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特斯拉股价一路狂飙,市值在汽车圈遥遥领先,单枪匹马就能对抗11家传统车企巨头。
然而,4月15日,新能源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发布全员信,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再次站上了悬崖边缘。
谁能想到,短短两年半特斯拉市值腰斩,51000多亿市值灰飞烟灭,从神坛跌落,属于特斯拉的寒冬,要来了?
01 特斯拉的“井喷式”增长成为了过去式
正如马斯克所言:“裁员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过去几年特斯拉快速扩张留下了不少管理和效率上的问题,隐形的增加了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
特斯拉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增加了40%和29%的员工,总员工人数几乎翻了一番,不过在2023年,特斯拉员工增长率却略低于10% ,而人员激进的扩张进而导致了效率低下。
此前,特斯拉奥斯汀超级工厂生产线的生产时间也不断进行缩减,从12小时轮班制缩短至白天11小时和晚上10.5小时,包括上海超级工厂也出现了停产休假的情况。
在经济放缓时期,人员激进扩张与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压力也变得尤为凸显,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根据特斯拉公布的产销数据来看,2024年一季度交付38.68万辆,同比下滑8.5%,环比减少20%,这也是自2020年以来,交付量首次出现季度同比下降,
其中4.65万辆的库存水平,无疑是暴露了特斯拉主营业务增长的乏力。
从2020年到2023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从15万增长到61万,看似喜人的销量却基本来自于2016年发布的Model 3和2019年发布的Model Y。
而这几年特斯拉对外宣布的新车型只有两款:一款是延期3年才量产交付的Cybertruck,另一款是2025才有可能上市的Model 2。
对于消费者而言,特斯拉的两款车型缺乏创新,已经到了生命周期的晚期。同时特斯拉推出新产品的行为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消费者流失。
再一个就是降价问题,往年特斯拉的单车毛利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上,这也让它有足够的底气进行调价。
去年年初,特斯拉也率先发动价格战,并引发了一整年的车企之间“内卷”,其中,Model 3后驱版直接降价3.6万元,起售价来到22.99万元,Model Y长续航版更是降价4.8万元,调价过后,特斯拉创下了新车价格的历史最低点。
不降价没法吸引新的订单,但降价又会牺牲利润,调价就像是把双刃剑,根据特斯拉2023Q4的财报数据,特斯拉毛利率已下滑至17.6%,这是自20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23全年则为18.2%,相较2022年的25.55%下滑了7.35%。
02 行业“盛夏”转向“寒冬”
特斯拉是全球市值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厂商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持续数年的快速增长,最近突然失速,很显然,特斯拉也已经开始感受到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的压力。
在欧美市场,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放缓表现得尤为明显,部分原因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近来持续加息,高利率抑制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这也就导致很多欧美消费者不愿再为电动汽车的高溢价买单。
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国电动汽车的登记数量同比增长率为15%,比同比增长52%的2023年大幅减少,与此同时,美国电动汽车的库存水平也在上升。
对此,通用汽车前不久确认放弃从2022年至2024年中期在北美累计生产40万辆电动汽车的计划,福特宣布推迟12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投资计划。
接踵而来的是美国政府放宽了尾气排放标准,将原本计划的2032年电车新车比例67%,下降到了35%,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政府把重心投入到了传统汽车制造上。
而在电动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车市俨然已成为“红海”,尤其是中国市场。
自主品牌在产品研发方面持续提速、车型快速迭代,同时价格更不断下探,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特斯拉的车型销量,这一点从前三季度全球电动车型销量20强榜单中,中国品牌车型占据15席就显而易见。
作为中国新能源老大的比亚迪,2023年四季度52.64万辆的纯电车销量,首次超越了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
不过马斯克试图用“比亚迪一季度销量环比下滑42%”来挽尊,言外之意就是电动汽车行业的寒冬来袭,大家都不好过。
事实上,比亚迪销量全面腾飞,仰望超高端品牌响亮、包括小米SU7惊艳问世等,中国整体的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如狼似虎,销售量高歌猛进。
2024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2.9万辆,同比增长93.3%,远超特斯拉。
对于看惯智能辅助驾驶及“冰箱、彩电、大沙发”的中国消费者来说,特斯拉车型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原地踏步的特斯拉份额下降无可避免。
写在最后
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特斯拉裁员或许也反映出整个行业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考虑自身的成本结构和人员配置也就成为了其它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裁员虽然是企业减少开支、提高效率的常见手段,但对于特斯拉来说,这是一段既尴尬又关键的时期:需要在创新、技术优势和战略领导、规模利润等方面找到平衡。
领军者,往往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及不断优化创新运营,短期内遇到困难和挑战在熬过寒冬或许将更加光明,这次特斯拉是否还能够绝地逢生,接下来的市场表现最为关键。
当行业潮水退去,留下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扎根用户需求、尊重技术规律的前行者。
2025上海车展:宁德时代以“多核时代”理念重塑行业格局
制动系统作为汽车安全的终极防线,直接关乎驾乘安全。随着智能化进程加速,传统液压制动系统在响应速度、能量回收及空间布局上的局限性愈发凸显,线控制动技术成为行业变革的核心方向。其中,EMB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线控”方案,凭借彻底摒弃液压管路、实现毫秒级响应、高度集成化等优势,被视为线......
五款全球首秀、首款自研ADAS方案 大众汽车打响在华最强智能网联攻势
在电动化领域,北京现代以首款纯电平台SUV ELEXIO的全球首秀为标志,正式吹响了向新能源市场进军的号角。这款匠心打磨5年的车型,不仅补齐了北京现代在新能源发展上的短板,更开启了其智电新征程。ELEXIO的推出,是北京现代对电动化趋势深刻洞察后的精准布局,也是其技术实力和创新能......
2025上海车展,辰至半导体采访 #2025上海车展 #汽车芯片 #汽车 #热点
缺席上海车展的韩系、法系车,未来还有逆袭的机会吗?
对于换电路线,李斌秦力洪完全不后悔。
4月23日,长安马自达MAZDA EZ-60(以下称EZ-60)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正式迎来全球首秀。作为长安马自达全面转型新能源时代的战略级之作,EZ-60以全面进化的「魂动」美学设计、超愉悦AI智能座舱、电感「人马一体」驾控、全球顶级的主被动安全性能,重新定义电动时代的智电......
从智驾系统到座舱体验,再到底盘控制,华为一次性抛出三大解决方案——乾崑智驾ADS 4、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HUAWEI XMC数字底盘引擎,不仅展现了技术全栈自研的实力,更瞄准行业痛点,试图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竞争规则。
长安马自达重磅推出EZ-60,10元盲订让梦想触手可及
上汽大通 MAXUS 新途远界首发:超混技术开启轻客 “一车多能” 新生态
为中国车企的智能化突围提供了更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今年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无疑是“重头戏”。各大展台上的新能源车群魔乱舞,尽管这些年来新能源的势头正盛,但是依然少不了传统燃油车的身影。
福特经过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池化学技术。这种技术采用了富含锂锰(LMR)的电池化学材料,专门为那些追求低成本和高续航里程的电动汽车量身定制。
欧拉将持续深化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不断创新,持续对城市出行场景的深度挖掘
邵景峰表示,解决同质化问题需要内脑、外脑都上,需要一些新的思考方式以及作品。
在这个意义上,未来的极狐,留给人们的,将是无限的想像。
10元预订!长安马自达EZ-60电动化绽放,全新智能座舱科技大放异彩
合法的改装 首选现代N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