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日本最畅销进口车,竟然不是中国车

日本最畅销进口车,竟然不是中国车

汽车公社 1725浏览 2025-09-08 IP属地: 未知

十年前的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对外宣布,作为“印度制造”计划的一部分,铃木汽车印度子公司玛鲁蒂·铃木Maruti Suzuki生产的汽车将正式出口日本。 


十年后的变化,是莫迪不曾预料的。


2025年,铃木凭借印度生产的车型,颠覆了日本进口车市场的历史。今年4月和6月,该公司印度制造的汽车超越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等强劲品牌,登顶日本进口商销量榜首。



更让莫迪想不到的是,印度生产的铃木汽车,即将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8月底,铃木开始向欧洲出货印度生产的纯电动汽车维特拉e VITARA,社长铃木俊宏在交车仪式上宣布,要把印度古吉拉特工厂打造成首个国际化电动车生产基地,更多国家销售的铃木车型,将被打上“印度制造”的标签。


智能化与电动化时代,中国是诸多跨国车企制造新车、而后再销往全球的优选之地。几年前,由于太过于依赖小车路径,再加上电动化步伐太慢,铃木汽车在2018年败走中国,断臂求生之后,选择押宝印度。



如今,偏居一隅的铃木只能依赖印度。


如果说,当下的中国已经昔日的“世界工厂”升级为“世界级的创新和制造中心”,那印度更像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巨大项目”,它有独有的潜力,但目前仍是一个主要服务于国内和周边市场的区域性生产基地。铃木修的时代已成历史,掌门人铃木俊宏在继续押宝印度的时候,是否也为失去的中国市场扼腕叹息?


01印度,五百亿的豪赌

今年4月,铃木汽车凭借印度生产的车型,在日本市场以3990辆的成绩,首次超越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传统豪强,登顶进口车销量榜。


6月份,铃木再次位列日本进口车市场榜首,这一现象,引发了日本业界的广泛关注,日媒甚至用“日本进口车市场的结构性变革”来形容这一关键的转变。“印度制造”渗透全球汽车产业链,最先影响的,竟然是铃木自己的日本大本营。


看到印度制造的巨大潜力,铃木计划一鼓作气,从今年7月份开始,提升主销车型吉姆尼Nomad在印度的产量,未来,印度铃木的进口车还将在日本市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成本依旧是王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今年铃木改写历史的核心原因,在于印度工厂的产能输出。以吉姆尼Nomad为代表的车型,通过印度本地化零部件供应链,成本方面有巨大优势。


和历史峰值相比,日本本土汽车产量现阶段已下滑37%,而进口车中“印度制造”占比正以年均23%的速度攀升。


目前,铃木在印度建立了三个核心生产基地,分别是位于哈里亚纳邦的古尔冈工厂和马尼萨尔工厂,以及古吉拉特邦的古吉拉特工厂,三个工厂的年产能累计约235万辆。


现阶段,哈里亚纳邦新增的卡尔科达工厂已投入使用,古吉拉特邦的新工厂建设也在推进中。为了迎接电动车的潜在增长,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出口,铃木已着手规划产能的扩充,未来五年将在印度实现400万辆年产能,覆盖从轿车到SUV的全品类车型。



尝到日本的甜头,铃木的眼光开始转向全球。


上个月底,铃木社长铃木俊宏表示,公司未来五到六年将在印度投资7000亿卢比 ,折合人民币约570亿元,以提高当地新车产量,推出新车型并巩固市场份额。


7000亿卢比,已经相当于印度这个国家年度汽车产业总投资的1/3,重要性不言而喻。


按照计划,古吉拉特邦工厂将被打造为铃木的全球化“超级工厂”,年产能将达到100万辆,作为铃木首款电动汽车维特拉e Vitara的全球生产中心,未来将向全世界超100个国家出口。


这也意味着,铃木汽车对印度的定位,已不再是放弃中国之后的“最大单一市场”,而是升级为“全球制造基地”。



印度总理莫迪也极为重视。


他不仅亲自出席了维特拉在印度的生产启动仪式,还在即将访问日本之际公开表态,玛鲁蒂·铃木是印度和日本牢固商业关系的典型范例,希望未来的印度市场能诞生更多的“玛鲁蒂·铃木”。7000亿卢比之后,不排除铃木后续还有其它的大动作。


02那么,为什么是印度?

