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用车环节中出现的闹心的事是五花八门,那么在买车的时候,大多数消费者感觉到闹心的原因大多差别不大,其中加价买车一定是榜上有名。以前在聊加价买车话题的时候,总要为它加上一个引号,以示对各种直白的、隐晦的,等不同方式的加价行为做一个突出。但是如今感觉这一切都不需要了,因为加价买车,或许真的要从我们的视野中走出去了。
比如说近日在加价问题上闹得比较凶的传祺M8宗师系列,自上周开启预售之后,便有加价销售的行为被曝出。不过很快的,广汽传祺就发布了官方声明,“对授权经销商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将持续关注并严格管控”。结合近年来国内车市有关加价的声明和处罚力度,特别是中国品牌在这方面的谨慎程度。广汽传祺此次针对网传传祺M8宗师系列需加价5万提车的官方声明,应该也是来真的。
但一直以来也有一种声音,即加价销售属于商业行为,也就是说,他可以加价卖,你也可以不买嘛。这种观点其实脱离了历史的局限性。加价销售确实属于商业行为,但它利用的是供不应求的市场关系,以及不对等的信息差,甚至是消费心态等等,实现得寸进尺的目的。这并不是一种合理的商业模式,它不值得鼓吹,而且从单一商品来看,它也会很快从消费者的视野中消失。
因为所谓的加价销售这种事,在历史上已经太多次出现了。主角从收音机、电视机、电冰箱、VCD等等,到大哥大、BP机甚至是后来的智能手机。现在回看过去,可以很明显发现,这些产品当年的一价难求,本质上都有着短期内供不应求的关系在其中。深层一点,也有不法商贩囤积居奇,以及职业化的“黄牛”身影等等。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他们甚至打算用包装的时尚、潮流来裹挟消费者,为本不存在供不应求关系的商品,寻求加价利润的空间。
不过在这一系列的加价变迁中,汽车加价销售,似乎总是被诟病最多,声量最大的那个,其中有着很多因素,比如说汽车的厂家指导价模式,给了终端加价行为一个标尺。就好比饮料瓶上的建议零售价一样,虽然卖家可以不接受建议销售,但同理消费者也能对这种行为进行吐槽。然而相比有指导价销售的手机、饮料等市场,汽车作为消费品还有一个特殊点,那就是“贵”。
在衣食住行这几个必需品之中,或许之后房子能说比汽车贵。但房子可是随行就市的典型,汽车恰好并不是。但动辄上十万,甚至几十万的汽车,对于消费者而言,任何价格上的浮动,都不会是一笔小数目。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去年(202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万多元。而且汽车加价的套路又相对较多,让人防不胜防。除了直接加钱之外,加装饰、买延保、店内上保险,以及“强制”分期购车收取手续费等等,这些甚至还不是单独亮相,而是联合出场“收割”。
而造成加价购车行为几乎贯穿了中国汽车发展史的本质原因,还是国内的汽车产业薄弱,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车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虽然现在中国已经稳居全球汽车销量第一,以及全球汽车保有量第一的交椅。但把时钟拨回跨世纪的2000年,当时国内汽车销量才刚过200万台而已。像现在已经大名鼎鼎的东风本田、东风日产、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华晨宝马等等,在当年甚至都还没有出生。
如此一来,市场上其实根本就没有太多产品能够提供给消费者选择。以至于很多车型一经引入,就成为爆款。比如本田CR-V,一来就是“城市SUV”这个概念的开创者。甚至数年后,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大众途观,依旧能混得风生水起。相对于20万元左右的“家用车”,豪华车市的消费者自然有着更大的“热情”。如果当年你能买到一台刚国产的奥迪Q5,那一定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中国人不喜欢小众车?那你可能没见过刚引入的奔驰CLA,如果你甚至想入手白色,那就更得费一番功夫了。
而在如今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下,特别是中国品牌强势崛起之后,具有传统优势的合资、进口车型,已经失去了大范围加价销售的市场土壤。甚至在“因循守旧”的思路下,近年来在国内创新引领细分市场需求的,往往变为中国品牌车型。比如在20万元价位一炮而红的硬派越野车坦克300,以及前面聊到的,完全可以在市场上正面刚别克GL8的传祺M8等等。
