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行业政策拐点临近,医疗器械有望迎戴维斯双击时刻

行业政策拐点临近,医疗器械有望迎戴维斯双击时刻

证券市场周刊 822浏览 2025-08-21 IP属地: 未知

文丨付文‍‍‍ 编辑丨张桔

随着政策愈发清晰,市场的关注点从产品价格影响转向产品竞争力,医疗器械行业周期向上拐点临近。同时,行业低估值叠加基本面改善,医疗器械板块有望迎来业绩增长和估值提升的戴维斯双击时刻。 

7月,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接连组织了两场主题为医保支持创新药械的高规格座谈会。会议明确国家医保局“真支持创新、支持真创新、支持差异化创新”,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进入临床应用,助力中国创新药械走向世界。 

行业政策优化 价格影响出清

市场需求恢复体现在财报中

庞大人口基数和老龄化两大基础条件,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1.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3%,预计2025年将突破1.3万亿元,2035年进一步增至1.8万亿元。同时,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6230亿美元,预计在2035年达到1.16万亿美元。 

在市场总规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医疗器械板块却持续下行了近4年时间,价格是问题的关键。在彼时环境影响下,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竞争,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滑,行业内卷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在7月启动的第十一批统一采购工作中,国家医保局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优化价差的计算“锚点”,不再简单地以最低报价作为参考,同时,对于报价最低的中选企业,要求其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因此,政策的一系列优化有利于引导行业重回理性竞争,价格的不利影响逐步出清。 

换一个角度看,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医疗器械需求显著改善。据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统计,2024年上半年,医疗设备公开招中标市场规模同比下降38.10%,下半年同比增速恢复到了2.72%,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速达到58.33%,呈现加速回暖态势。 

从采购方主体构成看,三级医院占比近六成,需求同比增长80.68%;虽然“其他机构”(非医院类医疗相关机构)占比较小,但需求增速更高,同比增长118.68%。这组数据表明,大型医院设备升级需求旺盛,民营医疗与特色医疗机构采购潜力快速释放。 

市场需求的恢复也在财务报表上得到验证。2024年申万医疗器械板块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78%和-14.21%,相比2023年的-32.31%和-55.32%显著改善。2025年一季度两项指标分别为-6.87%和-12.17%。参考财务数据历史规律,医疗器械行业的基本面表现通常呈现前低后高,三季度开始订单落地转化为收入,当前正处于基本面拐头向上的时点。 

再从估值水平看,截至8月8日,医疗器械指数滚动市盈率为34.63倍,相对沪深300指数溢价率189.68%,2010年至今溢价率均值为266.50%,无论是从行业自身绝对估值,还是从相对估值水平看,医疗器械板块均处于历史低位。 

具体到企业基本面,以下三种模式的上市公司具有更清晰的成长逻辑。 

政策鼓励创新 技术创造壁垒

创新是医疗器械产业政策的着力点。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明确对符合要求的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高端医疗器械,继续实施创新特别审查,支持国家产业政策中涉及的高端医疗器械加快上市。 

国家药监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批准创新药43个、创新医疗器械45个,同比分别增长59%、87%。创新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龙头公司凭借技术实力推动产品升级,实现国产替代,创造竞争壁垒,领先于行业恢复增长,这是筛选优质医疗器械企业的重要标准。 

在以MR、CT和DSA为代表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GE、Siemens、Philips三大国际品牌占有六成以上的份额。例如某公司作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医学影像设备龙头企业,拥有全球独家5T MR产品,并获得NMPA、FDA及欧盟MDR认证,是全球唯一三证齐全的全身人体临床超高场磁共振。2024年,其CT、MR、常规DR市占率分别达到24%、29%、11%(按中标金额计算);中国影像产品(不含超声和DSA)综合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其中CT、MI、诊断XR产品市占率排名第一,MR产品市占率排名第二,RT产品市占率排名第三,介入XR产品(含DSA和移动C型臂)市占率排名第四。 

在收入构成上,2024年其境内收入为80.34亿元(-19.43%),境外收入为22.66亿元(+35.07%),占总营收比例达到创纪录的22%。随着国内新一轮医疗设备更新周期启动,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其业绩增速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加速上行。 

对比看另一家公司,AI数智化赋能是医疗器械公司实现产品升级的重要手段。其完成了“设备+IT+AI”的智能医疗生态系统搭建,推出了全球首个临床落地的重症医疗大模型,未来计划在麻醉、急诊、心血管、超声、检验等核心临床科室推出相应的垂域大模型。 

该公司具有完善的产品线和均衡的全球化市场布局。截至去年年底,公司业务覆盖中国近11万家医疗机构和99%以上的三甲医院,以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生命信息与支持板块表现出色,监护仪、麻醉机、除颤仪等产品稳居国内市场第一、全球前三,去年该板块的国际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新增空白高端客户近110家。 

此外,2014年-202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7%和23.98%,基本面表现持续稳健。 

政策影响出清 实现以价换量

随着居民心脑血管病高发,介入、微创类治疗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中国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渗透率为824.1台/百万人,美国的渗透率为2772.5台/百万人,对标发达国家存在三倍市场增长空间,支架等手术耗材的长期需求旺盛。 

手术耗材价格在统一采购中大幅下降,龙头企业凭借市占率优势实现以价换量。2024年,这一赛道中某科创板公司,其两款冠脉支架在第二轮冠脉支架统一采购实施下销量持续大幅增长(+45.44%),棘突球囊在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获得小组第一,推动当年冠脉业务实现收入2.53亿元(+59.19%)。 

该公司的技术实力具备全球竞争优势,自主研发的COMETIU自膨式颅内药物涂层支架系统已经获得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是其认定的全球首个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治疗产品。 

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9亿元(+33.64%),归母净利润0.01亿元;今年一季度,其实现营业收入1.01亿元(+10.75%);归母净利润0.03亿元,年报、季报均实现同比扭亏为盈,业绩拐点进一步明确。 

拓展海外市场 双轮驱动成长

向海外市场寻找增量空间,实现国内国外双轮驱动,是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的共性特征之一。

例如另一家科创板公司专注内镜诊疗领域,主营内镜诊疗、肿瘤消融和一次性内镜业务,是医工合作(医学+现代工程融合)模式的典型企业,拥有胰腺囊肿引流支架国产品牌首张注册证,新一代胆道镜、支气管镜、热穿刺支架等研发进展顺利,部分品种进入注册提交阶段。 

其通过渠道并购、自建产能等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将产品优势在海外实现本土化复制。截至2024年年末,该公司已经将海外市场扩展至9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海收入持续带动公司营收增长。 

2024年其国内销售收入13.82亿元(+2.10%)、毛利率68.69%(+3.20pct),国际销售收入13.59亿元(+30.44%)、毛利率66.81%(+3.30pct)。海外市场对营收的贡献力度不断加大。 

进一步从财报看,2024年,其实现营业收入27.55亿元(+14.26%),归母净利润5.53亿元(+13.85%);2025年一季度,其实现营业收入6.99亿元(+12.75%),归母净利润1.61亿元(+12.18%)。海内外市场双轮驱动格局稳定,内生性持续成长能力突出。 

(本文刊于08月16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作者系某头部公募医药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证券市场周刊 9粉丝    664作品 关注 职业投资人之选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GForce车研社 关注
If it isn't fun. It isn't a car.
柿柿车 关注
汽车媒体编辑,参与C-NCAP试验报道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开老表改车 关注
开老表,日常汽车改装工作分享:通风座椅、氛围灯、汽车音响等。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