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吉利“弃研传统座舱”:不是噱头,而是智能汽车的“淘汰赛”哨声

吉利“弃研传统座舱”:不是噱头,而是智能汽车的“淘汰赛”哨声

有文汽车 429浏览 2025-08-25 IP属地: 未知

当行业还在为“车机该不该装8295芯片”“屏幕要不要铺满中控”争论时,吉利用一场没有新车的发布会,给智能座舱的竞争划下了新边界——8月20日,其明确宣布“不再研发不具备AI能力的传统智能座舱”。这不是一句营销口号,而是对过去十年“硬件军备竞赛”的否定,更是对未来汽车竞争逻辑的重构。

吉利“弃研传统座舱”:不是噱头,而是智能汽车的“淘汰赛”哨声

要理解这场变革的意义,得先看清传统智能座舱的“伪智能”困局。过去几年,座舱的进化路径高度趋同:从单屏到多屏,从基础芯片到高通8155、8295,从单一语音指令到多应用生态集成。但用户的核心体验始终停留在“人找功能”的层面——想调节车内氛围,要手动切换空调、灯光、音乐;换一辆同品牌不同系列的车,导航偏好、座椅记忆等个性化设置无法迁移;甚至连“找个能带宠物的咖啡店”这类复合需求,语音助手都只能拆解成“搜咖啡店”“问能否带宠物”两步操作。这种“功能堆砌式智能”,本质上只是把手机的交互逻辑搬到了车上,并未真正适配汽车作为“移动空间”的场景属性。

吉利“弃研传统座舱”:不是噱头,而是智能汽车的“淘汰赛”哨声

吉利此次押注的“AI座舱”,核心不是给传统座舱加个更聪明的语音助手,而是用“超拟人智能体Eva”重构交互逻辑。它的关键突破在于“主动服务能力”:当用户说“有点闷”,系统无需分步指令,就能自主串联开启外循环、调低空调温度、降下两指车窗、播放舒缓音乐等动作;当用户从极氪车型换至领克车型,通过统一的AI OS架构与用户ID,驾驶习惯、音乐偏好甚至播客收听进度都能无缝流转。这种体验背后,是吉利在技术层面的两个核心布局:一是车端部署的AI Box提供200TOPS NPU算力,搭配全球首发的70亿参数端侧多模态模型,让多数交互无需依赖云端,响应速度比传统语音助手快3倍以上,同时避免数据上传的隐私风险;二是云端23.5 EFLOPS算力支撑的星睿AI大模型,通过“影子模式”持续学习用户行为,比如用户连续三次选择同一条通勤路线,系统会主动提前推送路况与备选方案,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的转变。

吉利“弃研传统座舱”:不是噱头,而是智能汽车的“淘汰赛”哨声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变革背后藏着吉利从“汽车制造商”向“AI出行服务商”转型的深层逻辑。其提出的“统一OS架构、统一智能体、统一用户ID”,本质上是打破集团内部吉利、领克、极氪等品牌的研发壁垒,建立中台化的AI能力输出体系。这种整合的直接价值,一是降低研发成本——各品牌无需重复开发系统,底层技术复用率超70%,迭代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二是形成数据飞轮效应——1200万跨品牌用户的数据会持续优化Eva的交互能力,用户规模每增加100万,意图识别准确率就能提升2%,而更优的体验又会吸引更多用户,形成正向循环。这种“数据驱动体验,体验驱动增长”的模式,正是科技公司常用的打法,如今被吉利嫁接到汽车行业,意味着汽车的竞争焦点将从“硬件参数”转向“数据与AI能力”。

吉利“弃研传统座舱”:不是噱头,而是智能汽车的“淘汰赛”哨声

从市场视角看,吉利的举动正在加速智能座舱的“淘汰赛”。对华为、小米、小鹏等科技属性较强的厂商而言,这是明确的信号——AI Agent(智能体)将成为下一代座舱的标配,华为ADS 3.0已计划集成类似功能,小米澎湃OS汽车版也明确将“主动AI服务”作为核心方向,预计2024年底落地。而对大众、丰田等传统合资品牌来说,压力则更为直接:它们当前的座舱仍停留在“语音助手仅能完成基础指令”的阶段,若不能在1-2年内跟进AI能力建设,在15-25万级主流市场中,可能会因“智能体验落后”被消费者抛弃。就连供应链端也已开始调整,高通等芯片厂商不再单纯强调“算力参数”,而是转向提供“AI座舱整体解决方案”,帮助车企快速实现大模型上车;传统Tier1供应商如博世,也在加速布局Agent开发工具链,以适配新的技术需求。

吉利“弃研传统座舱”:不是噱头,而是智能汽车的“淘汰赛”哨声

不过,这场变革仍需面对现实挑战。当前吉利的AI座舱仅搭载于银河M9、极氪001 FR等中高端车型,车端AI Box与大模型的成本占比约为整车的15%,要下探到20万以内市场,还需1-2年的规模化降本。同时,Eva的“拟人化能力”仍有局限,面对“订高铁+提醒带身份证”这类跨场景复杂需求,目前还无法完成闭环服务,需通过OTA持续迭代。此外,用户对“AI记录驾驶习惯、情绪数据”的隐私顾虑,也需要更透明的数据使用规则来打消。

吉利“弃研传统座舱”:不是噱头,而是智能汽车的“淘汰赛”哨声

吉利“弃研传统座舱”:不是噱头,而是智能汽车的“淘汰赛”哨声

对消费者而言,当下无需盲目追求“最先进的AI座舱”,但需要建立新的选车判断标准:若预算在25万以上,可重点关注座舱是否具备“主动服务能力”——比如能否一次完成多动作指令、跨场景需求能否精准识别;若预算在15-20万,可等待2025年上半年的车型迭代,届时AI座舱的成本将进一步下探;若仅需基础的导航、听歌功能,传统座舱仍能满足需求,不必为“AI噱头”支付溢价。

吉利“弃研传统座舱”:不是噱头,而是智能汽车的“淘汰赛”哨声

但长远来看,吉利此次“弃研传统座舱”的举动,就像智能手机时代苹果发布iPhone——它不是简单的产品升级,而是重构了行业的价值判断标准。未来3-5年,智能座舱的竞争将彻底告别“比屏幕、拼芯片”的阶段,进入“AI能力决定体验上限”的时代。那些没有AI Agent、无法主动理解用户需求的座舱,或许真的会如吉利所言,逐渐沦为“过时的玩具”。而这场淘汰赛的最终赢家,必然是既能掌握AI技术核心,又能洞察用户场景需求的企业。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有文汽车 12粉丝    599作品 关注 有文化的汽车介绍,中国最早的汽车自媒体之一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