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奇瑞和LG联手,46圆柱电池进入中国,双方这回都有野心!

奇瑞和LG联手,46圆柱电池进入中国,双方这回都有野心!

百姓评车 2846浏览 2025-06-17 IP属地: 未知

日前,奇瑞汽车正在四处出击,和国际顶尖供应商展开合作。

据韩媒报道,LG新能源宣布已与奇瑞达成协议,将为其供应电动汽车(EV)用圆柱电池。根据协议,这家韩国电池制造商将在未来六年内为奇瑞提供总计8GWh的下一代46系列圆柱电池,足以为约12万辆电动汽车供电。报道称,电池供应计划于明年初启动,将搭载于奇瑞的旗舰电动车型。

奇瑞和LG联手,46圆柱电池进入中国,双方这回都有野心!

此外,德赛西威与奇瑞汽车达成相关合作,共同开发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该平台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中央计算平台ICPS01E打造,采用创新的单芯片多域融合解决方案,打造业内首款可量产舱驾一体SOC产品。

奇瑞汽车在动力电池和智能驾驶领域联手两家新的合作伙伴,将增强其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据了解,LG新能源与奇瑞的合作,是韩国电池企业首次直接向中国整车厂供应圆柱电池,打破了中国市场长期由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本土企业主导的局面(两者市占率接近70%);德赛西威与奇瑞合作开发的“8775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基于单芯片多域融合方案,可减少硬件数量、降低成本,并支持L4级自动驾驶需求。

如此一来,奇瑞汽车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提高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在20万-30万元价格带与蔚来、小鹏等竞争。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选择

本次战略合作中,LG新能源推出的46系大圆柱动力电池。采用革命性的无极耳结构设计,通过降低30%的内阻和提升20%的热管理效能,显著改善了电池系统的性能表现。

奇瑞和LG联手,46圆柱电池进入中国,双方这回都有野心!

在关键性能指标方面,新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的行业瓶颈;补能方面,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80%电量的快速补充;最后在制造成本方面也展现出明显竞争优势。LG新能源采用创新的干法电极工艺,相比传统湿法工艺可降低17%-30%的生产成本。同时,生产能耗降低30%,还节省了设备空间和工时。

据了解,46系列圆柱电池的容量和功率是现有圆柱电池的五倍以上,并具备高生产效率。

德赛西威和奇瑞,一个负责系统集成与算法优化,一个提供整车验证资源,双方联合完成功能定义与实车测试。

德赛西威落地新一代舱驾一体中央计算平台,其优势在于,单颗芯片同时承载数字座舱(如多屏交互、AR导航)和智能驾驶(如高速NOA、记忆泊车)功能,可以实现高性能与低功耗平衡。

相比传统“座舱芯片+智驾芯片”组合(如高通8155+8620),单芯片方案节省芯片成本约15%。同时,精简ECU和线束,减少整车重量及安装复杂度,助力车企压缩研发周期,整体系统成本降低20%-30%。

奇瑞和LG联手,46圆柱电池进入中国,双方这回都有野心!

正是因为德赛西威在传感器、域控等硬件、算法和系统集成方面的垂直整合能力,叠加舱驾一体的集成式方案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整个系统方案的成本极具竞争力,可以实现多屏交互、AR导航等座舱等功能,还支持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城区记忆领航辅助驾驶、跨楼层记忆泊车等中阶辅助驾驶功能。

除了适配L4级别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的需求,未来,这套技术方案还能很好的面向10-15万级的主流消费市场,这也符合当前智能辅助驾驶平权的行业需求。

恶性竞争下应对之法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市正在面临由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过程,市场竞争也从“成本导向”转向“技术制胜”。

奇瑞和LG联手,46圆柱电池进入中国,双方这回都有野心!

2025年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率先降价,引发全行业跟进。头部车企凭借价格战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上开疆拓土,随之带来的是整个行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痛苦泥潭。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水平。2025年1-3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仅3.9%,低于同期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而同期的总收入10.65万亿元和3.2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和7%。甚至,中国排名前7家车企2024年总利润仅为丰田同期利润的三成(803亿元人民币VS 2377亿元)。

当新能源车型渗透率达到50%临界点,中国车市增速放缓,车企为争夺份额采取“以价换量”策略,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已达60多款。刚刚过去的5月,降价车型达百余款之多,甚至出现了3万元级的车价。

这也使得监管部门不得不出台一系列措施拨乱反正,车企层面也在反思恶性竞争带来的后果以及未来发展的解决思路。

奇瑞和LG联手,46圆柱电池进入中国,双方这回都有野心!

奇瑞汽车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和LG、德赛西威的合作,在电池续航和智能驾驶方面实现了双管齐下,既提升消费者对电动车续航、快充和智能化的预期,又能控制成本,加速产品从“电动化”向“智能化”需求转型。更重要的是,奇瑞本身就具备全栈自研的实力,避免“卡脖子”,还能借助全球顶尖供应链资源和经验,实现技术碰撞与协同创新,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再往更大范围说,目前LG新能源南京工厂本土化采购比例达75%,这也为本土供应商带来了发展机遇,提升了国内在高端电池材料领域的配套能力。这不仅吸引了更多资本投入,也加速了整个产业的升级。

百姓评车

当然,合作也不是就一帆风顺的。新产品、新技术还需要长时间的可靠性验证。比如LG 46系电池需解决热管理(如蛇形冷却管设计)和良率问题;德赛西威舱驾一体平台还需要经过市场检验,初期成本可能会比较高,特别是地大华魔这一关并不好过。

未来,奇瑞汽车、LG新能源以及德赛西威都需要用成绩来证明自己。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百姓评车 4383粉丝    5099作品 关注 汇聚来自百姓的汽车声音!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