那为什么这些“新贵”们不继续走前辈加价卖车的老路呢?原因是竞争对手们实在太多了,而国内汽车市场从2018年开始就进入阶段存量时代,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即使在细分赛道抢占先手地位,也并不能让它们走上安心加价的道路。在坦克300推出之后,奇瑞携捷途就迅速对同类产品做出反应。传祺M8这边,国产的丰田赛那SIENNA虎视眈眈,一众新能源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们,对于高端MPV市场也是志在必得。于是坦克300就算等上大半年,也只能乖乖排队,传祺M8一有风声就赶快出声明。
除此之外,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极为丰富。曾经把4S店跑断腿的情况已经大为缓解,“一店一价”甚至一个销售一个价的现象,已经很难出现。至于各种买车过程中不合理的套路,也被网络扒了个底掉。君不见现在的厂家甚至都开始打造直营销售模式了,在这种模式下,加价的土壤已经越来越少。
而在消费端,新一代的消费者们也越来越懂车。换车需求的消费者自然不必说,他们往往都经过了1-2台家用车的洗礼,无论在买车还是用车环节,都有更强的避坑能力。就算是新生代初次购车的消费者,无论是对于家用车的接触,还是对互联网的运用等等,也都要比十几二十年前的消费者要更为成熟。
写在最后:汽车也是商品,所以加价销售确实也是遵循经济规律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加价必然是一种不合理的销售形式,无法长久。如果至今还在怀念、追忆那个加价时代,不仅会竭泽而渔,而且也注定被时代抛弃。买卖双方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卖贵了可以不买,针对性的加价,或是通过各种手段包装的加价,就不厚道了。如果消费一定要是不平等关系的话,那也是出钱的占主导地位才是。谁说现在的汽车市场又不是这样发展的呢。
比亚迪领衔,韩国进口车市场,中国品牌市占率已达2.5%!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汕德卡TIR跨境运输牵引车,以全维实力铸就跨境“精品”!
第四代博越L破界智能平权:15万级的AI进化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
20年图纸蛰伏+30年蓄水养鱼:比亚迪从追赶者蜕变颠覆者!
中大型SUV又变天?海狮07DM-i标配云辇-C/天神之眼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如果把药物比作“武器”,那么载药微球就是这些“武器”的微型“运输仓”,在人体内按照预设程序,根据治疗需求精准释放药物成分。近年来,微球技术正在重塑医药治疗版图,并在精神疾病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而丽珠集团(深交所代码:000513,香港联交所代码:01513)正是这一领域的持......
【韩系动向1573】试驾起亚塔斯曼!这才是皮卡该有的样子!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2025年5月7日,宝马集团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复杂处境。数据显示,集团总营收337.58亿欧元,同比下滑7.8%,低于市场预期的351.4亿欧元;净利润21.73亿欧元,同比暴跌26.4%,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从8.8%降至6.9......
前不久广汽集团发布了一季度财报,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财报显示广汽集团一季度营收196.50亿元,同比下滑7.95%;净利润亏损7.32亿元,同比暴跌159.95%,如此业绩创下近五年最差季度表现。这一数据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波动,它背后藏着广汽集团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映射出......
探店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这是一款非常适合睡觉的车?!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5年5月,中消协一纸报告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三大顽疾推上风口浪尖,定金退款难、车型迭代背刺老车主、补贴承诺成空。这看似是消费纠纷,实则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阵痛。车企们沉迷于月月上新、周周降价的内卷游戏,但消费者用投诉和质疑敲响了警钟,行业该慢下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