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智驾战争2025:一场算力、数据与野心的生死竞逐

智驾战争2025:一场算力、数据与野心的生死竞逐

汽车通讯社 954浏览 2025-02-13 IP属地: 未知

2024年,当世界汽车市场在消费萎缩的迷雾中徘徊时,中国自主品牌却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双重引擎驱动下,以鲸吞之势改写世界汽车的权力版图。

比亚迪全年销量突破400万辆,华为问界系列在中高端市场撕开合资品牌的防线,小米以“流量+颜值”的组合拳完成造车首秀。

数据背后,一个更深刻的转折正在酝酿——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三次跃迁,从“电动化”迈向“智能化”,而智能驾驶正是这场变革的战略制高点。

这场跃迁的终局,或许将决定未来十年世界汽车产业的权力分配。

马斯克曾预言:“汽车行业的终极竞争,是算力的竞争。”

而在中国,这场竞争的参与者不仅有特斯拉这样的全球巨头,还有华为、比亚迪、小米等本土势力,以及无数隐形的产业链“造风者”。

然而,智能化下半场最大的阻碍,是商业化难题,也就是消费者为智驾付费的意愿仍待验证,目前仅有18%的用户愿意为L3功能额外支付超1万元。

但是,笔者认为,随着技术的成熟,智能化迎来大爆发的日子不远了,惨烈的智能化战争即将拉开序幕。

从制造到智造——中国车企的“换脑手术”

若将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合资时代的“市场换技术”,第二阶段是新能源时代的“弯道超车”,而第三阶段则是一场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换脑手术”。

首先,巨头比亚迪觉醒了,掀起了一场制造基因的自我革命。

比亚迪的故事,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

从电池代工到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其成功源于对制造的极致掌控:刀片电池、DM-i混动、垂直一体化供应链……这些标签背后,是王传福“技术狂人”式的执着。然而,当比亚迪的均价长期徘徊在15万元以下时,智能化始终是“奢侈品”。

2024年的比亚迪梦想日,标志着这家企业正式向智能化宣战。4000人的智驾团队、地平线芯片战略合作、与华为联合开发高阶智驾系统……

比亚迪的转身看似仓促,实则暗合行业规律。

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高速NOA渗透率仅为1%,但到2025年,其计划在15万元以下车型全面搭载自研智驾系统。这一策略的底层逻辑是:用制造端的规模优势,对冲智驾的高成本,实现技术平权。

2025年2月11日,比亚迪就通过一场发布会宣告了“全民智驾时代”的到来。

比亚迪王朝网更是出手就是王炸,高阶智驾只要9.38万元起。秦、宋、元三大IP全面搭载天神之眼 C –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成功将主流市场高阶智驾门槛打到9万级起,真正让高阶智驾走进千家万户。

举例来说,此次元UP智驾版更是全系标配天神之眼 C – 高阶智驾三目版(DiPilot 100),全车高达29枚传感器,真正实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新手秒变老司机。特别是面对都市里的停车难的状况,全场景智能泊车系统,无论是拥挤小区、商场窄位、或是各种“奇葩”车位,只需一键操作,就能自动泊入/泊出,从此告别停车焦虑。

此外,第二代秦PLUS智驾版与宋Pro DM-i智驾版组成“双王炸组合”,全面配备高阶智驾功能,前者的混动车型这次还全系升级第五代DM技术。同级最强、体验最好的高阶智驾,搭配上同级最优、节能最强的混动技术,秦宋紧凑级双雄综合实力炸裂!再配合上高快领航的功能,可以说“智驾拨片一开启,1000公里基本零接管。

