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上海车展的祛魅时刻到了

上海车展的祛魅时刻到了

汽车公社 0浏览 2025-04-21 IP属地: 未知

在诸多已经提前预演的一场场发布会中,上海车展逐步迎来了最繁忙的时刻。


今年的上海车展,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姑且不说在车展主办权的官司中,上海赢了北京,至少“拥抱创新,共赢未来”的主题看上去正在为价格战、智能战、新能源转型战各种战斗混乱的场景中,理清了一个核心的思路,那就是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根本,合作共赢才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而不是拼刺刀式的你死我活。


作为行业观察者,公社一直洞察车市百态,探寻现象背后的根本。在探讨本届车展应该以怎样的主题去概括时,编辑部想到了一个词:祛魅。


字面上,“祛”就是“去除”的意思,“魅”可以理解为“神秘的吸引力”,祛魅就是去除神秘性的过程,指的是对某些事物褪去光环,去行动,去靠近,去成为,发觉真相的过程。因为只有祛魅,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只有祛魅,才是变强的开始。



而在3000万辆级的市场容量中,在全球最多汽车品牌的汇聚中,在消费需求最多元的市场中,在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最迅速的推进中,代表中国汽车时代最前沿的上海车展展会,正以一场祛魅行动,描绘出2025年之后,下一个汽车时代的格局与趋势。


豪华正在祛魅,迈入平权时代。当红旗金葵花和尊界S800让自主品牌首次以百万级的价格进入到奔驰迈巴赫的市场,当极氪009光辉拿下四座超豪华产品一半份额,当问界M9、理想L9无情地抢走宝马X5和奔驰GLS的市场,且销量比他们还高的时候,关于豪华的定义正在被时代重塑。


什么才是豪华?安全、品质、功能、智能化、品牌、时间、还是价格?对于传统豪华品牌来说,他们会用安全、品质、时间和用户的积淀乃至品牌理念,去诠释自己的品牌内涵,并为后来者画一道限定线,核心一点就是豪华并非宣传出来的。



但对于期待打破这种豪华市场格局的勇士们而言,产品和体验为王,永远都是他们冲破标签和束缚的法宝。增程即便是落后的技术,即便纯电产品在大多数人看来会有焦虑,但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哪里关心?冰箱彩电大沙发,叠加新能源智能车的全新体验,把曾经汽车上没有的哪怕是低频的配置堆上去,价格拉高,自然会有一批豪华车用户买单,他们称之为豪华的平权时代。


所以豪华的本质是什么?豪华车市场正迎来怎样的祛魅时刻?当奔驰宝马嗅探到市场和消费趋势,也开始在智能化和体验上发力之后,对豪华车新品牌而言,他们的护城河又在哪里呢?这不仅是BBA们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新晋豪华门槛的选手们更需要往后看三五十年的问题。


已经拿下十多万小订的问界M8,缺席本届车展的小米YU7,以及将要突破中国新能源价值标杆的极氪9X光辉,每一款车型将会是上述问题的标准答案。


智驾正在祛魅,被带上了紧箍咒。原本很多车企计划在上海车展上,大造自己关于智驾的声势,可惜因为某米事件的热度和舆论,让主管部门不得不下场,给智驾的发展带上紧箍咒。“不要出现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建议用组合辅助驾驶”“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不能随便OTA,紧急OTA走召回、停产”……


这个话题被舆论广泛关注后,最近几天,上海车展的车企展商对智驾宣传的热度已普遍退烧,有的车企在发布会上已经开始弱化智驾的表达,有的车企在和媒体沟通时,已经开始用上了“组合辅助驾驶”的新词。


的确过往的智驾,有很多舆论宣传的成分,其包装的各类新名词,将0.01%的风险抹掉,让消费者信任其100%的能力。但是汽车作为移动的交通工具,不同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一旦出现0.01%的差错,可能会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而且关于智驾的表现,在认知端上是因人而异的,换句话说不同消费者对智驾的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能力很强,有的人认为机器开得并不好,是不是第一梯队,更多时候都是自说自话。我们固然认可因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L2级驾驶辅助已经可以实现很高的水平,但在国家政策开放之前,很多规则的模糊和权责的不明,将会成为智驾的制约,这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关于法治和伦理的升级。


当全行业都在说智驾,当所有新势力、自主品牌和主流合资车企都在全面进军智驾赛道时,智驾到底是品牌的全部还是仅有的一个高级功能?而这个答案将由消费者来回答,当然也包括被舆论裹挟的不明所以的网友们。


价格战正在祛魅,定价体系迎来重塑。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汽车行业蓬勃发展以来,价格战的风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价格战的本质其实就是过剩竞争带来的结果,中国市场在售的新车超过600款,其中每个月仅有六七十款月销破万,和总共不到120款月销破5000的车型,差不多80%的车都只是陪跑的配角罢了。


配角要崛起,要销量必然会动价格的心思,因为这是最直接的方式。隔壁都开始价格战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到底要不要跟?事实证明,大家都在一条船上,销量此消彼长,要份额必然要忍痛割肉,因为未来的车市,想要站上一个巅峰,规模化必不可少。


所以从比亚迪到吉利,从奇瑞到长安,即便目前已经是国内头部车企四巨头了,他们在价格定义上,可以说相互间一个比一个低,一个比一个狠,目标不仅是要在相互之间争夺消费者,更是想要尽快拿下市场一半的份额,无情地将一些中腰部的车企和品牌驱赶出局。



