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再学特斯拉会失败?中国将出现,第二家用AI赚钱的车企

再学特斯拉会失败?中国将出现,第二家用AI赚钱的车企

路咖汽车 0浏览 2025-06-15 IP属地: 未知


卖新能源车不赚钱,本质上因为大多数车企走的是特斯拉的老路。

紧随着理想汽车、特斯拉,吉利正试图变成第三家用AI变现的车企。

“或许不会有下一个特斯拉了,再用之前的模式走,问题很大”,在谈及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汽车行业巨变与企业新进展时,调研机构分析师私下给到了我们这样的结论。

纵观从5月开始至今的一系列大事件,包括哪吒汽车的重组、蔚来汽车大幅度对内改革、小鹏汽车和小米汽车等均宣布第四季度将盈利、超20家车企宣布60天内对供应商结账付款、一众车企向低质内卷开炮等等,其背后所反映的细分结论虽有所不同,但最终其实是指向了一件事。

因为无法按照预期那样,让AI完成商业上的闭环,在变现成为难题时,就要结束扩张期,进入稳健经营期。所以,继续沿着特斯拉之前的融资-研发-破圈痕迹来走,已经走不通,而且马斯克的商业帝国里也不止汽车,还有星链和SpaceX载人航天等。

汽车圈已经嚷嚷了很多年的AI,但真正用它赚到钱的只有华为和理想,所以吉利也转了思路。

特斯拉只有一个,华为也只有一个

AI在当前,只形成了部分商业闭环而不是全局闭环。这样的结论,既是行业共识,也是与之前20年里的互联网模式、移动互联网模式进行对比所产生的结论。

行业共识是,全球第一的Open AI在2025年5月,刚刚放弃了此前孕育6年的盈利性子公司计划,后续转型为公益公司,非营利组织继续控制这家公益公司,并作为最大的股东。

再包括爆火的Deepseek等,如今此类模式应用的盈利场景更多在于替代传统搜索引擎方面。所以,不论是对比之前的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现如今的AI虽然很火,但仍是在窄向的小众市场里生存。

另一个全球第一,英伟达,也侧面表达了这之中的问题。黄仁勋在2025巴黎VivaTech上带来的GTC主题演讲很能说明问题,一共说了5个重点信息,3个关于介绍自家的新产品,2个是对未来AI的预期。

最核心的预期,也是被传播最多的金句,黄仁勋认为量子计算迎来转折点。得益于一系列的算法堆栈加速,有了更高效的量子计算之后,人工智能也就进入了Agent时代,这在不久之前李想在介绍第二代VLA司机大模型时也说过。

而黄仁勋所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打下计算相关的基础,然后让各行业在分析与判断之后形成商业关系。

最终摆在你我面前的就是,尝试有很多,但,还没有完成对to C(对大众消费者)的破圈,AI在多数尝试下变现失败。就比如,你可以很容易在互联网时代把电脑卖给普通人,但AI如今还不够。

车企也想过无数的办法,具体为,AI在近几年的汽车市场里,落点均在于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上,再加上这几年越来越火热的低空交通,还可以算上越来越多的飞行汽车。而回归到现实中,现如今只有华为和特斯拉2家直接做到了,但二者都是孤案,它人很难对其复制。

在中国车市里,华为鸿蒙智行把智驾辅助系统卖出了最高1万元人民币的价值,乾崑智驾分成ADS和ADS SE共2个版本,前者指导价3.6万元,而在各种新车上市时多会提供2.6万元的购买权益,实际购买价格1万元。而后者,是不支持城区NOA辅助的基础版本,在购买中,多数是直接赠送,或包含到车价内。

另一个案例则是特斯拉的FSD,售价8000美元。但作为全世界最早的此类AI系统,消费者对它的热情却在不断降低。2023年时,外界测算其全球购买率已经跌至11%,华为ADS的数据则很好看,2024年外界推算,购买率为80%。

不过,能够看出的大趋势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类技术的销售价格都在不断降低。理想从最初开始就使用了包含至车价内,赠送式的销售。小鹏从之前的单独选装,改为免费赠送,筛选全部的车企策略之后,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只有华为这一家,能让AI变现。甚至,就算是如今的小米,如今选择的销售策略,也只是赠送。

李想倒是想的很清楚,AI可以作为辅助的工具,做出相应的卖点和溢价。从发展轨迹上看,这个策略也得到了消费市场的认可,它成了第一个扭亏为盈的新势力,如今也是吃掉了很多传统燃油豪华品牌的份额。

而现在的吉利,也是跟上了这样的思考路径。

插混进入分水岭,然后就是新一轮洗牌?