进一步讲,在比亚迪的攻势下,2025年,“高阶智驾”将与“中级车”划上等号。

9万级就有秦L DM-i的智驾版,宋L DM-i智驾版入门即满配,彻底打破“智驾=高价”的传统认知,开创中级车市场全民智驾新时代,从此,无智驾,不算中级车。

宋L EV的中、高配车型新增激光雷达,智驾体验再度进阶,再次感受“加配不加价”的越级体验。

从此,“国民神车”不仅是刚需的代步工具,更是智能的出行伙伴,秦、宋、元三大IP共同开启全民智驾元年。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导者,比亚迪在新能源时代上半场一马当先,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从“油电同价”到“电比油低”,引领了全民电动化的浪潮。比亚迪一直相信:科技不应该高高在上,好技术更应该人人可享———实现真正的技术平权,这背后是一场行业的革命,让高阶智驾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

其次,是华为独特的产业联盟。

与比亚迪的“单兵突进”不同,华为选择了一条更轻盈的路径。

通过“智选车”模式,华为将问界、享界、智界等品牌纳入其智能生态,ADS系统搭载量突破50万套。这种“技术供应商+车企”的联盟,本质上是将手机行业的生态打法复制到汽车领域。

当特斯拉以“端到端”定义技术高度时,华为则以“全栈自研+开放合作”构建护城河。

最后,是焦虑的造车新势力,他们的困境是,如何把流量转化为留量。

蔚小理等新势力曾以智能化标签出道,但在2024年,其市场份额正被传统车企蚕食。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坦言:“智能驾驶的竞争已从技术秀场转向成本战场。”当比亚迪将高速NOA下探至10万元区间时,新势力赖以生存的“科技溢价”正在消解。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4年,20万元以上车型中自主品牌份额已达40%,而这一市场的消费者对智驾的关注度同比提升62%。显然,智能化不再是加分项,而是车企的“生存资格证”。

如果我们进一步总结,会发现智驾战争的参与者,本质上是三种基因的较量:硅谷极客、中国工程师与制造业巨头。

我们先来看代表硅谷极客精神的特斯拉。

如今,特斯拉FSD入华的消息始终像一个幽灵,不断徘徊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上空。

作为全球唯一实现端到端自动驾驶闭环的企业,特斯拉的竞争力不仅在于算法,更在于其积累的100亿英里真实路测数据。马斯克曾将FSD比作“可复制的原子弹”,一旦在中国市场引爆,将迫使本土车企加速技术迭代。

我们再来看华为与小米,他们是智能手机派的“降维打击”。

华为ADS 3.0与小米“人车家生态”,代表着手机厂商对汽车行业的二次定义。它们的优势在于:用户生态的迁移能力。当手机与车机实现无缝互联时,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将被深度绑定。

雷军曾透露:“智能驾驶是小米汽车的灵魂,我们要让用户像依赖MIUI一样依赖我们的智驾系统。”

最后,我们来看传统车企的逆袭之路,他们面对的问题是大象如何跳舞?

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转型,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传统车企的挑战在于,如何突破组织架构的惯性。对此,吉利的策略是,通过极氪品牌试水高阶智驾,同时借助沃尔沃的全球研发体系补足短板。

可见,智驾的胜负手并非单一技术突破,而是生态整合能力。特斯拉的闭环体系、华为的开放生态、比亚迪的规模效应,将在未来三年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智驾战争将如何展开?

要回答智驾战争将如何展开?我们必须先理解一个问题,那就是端到端与传统架构到底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传统架构有超过50万行C++代码构建的决策树,传统架构如同密密麻麻的条件判断如同蛛网般交织。而端到端系统,仅有3000行代码的接口层,这是2.8亿参数的Transformer模型。

如今,在特斯拉超算中心,每天有128台DGX服务器组成的计算阵列,正以每秒1.2EB的速度处理来自全球特斯拉车队的驾驶视频。这些数据被切割成0.1秒的片段,每个片段转化为768维的向量,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在参数空间中构建起人类难以理解的关联网络。