在这种局面之下,所有车企可以说都不会藏着掖着了,特别是合资车企纷纷给出最诚意的一口价,从本田电动车S7/P7,一次性降6万元,到10万元的别克君威,几乎所有主流合资品牌都在尝试通过统一终端售价、减少销售内耗,试图在燃油车和新能源市场中站稳脚跟。


这种全新的定价逻辑,本质是合资车企对市场规则的重新定义,其核心在于取消传统经销商的价格谈判空间,既保障了经销商的利润,又让消费者免于议价焦虑,更多侧重在产品和服务体验上,实现了“利己”与“利他”的双赢。


技术正在祛魅,中外合作更多元。到底是中国技术强还是海外技术实力更优,这个问题也是近年来被广泛提及的。换句话说,车厂在选择技术和供应体系时,应该以速度、效率优先的国产技术和供应链为主,还是以坚守品质、安全、稳定的海外供应商为主,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说单纯地要销量和市占率,绝大多数车企会坚决投入本土供应链怀抱,但每家车企所坚守的理念不同,才铸就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包括今年的上海车展,可见的零部件领域的企业非常活跃,竞相在车展期间召开发布会,表达心声,其中国内和国际的不相上下。



在更多人的印象中,自主品牌的崛起,中国技术在其中占据了主要实力,这种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但也需要明辨的是,中国技术的基底,也是曾经一批合资车企逐步培养和带来的,从技术到人才,不一而足;中国技术还远没到独立撑起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大旗的时刻。


而汽车作为一个拥有上万个零部件的工业产品,少了哪一个都是不可以的,这也意味着它是多元技术合作的成果,这背后还涉及产量、布局和市场行业的竞争。每一家在这个行业中有实力有地位的零部件公司,无论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如大众携手小鹏,一汽合作零跑,更多合资车企拥抱中国的智舱和智驾,中外技术合作对碰的过程,且诞生的一些新机会,创造的一些新可能,才是这个行业更值得被关注的亮点。


产品正在祛魅,自主也能造大车了。曾经中国的产品定义由德系定义,从A级到C级,长度、轴距基本上都有一个标准和范式。不过当中国汽车开始有了一些正向开发能力之后,越级竞争成为很多自主车企反攻的杀手锏,以大打小,和你一样大、配置比你高的产品卖得比你便宜;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比你高两个等级的产品和体验。


上一轮自主车企在与合资的竞争中,采用这种策略屡试不爽,更是奠定了当前自主车企近70%的市场占有率。然而在这70%的份额中,自主品牌间的相互厮杀,可以说比自主与合资的厮杀更激烈,毕竟都是聪明的中国人,大家的手段都不尽相同,正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大型SUV一样。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大型SUV可以说成为核心的主角,首发亮相的极氪9X、乐道L90、传祺向往S9,包括已经亮相过的问界M8、领克900、深蓝S09、昊铂HL、奇瑞风云T11等,差不多有近10款产品在同一细分市场PK和竞争。



为什么自主可以造大车的?一方面是新能源的技术进步,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弥补了曾经自主在动力总成、油耗、底盘上的弱点,另一方面是自主竞争到此时此刻,中低端市场早已密不透风,亟须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向上发展。当然也与理想问界们率先布局,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有关,别人都能成功,为什么我不能?


于是大型SUV的同质化更加严重,5米车长3米轴距、大六座、冰箱、吸顶屏、大连屏、旋转座椅等,科技配置和体验已经平权,要在纷繁复杂的车市中脱颖而出,最终还得看品牌实力和营销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毕竟都三四十万的车了,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市场正在祛魅,活下来才是根本。聊完豪华、智驾、价格、技术和产品,其实竞争终归是回到市场层面,一切的能力都需要放在如炼炉般的市场中去观察和洞悉。正如本届上海车展有诸多车企不来参加一样,代表了一种趋势。


现代、起亚、捷尼赛思,这是自2002年进入中国后首次缺席A类大型车展,核心原因与其产品规划节奏、战略调整和市场份额下滑有关。而作为主场的上汽通用雪佛兰,也罕见缺席本土车展,通用可能将资源集中于别克和凯迪拉克。至于像哪吒汽车、极星、合创、远航等一些车展上并不陌生的面孔,此次的缺席,也代表着这些品牌进入到下一个转折点,或沉寂、没落甚至倒闭。



汽车市场没有捷径,销量、利润、体系、企业健康发展的程度,这些关键的生存指标,将是每家车企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哪一个点出现问题,对这家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而进入到更加残酷的2025年,活下来才是发展的根本。


对于头部车企,可能烦恼不在此,但对于更多的合资车企,他们如何在智能化、新能源市场给出自己的中国解决方案,本届上海车展一众的合资车企势必会交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而对于那些每个月销量差不多万辆甚至3万辆以下的车企和品牌,在一个动荡且集中度朝着头部愈加靠拢的市场中,如何坚守住自己的基盘,迎来健康的发展契机或许更加重要。


正如蔚来/乐道遭遇的信任危机,正如哪吒汽车们的一蹶不振,企业和品牌一旦下去,就很难再上来了。


对于一个祛魅之后上海车展,你期待看到怎样的状态、得到怎样的答案呢?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534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