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故发生数日后,小米给出了 “小米 SU7 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致 3 人死亡” 一事的回应。
小米公司发言人官微发文回应称: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 116km/h 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 97km/h。
根据小米公司发言人提供的数据,事发前约 17 分钟,驾驶者打开了 NOA 功能,1 分钟后车辆对驾驶者提出 “分心提醒”;8 分钟后,NOA 发出脱手预警提示 “请手握方向盘”;至 22 点 44 分 24 秒,系统提醒驾驶者前方有障碍,并开始减速,一秒后,用户踩下制动踏板,NOA 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22 点 44 分 26 秒到 28 秒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对于这个回应,我认为可分为两部分来看,第一部分为事故发生前 NOA 系统的使用情况。从回应来看,驾驶者在开启 NOA 功能后,出现了 “分心”、“脱手” 的情况,这和目前大部分智驾系统强调的 “不能脱手、需保持对于道路状况的关注” 等要求有较大出入。小米选择了事故前 17 分钟和 8 分钟的数据,并公布于众,指出了驾驶者在应用智驾系统时的不规范操作问题。
第二部分则是事故发生前数秒里车辆的状态,小米 SU7 在大约碰撞前 2~4 秒给出了预警,AEB 系统开始介入,主动减速;碰撞前 2~5 秒时驾驶者踩下刹车,此时 NOA 系统会主动退出。在这里大部分人所质疑的是,为什么小米 SU7 的预警来的如此缓慢。
此前,小米在发布会上宣称,SU7 全系搭载 AEB 系统,其中最高刹停速度可达 135km/h。当晚的驾驶环境或许会是预警和 AEB 生效较迟的重要原因。
小米在回应中指出,事发车辆为 SU7 标准版,这一型车辆并未采用激光雷达,而是采用视觉和毫米波雷达为主的感知方案。而事故发生在夜晚的高速路上,光照条件必然和白天有较大差距,这对视觉感知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毫米波雷达水泥桩、桩桶等静态障碍物的感知能力较差,这有可能是 SU7 较晚才能给出提醒的原因。
对于我而言,小米的此番回应,并未解答最重要的问题 —— 这辆小米 SU7 为何会在事故后起火?火势是短时间内剧烈的爆燃,还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增大?
客观来说,随着 NOA 系统的普及,近几年里,在智驾状态下出现的碰撞事故屡见不鲜。同时,在车企不遗余力的宣传下,不少用户也将 L2 级别的自动驾驶当成了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不规范的使用 NOA 系统已成为智驾事故的一大诱因。
但和小米本次事故的一大不同是,在不少智驾事故中,尽管人员出现了伤亡情况,车辆也出现了损毁,但相应的事故车并未出现起火或爆燃的情况。在网络的信息中,自称为当事人家属的受访者直指发生事故的小米 SU7 出现了爆燃。
小米汽车官微曾撰文称,SU7 搭载的 BMS 电池管理系统,具备碰撞自动断电功能:“通过在电池包内增加电子信号控制的‘毫秒级机械分断’,紧急情况下可实现 4ms 内电流切断,保证车内高压安全。”
小米汽车的宣传文案中还指出,小米在 “BMS 系统 + 车企大数据平台” 报警基础上,增加 VCU 整车监控报警策略,三大报警线路实时同步工作,形成三重冗余。确保电芯热失控报警信号及时发出,并提示(报警音、车外双闪、语音、文字等)用户尽快远离同时,车企大数据平台会实时监测车辆安全状态,一旦发生异常现象,售后服务团队会及时介入处置。
我期待小米汽车能够结合云端数据,尽管给出本次事故汽车出现起火的原因。
在 4 月 1 日上午的回应中,小米提出了驾驶者不规范的操作、小米 NOA 系统的主动提醒、事故发生前后数秒里驾驶者的动作以及小米后台在短时间内的响应,至于起火的原因,可能还需要等待小米后续的回应。
极狐阿尔法S6焕新上市,价格区间在19.58万元到22.58万元,成功在20万内市场树立了智驾天花板、安全硬通货的标杆形象。
深蓝G318无忧穿越版,你要的“最沉浸式试驾”来了【下】
极狐三激光智驾+华为ADS3.3 20 万级重塑高阶安全标杆
智能驾驶交通事故陆陆续续发生,车企和机构应当做出哪些改变?
3月销售季收官,比亚迪再次交上完美答卷。 数据显示,比亚迪3月销量达377420辆,同比增长24.8%。2025年一季度累计销量超百万,达1000804辆,同比增长59.8%,在中国市场保持断层式领先,同时也为全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腾势汽车3月份销量出炉,以12620辆、同比增长22.8%的亮眼成绩,继续展现出开年以来火爆的热销势头。至此,2025年累销32853辆,成交均价约36.5万元,稳居豪华品牌成交均价榜前列,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比亚迪以创新技术矩阵和精准产品布局持续巩固行业领跑地位。最新数据显示,该集团3月终端交付量突破37.7万辆大关,较上年同期增幅达24.8%,其中第一季度累计交付量首次突破百万辆重要关口,同比激增近六成,展现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强劲发展动能。
4月2日,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MAZDA EZ-6全球化车型MAZDA 6e缓缓驶下生产线,标志着这款全球化战略车型正式进入量产阶段。与此同时,长安马自达“双百翻番”战略计划正式发布,南京工厂作为新能源整车出口中心正式启动。继此前在欧洲布鲁塞尔车展全球首秀、宣布登陆欧洲和泰国市场......
这谁受得了啊?比亚迪又又又掀桌子了!3月的最后一天,比亚迪方程豹钛3正式预售,预售价只要13.98万元起,这个价格出乎大家的预料!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3月份造车新势力的销量数据成为了吃瓜群众的关注焦点。各品牌表现各异,既有领先者的稳健前行,也有追赶者的奋力直追。
用文字表达我们的理性与悲伤。
全民四驱时代到来,第二代Hi-4,要与高端车平权!
4月1日,一汽丰田率先公布了3月及一季度销量数据
比亚迪3月销量达377420辆,同比增长24.8%
技术领航,销量领跑!比亚迪稳坐 3 月销冠宝座
探店迈腾众享款280TSI豪华型,大众这次拼的有点“狠”啊!
典型失败营销案例出现:创维汽车发布“交通事故0死亡”海报
4月1日,一汽丰田率先公布了3月及一季度销量数据。3月,一汽丰田销售新车71,025台,同比增长22.3%;整个2025年一季度,累计销售新车172,461台,同比增长9.6%。这是继连续两年成为正增长主流合资车企之后,一汽丰田再次创造的新增长记录,续写了“合资亮色”。
焕新新Model Y依旧好卖,但特斯拉的标杆“光环”正面临挑战
B级轿跑首次进入10万级!MG全国限时“一口价”开启品质出行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