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底,小米SU7在高速路上发生了事故。这起事故不仅将小米汽车推向舆论风口,也成为倒逼行业反思智能驾驶的转折点。
有数据统计,近五年国内与智驾相关的交通事故超80起,造成200人死亡,其中62%因碰撞后起火致死,38%归因于系统失效。事故率在2024年同比激增68%。
尽管,现在很多车企在宣传方面已经不再拿智驾作为主要的宣传点,但是,目前智驾在新势力、传统车企新能源车型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先不说新势力,就看国内这几家传统大厂,在智驾研发领域都是投入了极大的资源和精力,全栈自研和整合方案两手都要抓,动辄几百上千人的团队,个个都是来势汹汹。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智驾在未来仍然是主流方向。
各家车企为了打消消费者对智驾的顾虑,于是智驾险就应运而生。传统车险难以覆盖智驾场景下的算法失误或传感器失效等新型风险,车企为填补保障空白,联合保险公司推出定制化智驾险。
当前,智驾险多被定位为一种增值服务,而非传统的保险产品。有观点认为这是在转嫁技术缺陷责任,把风险转移给了保险机构,也有观点认为,消费者在已有交强险和三者险的基础上,额外购买智驾险增加了经济负担。
应该说,智驾险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本没有依据可循,在风险承担和费用标准确实存在着争议。
智驾险应运而生
目前,智驾险主要由车企向保险公司进行购买,车主通过车企进行选购。看起来,这更像是一种补充保障服务。
目前,鸿蒙智行、小米汽车、小鹏汽车、阿维塔等,均有相关的智驾险“兜底”方案——车主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过程中发生事故,若符合相应条件,即可触发赔付。
华为鸿蒙智行针对旗下多款车型推出了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计划,对启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过程中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补偿,其最高保障权益上限为500万元。
此前,小米汽车联合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计划为用户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金额。随后,小鹏推出智能驾驶保险服务,致力于解决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技术时可能面临的责任界定与安全保障问题。
小鹏汽车推出智能辅助驾驶服务,售价为239元,至高补偿100万元,覆盖小鹏汽车全车系,并且可赔付全行车场景、赔付不限次,NGP退出5秒后仍可享受权益。阿维塔宣布推出“智驾无忧”服务,该服务权益商品价值为4000元,提供最高600万元的保障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智驾险多为车企主导的“权益包”,不是传统的保险项目。一般都是首年免费赠送,次年需自费续购。实际赔付由车企承担,保险公司隐形背书。
这样的保障计划,承保方并不是保险公司,而是车企自身承担赔付责任。这虽然体现了车企的担当,但是同时也设置了一个门槛。以小鹏汽车为例,小鹏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官方简介也显示,购买小鹏保险(交强险+商业险)后,在“保险服务”界面才有该项服务的购买入口,购买入口的有效期为商业险出单后72小时内。也就是说,商业险必须是与小鹏汽车合作的保险公司产品才行。
特斯拉车主买不了小鹏的智驾险,想想倒也合理。
在这里,消费者其实还有一个疑问点,那就是现行法律未明确“人机事故”责任划分,车企既掌控数据又参与定责,存在“既当裁判又当球员”争议。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车企无论是自证清白还是自圆其说,现在的情况是后台数据缺乏第三方监管,责任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正如前文所说,智驾是一个新兴事物,所有的一切都还在完善过程中,规则的建立也需要更多的部门和力量参与进来。我们应该更有耐心一点。
智能化趋势不可逆
智驾险作为新生事物,虽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行业的参与者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因为智能驾驶的大趋势确实是不可逆转的。
首先是成本原因,目前激光雷达单价从2016年的8万美元降至200美元,4D毫米波雷达成本降至行业均值的1/3,推动L2+/L3级功能普及;车企推广方面,比亚迪、吉利等车企推出了各自的高阶智驾系统,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复杂场景的应用,覆盖更广阔的驾驶场景;政策方面,交通运输部明确2030年建成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开展百大场景示范;从竞争角度来说,智能驾驶(智驾)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进一步拉开与国际传统汽车巨头差距的关键优势
综上,中国车企通过“硬件普惠+场景闭环+政策红利”的组合拳,本土化创新和商业化速度正推动中国智驾成为全球竞争的新标杆,已形成对传统巨头的“代际差”。
正是因为智驾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智驾险等创新产品成为一种刚需。
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建言,相关部门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体系,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责任中的划分原则,以避免责任认定的模糊与争议。
车企、险司、第三方权威检测中心以及其他相关联的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协作,共同搭建智能驾驶保险定价体系,筹建统一数据平台,提升定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完善流程。同时也包括建立数据共享体系,确保智能驾驶数据在定价、理赔中的合理使用,并加强数据隐私保护。
某种意义上来说,车企还是这一进程中主要的推动力量。因为它既是智驾出现的源头,同时又是执行层面的主要力量,还是驾驶数据的第一收集人,技术革新的推动者。车企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难怪有观点批评它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这就是市场的现状。抱怨归抱怨,但这不妨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深化落地,未来关于包括智驾险在内的各种保障措施也将会变得更加完善。
百姓评车
尽管智驾险面临责任界定与数据隐私以及监管方面的诸多挑战,而且问题也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但是其创新模式和行业变革潜力值得深入探讨。甚至,还将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竞争的关键配套服务。
奕派科技重磅发布“未来之翼”战略,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限时先享价17.36万元
连续5个月同环比双增 吉利汽车7月销量237717辆 新能源热销超13万辆
新央企新长安新深蓝: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迈向全球化新征程
长江奔涌不舍昼夜,改革浪潮奔腾向前。
六连涨!连续五个月破万!岚图汽车7月交付12135辆 与华为强强联合成就最佳搭档
东风汽车谈“7亿抄底百亿工厂”等:土地使用权转让价被曲解
7月国内新势力车企销量正式揭晓,市场整体受淡季影响明显
智己行业首发“恒星”超级增程,1500公里都是顶级电车体验 是增程,更是“自带超充桩的电车”
电车续航有焦虑?直线 1 公里内就有桩
元UP领航型+海鸥,比亚迪“组合拳”欲争夺细分市场话语权
8吨重卡撞不过理想i8,啥情况?理想汽车、东风柳汽等多方回应
8月1日,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战略发布会暨新车发布会在武汉隆重举行。
一汽丰田7月销量突破68000!合资新力量来袭!
真金不怕火炼!今天聊马自达EZ-6的安全性
奕起热爱,派生精彩。8月1日,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战略发布会暨新车发布会在武汉隆重举行,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焕新上市。新车在“舒心品质、舒心科技、舒心驾控、舒心守护” 四大维度全面升级,官方起售价18.86万元起,限时先享价17.36万元起,为用户带来极具诱惑力的超......
2025年6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为38.26万辆,去年同期为34.17万辆;本年累计销量为214.6万辆,去年累计为161.3万辆,同比增加33.04%。其中乘用车销量377628辆,纯电动乘用车销量20688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170744辆,出口90049辆。
奕派科技战略发布会于武汉召开,发布“未来之翼”战略,推出2026款eπ008及风神L8,强调用户为本,与华为深度合作拓局智慧出行。
力压群雄半年净赚300亿!宁德时代固态电池2030年量产
一汽奥迪Q6L e-tron尽显全域安全实力
2吨多的理想i8,把8吨的卡车撞到四轮离地,违反物理定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