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汽车圈内圈外几乎都被特斯拉电池日(Tesla Battery Day)的话题给占据了,虽然因为当天的内容缺乏新意(一向“大嘴”的)、而且最快要到三年以后才能看到新电池,资本市场用数百亿美元的股市下跌表达了失望(我们酝酿了半年的情绪,你就给我看这个?),但对于汽车及电池行业人士来说,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与德鲁·巴格利诺(Drew Baglino)讲了半天的PPT可谓“字字珠玑”(被戏称是“PPT造电池”),甚至被人誉为“吹响了消灭传统燃油车的号角”,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马斯克提出了到2030年,全球将生产并销售超过1亿辆的电动汽车的“豪言”——要知道,2019年全球汽车销量也不过9100万辆,而在PPT中语言的“2030年全球1.5亿辆电动汽车”中,特斯拉将会提供1725万辆。有意思的是,在提问环节被问到“将来传统燃油车会怎么样?”时,马斯克大气地表示:“未来传统燃油车将不复存在?这么说太绝对了。换个说法吧,传统燃油车还会有一些空间,但没什么存在感了。”
为了实现这一堪称激进的目标(不下于他要去火星定居),马斯克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的动力电池“不行”,所以解决的方案可以归纳成两个:一是降低电池的成本并扩大产能,二是推出更好的车型。
为了给电池“降本增效”,表示将从电芯设计、电芯工厂、阳极材料、阴极材料、整车整合等几个方面下手,打造出为大家津津乐道的4680电芯(46和80分别代表其直径和高,单位为毫米)。这款被特斯拉取名为“饼干筒”的4680电池具有能量提高5倍、续航提升16%、输出功率提高6倍等优势,而成本方面可以下降14%,生产线的速度也将提高7倍。与传统圆柱形锂电池相比,4680电池的两端不再有一个金属凸起(即无极耳电池),这样的设计极大地简化了绕线和涂层,并且具有明显的散热和性能优势。
这个听起来“不明觉厉”的电池,所涉及到工程、结构(如集成式底盘技术,也就是宁德时代心心念念的CTC方案)乃至制造方面的环节对于特斯拉来说已是驾轻就熟,而最大的难点则集中在材料方面:如收购Maxwell所带来的干电极(涂布)技术(据称可将操作简化10倍)、负极上全新生硅材料的运用(成本可以降至1.2美元/kwh)、正极上无钴金属制材料(2/3镍,1/3锰)的应用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技术攻关。
据马斯克披露,4680电池已经在弗里蒙特的臭鼬工厂实验室进行试点生产,估计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即到2021年)以达到10GWh的目标(该工厂生产的电池的整包能量密度将达到200wh/kg)。随着包括德国在内的电池工厂的建立,到2022年,特斯拉将实现100GWh的产能;到2030年,特斯拉的产能目标是3TWh,同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厂商。
关于自建工厂的原因,马斯克很坦率地表示是不想受制于电池厂商,同时他认为特斯拉“亲自下场”也可以加速动力电池价格下降的进程。未来,特斯拉的炒鸡电池工厂Gigafactory将升级为Terafactory,而Tera就是10的12次方的意思,在计算机二进制中等同于1024G(即1T)。在马斯克看来,全新的高效生产效率,再加上新电池的大容量,将帮助特斯拉电池工厂到2022年将每千瓦时的成本降低32%,同时推动电池生产工艺迎来革命性的变化(即不再像今天的“灌装可乐”)。
而搭载“饼干筒”电池的第一款产品也得到披露——就是已经开始接受订购、将于2021年底陆续向客户交付的Model S Plaid,这台配备三电机(超过1100马力)、续航里程超过520英里(约合836公里)、最高时速为200英里(约合320公里)、百公里加速时间少于2秒的电动“怪兽”,预计售价为13.99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5.45万元),相信又将成为业界需要追赶的标杆。
对于电动汽车来说,想要实现续航里程的提升,开发更先进成本更低的电池并非全部,打造更轻量化且安全的车身也是当前汽车产业攻关的重点。针对最新车型Model Y,特斯拉曾采用前后车身一体式铸造,每辆汽车将减少79个零部件。而此次电池日上,马斯克披露了更为激进的方案——将电池包设计为车身结构件的一部分,将电池包和车身前后部一体化成型,此举不但能带来超高强度车身,同时车辆的重量分布也更靠近中心,带来更灵活的操控性。
为了实现这一设计,特斯拉的材料团队专门研发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配方合金材质(当然还在尝试新的材料),用以加强车身强度。据悉,这一车身架构将提升14%的续航里程,将整体结构减重10%,并减少370个零件。
此外,马斯克表示将打造售价为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05万元)的电动汽车,这意味着将比Model 3标准续航后驱升级版(3.9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9万元)便宜近10万元人民币——即切入到20万元甚至以下区间,这不禁让更多的友商感到“压力山大”。据悉,该车的电池会率先由柏林工厂制造。
马斯克还顺带一提去年11月22日发布的电动皮卡Cybertruck,他表示已收到超过60万张订单,计划以每年25万-30万辆的速度交付,新车将在德克萨斯州的新工厂(据称将是特斯拉最大的工厂)进行生产。
有趣的是,马斯克在电池日还说,特斯拉是一家软件公司,也是一家硬件公司,所以可以将他们的车看成是“轮子上的笔记本电脑”。这样坦率的“大话”让台前坐在各自车内聆听演讲的车主们纷纷用按喇叭的方式“手动点赞”。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汕德卡TIR跨境运输牵引车,以全维实力铸就跨境“精品”!
第四代博越L破界智能平权:15万级的AI进化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
20年图纸蛰伏+30年蓄水养鱼:比亚迪从追赶者蜕变颠覆者!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前不久广汽集团发布了一季度财报,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财报显示广汽集团一季度营收196.50亿元,同比下滑7.95%;净利润亏损7.32亿元,同比暴跌159.95%,如此业绩创下近五年最差季度表现。这一数据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波动,它背后藏着广汽集团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映射出......
探店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这是一款非常适合睡觉的车?!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
最近车企资产负债率成了车圈热门话题,但我看到不少人对这个指标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负债数字越大风险就会越高,但其实并不能这么简单的判断。因为汽车行业属于重资产领域,前期建厂、研发投入大,企业规模越大、营收越高,负债自然也会增加,所以车企负债率高其实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