而端到端革命的第一个牺牲者,是整个高精地图行业。

如今,搭载无图NOA的车型,可以在没有预先测绘的情况下,仅凭实时感知成功通过复杂路口。要知道,传统方案需要等待高精地图更新,而现在可以节省两周的适配期。

高德地图内部数据显示,2023年高精地图采集成本仍高达1200元/公里,且月均更新率不足60%。当端到端系统通过时空序列建模实现"即时建图"能力,这个曾经被视为自动驾驶基石的产业环节,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瓦解。现如今,大部分高精地图团队规模已缩减40%,转型做数据标注服务。

这种技术代差,正是当前智能驾驶竞争的核心分野。传统自动驾驶的"感知-规划-控制"三模块架构,本质上是用人类工程师的认知边界去框定机器智能的可能空间。

当特斯拉在2023年将FSD代码量削减99%时,这场革命就已宣告:基于规则的自动化驾驶,正在被基于数据的智能驾驶彻底颠覆。

这场技术革命正在改写产业的价值链。当某新势力车企宣布裁撤80%智驾程序员时,其算力投资却同比暴涨300%。行业正在经历残酷的要素替代:曾经引以为傲的工程师红利,正在被数据资产与算力储备重新定价。

面对特斯拉掀起的技术革命,和与之而来的算力霸权,中国车企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

2024年夏季,理想汽车发布“系统1+系统2”双模型架构,其灵感源自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系统1(2亿参数)如同直觉,以1/10秒延迟处理常规驾驶;

系统2(22亿参数)则如深思,用视觉语言模型解析交警手势、潮汐车道等复杂场景。

为了将系统2的决策延迟从4秒压缩至0.3秒,理想工程师祭出四大杀招:GPTQ量化、ViT算子融合、投机采样、流式推理。这些技术名词的背后,是中国车企对算力瓶颈的极致突围——用1/10的投入,搏出与特斯拉相当的性能。

当特斯拉执着于纯视觉路线时,华为却在多传感器融合领域重兵布局。其ADS 2.0系统搭载3颗激光雷达,宣称“连落叶飘落的轨迹都能捕捉”。

这种“硬件堆料”策略看似笨重,实则暗藏玄机:通过降低对算力的依赖,华为试图在二线车企中复制安卓生态的辉煌。

尽管算法结构可以优化,但并不能缓解行业的算力饥渴症

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推出HW5.0芯片,车端算力飙升至5000 TOPS——相当于将一台超级计算机塞进驾驶舱。马斯克甚至设想“动员百万车主贡献闲置算力”,构建分布式计算网络。

相比之下,中国车企的选择更显悲壮:地平线征程6芯片以560 TOPS算力主打性价比;蔚来则通过“蔚来云”向中小车企出租算力,试图成为智能驾驶时代的“AWS”。可见,随着算力军备竞赛的日趋白热化,车企必将面对深不可测的成本黑洞。

尾声

如今,不少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汽车行业或将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L3级自动驾驶渗透率突破10%。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我们今后观察智驾战争的三个重要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技术突破:AI大模型如何赋能智能驾驶?

当前智驾系统的瓶颈在于“长尾问题”——如何应对极端场景?特斯拉的Dojo超算与华为的盘古大模型,正试图通过海量数据训练让车辆具备“人类直觉”。

例如,华为ADS 3.0已能识别“交警手势”“流浪猫突然窜出”等复杂场景,其底层逻辑是让AI从“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第二个维度是政策破冰:L3法规的“中国速度”。

2024年底,中国工信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首次明确L3级车辆的事故责任划分。这一政策被视为行业“定心丸”。

深圳市更计划在2025年开放全域Robotaxi试点,为商业化铺路。

第三个维度是成本悬崖:平权背后的血腥厮杀。

智驾系统的成本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下降。比亚迪计划将城市NOA下探至20万元以下,其底气来自自研芯片与规模采购。

然而,低价策略是一把双刃剑——若无法通过软件订阅(如特斯拉FSD月付费模式)盈利,车企将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泥潭。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汽车通讯社 1.8万粉丝    4309作品 关注 汽车资讯领域的彭博社,提供权威的全球汽车资讯及案例分享。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