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大众全球CEO:比亚迪迫使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大众全球CEO:比亚迪迫使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DearAuto 2580浏览 2025-07-16 IP属地: 未知

引言,日前,大众集团全球CEO奥博穆在一次记者采访中提及了比亚迪并表示:“有比亚迪这样的竞争对手,对我们来说是好事!”

“有比亚迪这样的对手,对我们是好事!”大众全球CEO奥博穆这句话,听着像场面话,但背后有真意——以前都是中国车企跟着欧美巨头跑,现在轮到他们把中国车企当成全球级对手了。

01,战场从国内打到国外了

时间倒回2022年,大众中国总裁贝瑞德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大众在中国的主要对手,不再是其他合资品牌,而是比亚迪。”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看销量就明白了:

2019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卖出423万辆车,创下巅峰;到了2022年,销量掉到318.45万辆,比亚迪那年卖了186.85万辆,差距还挺大;2024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卖了292.81万辆(同比下滑9.5%),比亚迪仅国内销量就达385.49万辆,比大众集团多卖出92.68万辆。

这差距不是凭空来的,具体看车型更清楚:

以前大众途观是SUV销量王,2024年宋PLUS DM-i卖了38.8万辆,途观只有22.3万辆;大众朗逸这种常年霸榜的轿车,也被比亚迪秦PLUS压了下去(秦PLUS卖42.1万辆,朗逸31.5万辆)。更狠的是,比亚迪搞“油电同价”,比如秦PLUS卖7.98万,和朗逸燃油版一个价,直接把合资车最后一点“价格优势”打没了。

现在比亚迪不光在国内猛,还杀向海外:2024年海外卖了41.7万辆,欧洲市场销量涨了2倍多。在欧洲,比亚迪汉卖7.2万欧元,比特斯拉Model 3贵多了,还专门盯着大众ID系列的地盘。大众急了,跑去墨西哥建厂想扳回成本优势——这已经不是中国车在家门口打架,是真刀真枪跟全球巨头抢市场了。

02,大众带着 “历史包袱” 转型

燃油车时代,大众靠模块化平台和精密制造攒下技术优势。但到了新能源领域,比亚迪用20年完成从“模仿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蜕变:从2008年第一款混动车F3DM,到2024年第五代DM-i技术(发动机热效率46.06%,综合续航2100公里),比亚迪构建了全球唯一新能源全产业链,电池、电机、电控、车规芯片全自己搞定,形成“垂直整合”的护城河。

反观大众,MEB+平台虽是2019年MEB架构的改良版,但电气架构先进性、软件迭代速度比不过比亚迪e平台3.0。更要命的是,大众软件公司CARIAD开发个系统要4年,中国车企两年半就能搞定。之前行业里还传,奥迪打算采购比亚迪的DM-i技术,宝马在评估用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豪华品牌向中国车企“低头”,说明传统巨头的核心技术正在空心化。

大众转型之困,更深层在于百年积累的工业资产与供应链网络形成的“历史包袱”——从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到已建成的全球工厂,从数十万在职员工的技能结构到长期合作的产业生态,每一步转型都需权衡历史责任与未来方向。这种捆绑在MEB平台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为维持现有产能利用率,车型从最初的10款扩充至18款,看似以“车海战术”覆盖市场,实则导致研发资源分散、技术聚焦度下降。

或许正是意识到单靠内部迭代难以突破瓶颈,大众最终选择以开放姿态拥抱中国创新生态——无论是与江淮的合资深化,还是与小鹏的技术合作,本质上都是在传统体系与新兴需求间寻找平衡点,试图借力中国市场的创新活力与敏捷响应能力,为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换道竞赛”注入新动能。

03,产业逻辑大碰撞:从单打独斗到生态战争

往深的说,大众和比亚迪的较量,本质是两种产业逻辑的碰撞:

比亚迪的“生态战法”:它的“技术鱼池”不只是技术储备,更是开放产业生态的战略。通过共享平台(比如和丰田合作),甚至给对手供核心部件(电池、DM-i系统),比亚迪正从造车的变成“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想打造类似安卓的生态系统。

大众还依赖老一套的封闭体系,通过合资或外部采购补短板。在构建开放、协同、快速演进的产业生态上,明显慢了半拍。

更根本的变化在产业链上游:中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完整、反应最快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动力电池占全球60%以上份额,新能源汽车专利占41.95%,电机、电控、激光雷达、摄像头等零部件生态蓬勃发展。这种产业集群效应,极大降低了研发制造成本,加速了迭代速度,成了“中国速度”的底气。

当奥迪工程师拆解研究比亚迪DM-i系统,当大众找中国芯片公司合作时,中国汽车业早就告别了“用市场换技术”的被动时代,成了全球标准的制定者,甚至引领者之一。

04,未来:谁跑得更快?

大众是真急了。奥博穆说“比亚迪迫使我们要做得更好”,说透了传统巨头的清醒:中国新能源车企,已经从用市场换技术的被动者,变成技术输出者。比亚迪的崛起,不是单个企业的胜利,而是中国汽车工业换道超车的缩影——这里没有追随者,只有定义者。

这场百年变局才刚开始,谁能拥抱变革、融入中国创新生态,谁就能在新秩序里坐庄。大众的焦虑,是传统巨头的转型阵痛,也是新时代加速的信号弹。(文|李健波)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DearAuto 0粉丝    448作品 关注 车要好看好开好用,文要有用有料有趣~
推荐作者
GForce车研社 关注
If it isn't fun. It isn't a car.
柿柿车 关注
汽车媒体编辑,参与C-NCAP试验报道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