的长期主义
一汽丰田3月销量惊人!销量暴涨22.3%,销售新车超7万台
当下,汽车市场迭代加速,多极竞争格局下的此消彼长已是行业主旋律。202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零售销量份额突破了60%,合资车企普遍面临销量下滑压力。但也有例外,譬如一汽丰田2024年累计销量达800,199辆,成为唯一实现连续两年正增长的主流合资车企。
用车无忧,换车更值钱:一汽丰田为用户打造全周期价值保障
对于中国汽车品牌而言,高端化不应是单选题,而是动态平衡的战略艺术。
一汽集团销量数据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代表企业之一的奇瑞,从1997年成立以来,到2025年产品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全球用户的高度认可与青睐。KGM作为具有71年历史的韩国第二大汽车集团,自1954年成立以来始终以越野及SUV技术见长,旗下多款产品在韩国及部分海外市场积累了深厚的用户口碑。在面......
海洋超值驾,惊爆一口价!比亚迪海鸥、宋PLUS DM-i等六大爆款车型齐发一口价,最低5.68万
奇瑞控股集团与韩国KGM集团今日在奇瑞全球总部签署中大型SUV联合开发协议
插混才是更优选择 插电混动技术比增程更强更全面
奇瑞与韩国KGM深化战略合作 共拓全球市场
2025年3月国内品牌造车新势力销量出炉,这个月的销量看点十足,理想失去榜首位置,而前三名中则有一匹黑马杀入,究竟谁才是新的爆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