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小米汽车的“安全课”:一场事故背后的行业觉醒

小米汽车的“安全课”:一场事故背后的行业觉醒

大谋爱侃车 2446浏览 2025-05-17 IP属地: 未知

小米创始人雷军站在公司价值观大赛的演讲台上,首次公开回应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舆论风暴。这场事故不仅让小米陷入质疑,也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狂奔中埋下的隐患。

【事故敲响警钟:新手光环的消失】

今年3月,一辆小米SU7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NOA)时撞上道路中央水泥护栏,车辆起火致人伤亡。事故后,公众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辅助驾驶是否未能识别施工标志?车门能否在紧急情况下打开?


尽管小米SU7此前在权威评测中安全得分领先,但事故彻底撕掉了“新人保护期”的标签。“社会和公众要求我们承担行业领导者的责任。”雷军坦言。这种压力,折射出消费者对新兴车企的复杂心态——既期待创新,又苛求安全。

【销量与安全的矛盾】

小米汽车的成长速度令人咋舌。2021年官宣造车,2024年3月首款车型SU7上市,至今交付量超24万辆。售价52.99万元的高性能版SU7 Ultra,开启订购后72小时大定达1.9万辆。然而,汽车不是手机,销量狂飙的背后是安全责任的几何级增长。


事故发生后,小米紧急调整战略,宣布要“在汽车安全领域成为同档最安全的车”。但对一家造车仅4年的企业而言,这绝非易事。安全涉及技术验证、供应链管理、生产流程等体系化能力,需要时间沉淀。雷军透露,过去一个月,小米管理层与汽车团队开了无数次会,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何系统性提升安全。

【行业整顿:从野蛮生长到补课】

小米的事故并非孤例。今年以来,工信部密集出台新规:4月升级动力电池标准,要求“不起火、不爆炸”;5月规范智能驾驶功能命名,强制乘用车配备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这些政策直指行业痛点——为追求续航、智能化等卖点,部分车企忽视基础安全。


以涉事的小米SU7为例,其隐藏式门把手、辅助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均遭质疑。业内专家指出,新兴车企常压缩测试流程,而传统车企的“暴力测试”(如反复开关车门、极端环境验证)能有效降低风险。“安全是用钱和时间堆出来的。”一位供应链人士表示。

【雷军的反思:技术为本,安全为先】

演讲中,雷军多次强调“技术为本”。他提到,小米五年研发投入超1050亿元,今年预计达300亿元。月底将发布自研手机SoC芯片“玄戒01”,这被视为小米攻坚硬核科技的信号。


但造车与造芯片逻辑不同。汽车安全需要体系化能力,而非单点突破。例如,小米SU7的辅助驾驶系统依赖大量路测数据优化,而数据积累需要时间。雷军也承认:“汽车安全本质是体系化的能力,野蛮生长不利于长远发展。”

【消费者的选择:耐心与信任的考验】

目前,小米SU7的交付周期已排至2026年3月。消费者愿意等待,部分源于对品牌的信任。但事故后,这种信任面临考验。社交媒体上,关于“是否该买小米汽车”的讨论热度飙升。一位预订用户表示:“我愿意给创新车企机会,但安全不能妥协。”


这种心态代表多数消费者的矛盾——既渴望体验新技术,又担忧潜在风险。小米若想守住市场份额,必须用实际行动重建信任。例如,公开事故调查细节、加强安全功能透明度,甚至学习传统车企建立独立安全评测体系。


【结语】

小米的事故,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集体成长的阵痛。当资本追捧“续航破千”“自动驾驶”等标签时,安全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雷军的反思,或许能推动行业回归理性:真正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安全基石之上。


对小米而言,这场危机既是挑战,也是契机。若能借此构建更严谨的研发体系,其“汽车安全领导者”的目标或非空谈。毕竟,消费者可以容忍一款车不够智能,但绝不会原谅它不够安全。


正如雷军所说:“小米今天的规模已无可回避责任。”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安全没有新手,只有永不松懈的长期主义者。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大谋爱侃车 8粉丝    216作品 关注 来自五线城市汽车男主播 ️点关注~ 每天给你带来新奇车事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