维特拉是铃木第一款纯电动车型,之所以选择印度而非日本总部生产,是因为印度工厂可实现最低的生产成本。这款新车的研发负责人小野纯生近日告诉《日本经济新闻》,目前,印度工厂的产能最大,且印度有多年构建的低价零部件供应链。


不过,虽然玛鲁蒂·铃木一直在探索零部件本土化采购的最大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占电动车整体成本30%-40%的核心零部件电池,铃木选择采用中国比亚迪子公司弗迪电池提供的磷酸铁锂电池——先将中国生产的电池组进口到印度,再在古吉拉特工厂将其装配到车辆上。



小野纯生透露,铃木汽车此次不是以电芯为单位,而是以电池组为单位从中国进口,原因是公司目前还缺乏电池开发的相关经验。


以电池组为单位进口,电池组由约120个电芯组成,体积大,重量沉,运输效率低,如果以尺寸较小的电芯为单位进行运输,再装成电池组,则更容易降


“但是目前,我们自己采用CTP技术还为时尚早。”小野纯生坦言,按照铃木现阶段的技术积累,还很难在关键零部件层面“一步到位”。



窥一豹,可见全身。


当年铃木为何败走中国?任何一个企业,无视消费升级的变化、漠视区域本土化的精耕、不顾技术层面演进的最新方向,那必定会被时代和市场淘汰。


在中国市场,昔日的铃木正式由于上述原因,不得不卷铺盖走人。面对困境和转折,断臂求生是一个中性词,可放在铃木这里,终究是目光短浅之举。


先从市场维度看。


一方面,印度整体消费能力不高,红利半径有限。玛鲁蒂·铃木现在虽然已是印度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但是,印度不可能取代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地位,这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达和富裕程度远超印度,汽车消费潜力领先印度直接导致的。



其次,印度贫富差距严重,财富集中度高,铃木长期以来擅长的细分市场是存在风险的。当地的穷人,可能更倾向于便宜的两轮车和三轮车,而富裕人群则不会满足于铃木提供的小型车和入门级车。


再来看技术的维度。


和印度相比,中国在汽车制造上的优势是系统性和全方位的,这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过去二十年的政策和产业链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目前中国形成的深度整合、高效且成本可控的成熟汽车产业生态,是印度完全不能相比的。


在供应链层面,印度供应链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许多高端零部件、精密模具、高级钢材以及高端芯片与电池,仍然需要进口;在印度本土,可能供应链在某些廉价零部件领域有一定优势,但整体技术水平和规模化能力和中国依旧没法比,这导致印度本土化率存在天花板,依赖进口又推高了成本和生产复杂性。



还有基础设施的差距。


在印度这个国家,基础设施依旧是主要短板。那里道路拥堵,港口效率低,铁路系统也较为老旧,电力等供应业存在不稳定性,这些都给制造业带来物流成本和不确定性。


说到最后,还是要提一下创新精神。


中国和美国,全球最大的两个汽车市场,铃木此前却放弃得如此干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如此任性,还是早已习惯了印度地区躺着也赚钱的快感,而骨子里这种“走捷径”和“退而求其次”的想法,在刺刀见红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终究是走不长远。


2018年,在铃木退出中国市场之时,铃木修的一句话震惊全球:“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当时代的浪潮到了电动化时代,押宝印度的铃木依旧没向中国妥协,这步棋,不知铃木是否后悔过?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1036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