吉利发布的最新插混,杀伤力不小,最大的重点是AI全面落地。

汇集一下,一共有3个最大的亮点,一是研发,能通过在天量的数据中,快速的找到最优的燃烧模型和缸体等结构,二是,能够在行驶过程中,对电池和燃油以及发电,进行尽可能高的开源节流,三是,对车辆的使用做到尽可能精准的监控,比较典型的一点就是,在发布会上李传海说,最高能提升车辆50%的保养周期。

解释一下上述的三点,第一点其实是全行业如今如今都在做的,会利用AI加快自己的车辆或技术开发速度,之中的难点是,摆在各个工程师团队面前的分析是类似的。

但不同车企的资源、经验、生产制造能力都是不同,就比如,指望着新势力在增程和插混这种带发动机的技术方面得到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想要破局,还是要看大众、丰田、本田、奔驰、宝马、吉利、奇瑞、长城这种之前就有全流程发动机储备的企业。

第二点,是能促进销量和强化用户口碑的关键点。吉利的模式是,因为自身近几年搭建了天地一体化的模式,目前已发射30颗低轨卫星,所以能随时了解车辆的行驶位置,也就能和车身姿态、交通信息等,预估和计算路况。再结合对司机驾驶习惯的学习,以及对车辆的限滑、过弯等等做出最可能精准的控制。

简单来说,理解了驾驶者的习惯和风格之后,尽可能的减少电量使用,以及尽可能高效的发电与回收。发布会上给出的实测成绩是,全工况下百公里馈电油耗为2.49L。在工信部CLTC工况下测试出的数据为2.67L/100km,综合行驶里程超过2100km。

诚然,这会让消费者产生疑问,因为业内也不乏2L级或者3L级宣传信息的插混技术。接下来要看吉利能不能缩小宣传数据和实际使用之间的差距,但从技术的理论逻辑来看,它确实是目前业内给出最全面和前瞻的。

第三点,核心点并不在于发布会上所说的,保养周期能最高增加50%,因为一切都是AI进行的计算,但AI的计算是黑盒模式,给到用户什么建议,就是最终的执行方案。最大的变量是,之前的老用户也能得到相关的OTA,这会带来一个很好的二次传播。虽然可能有着新老插混之间硬件的不同,但对于车主来说,只要能让自己的油耗下降,就是明显的用户利好。

所以,插混会不会发生下一轮的技术洗牌?答案是大概率的,因为同样因为AI的加入,智能驾驶辅助的发展路径,已经证明了很多东西。

早期,智能驾驶辅助的逻辑,是通过不断写规则,让车辆完成从A点到B点的通行,但人写的规则并不能覆盖到所有的真实交通场景,于是,开启系统后,要么是频繁的提醒驾驶员需要接管,或者是直接降级到LCC或退出系统。

早期的智驾使用者,都经历过上市的场景,再比如看评测多一些的人也能了解到,规则模式之下,可能前方出现一台违停的车辆,系统就无法继续使用。而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AI也就进化到了大模型时代,再就有了眼前的一系列新技术,包括VLM、包括VLA、再到世界模型。

插混,也应该会走上这样的逻辑。因为AI如今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本地或云端的计算,再在各种规则限制之下,最快的找到相对最优解。

也就是,活脑筋,对上之前规则写的死脑筋。

写在最后

目前显示出的高价值信息,其实有2个,一是,一旦吉利的新技术进入到市场中快速取得成功,那很快的就会出现无数同类技术的出现,奇瑞、长城,再到大众等等,相信也同样会给出AI的相关说法。

当然,吉利的杀招也不止在低油耗上,吉利银河A7目前传出的价格可能是9万元级,按银河最新的一系列定价策略来看,星耀8直接把原本的同类价格下探了4万元左右,银河A7也大概率会创下中级车价格的新低,甚至有可能拉到8开头的样子。

另一个信息则是,其实以现有的法规、排放标准来看,技术和参数天花板也差不多是出现了。降到2.5L/100以内之后,继续的下探,会愈发艰难。所以,分水岭会出现,或者说已经出现,但AI深度融入这种造车逻辑,对销量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对成本的控制将来到极致,最少的投入,带来最大的产出。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路咖汽车 33.4万粉丝    1.3万作品 关注 秉承专业态度,创作有趣的汽车内容,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推荐作者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