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华为+长安:最强王者,组最大的局?

华为+长安:最强王者,组最大的局?

电动湃 4245浏览 2023-11-29 IP属地: 上海

「阿维塔是长安的高端品牌,只要阿维塔需要,长安汽车全力支持。」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技术给技术,同时也感谢华为和宁德时代的赋能。」

长安董事长朱华荣在阿维塔12上市时的这番表态,原以为只是一番鼓舞致辞。

没想到在此语境下,长安和华为之间还藏了个大招。

日前华为与长安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其中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整合至新公司。

简单来说,华为车BU业务独立,并将成为混合所有制的一员。

华为坚持不造车,而其汽车业务则将翻开全新的一页。

华为和长安组局一事,前些时间已有风声传出。

当时有报道指,华为有意推动车BU独立运营,正与重庆国资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具体形式类似于“荣耀单飞”。

不过华为对外回应,传闻与事实不符。

来到一周前,再有消息指车BU将从华为体系中剥离,整体估值2500亿元,转手后的第一大股东是重庆市国资委,其中长安是唯一一家参与收购的车企。

消息称,长安作价375亿获得车BU 15%股权,兵装集团持股约5%。

对此,各方依旧没有承认。

直至11月25日,华为和长安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两者的深度合作才算是正式对外敲定。

华为搭上长安,这点基于此前在阿维塔上的合作,双方已磨合了一段时间,因此这次进一步深度合作,应该说是顺理成章。

更重要的是,对于华为自身发展而言,它一直渴望能有大金主的扶持。

央企,自然是众望所归的最佳选择。

从明面上看,在过去几年手机业务偃旗息鼓之后,华为需要找到另一生存路径,以支撑其庞大体量。

于是,汽车业务进入到了华为的法眼。

据华为2022年报显示,自车BU成立以来,华为累计投入已达3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到7000人规模。

然而截至2022年底,车BU收入仅有20.77亿元人民币,占华为总营收的比例仅为0.3%。

即便到了今年上半年,车BU进账也只有10亿元人民币,在总营收的比例依然仅占0.3%。

在此过程里,以问界为首的智选车模式,已通过实打实的销量成绩力压了HI路线。

虽然智选车赢得了华为内部的「赛马机制」,但主要靠问界一家,还没能满足华为的财务需求。

一方面是车BU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是Mate 60带着支持5G的麒麟9000s芯片王者归来。

华为海思芯片事业没有停下脚步,这固然值得庆祝,但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在车BU没能撑起一片天之下,麒麟芯片背后所看不到的投资,是谁在买单呢?

有见及此,华为的确需要有大金主的支持。

这时作为央企的长安挺身而出,这当中所体现的「国家担当」毋庸置疑。

目前华为和长安签署的是合作备忘录,还不是正式协议,据悉具体合作事项仍在洽谈中,预计6个月内完成。

待未来合资公司成立之后,华为车BU算是实现了真正的独立。

那么依照已“单飞”的荣耀来看,未来新公司走上IPO之路,以盘活更多资本这点已是明牌。

此前就有消息传出,去年荣耀曾寻求以450亿的估值上市。

近日荣耀CEO赵明表态,“新董事长的加入会让董事会更加多元,这也是荣耀在走向资本市场过程中的需要。”

“荣耀IPO没有可对标的对象,但肯定会选择在中国上市。”

在荣耀走出一条路以后,未来华为和长安合资的新公司IPO之路,也就能走得更加顺畅。

只是回过头来想,在华为找到长安这个大金主、成为合法夫妻以后,问界、智界它们又该咋办呢?

今年2月,赛力斯与华为在深圳签署深化联合业务协议,目标在2026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达100万辆。

余承东对此表示,「赛力斯是华为合作最早、投入最深、产品型号最多的车企。」

「双方过去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跨界合作基础,具备充分的互信,未来还将持续长期合作 。」

得益于此,赛力斯并不慌。

在华为和长安合作官宣以后,赛力斯很快进行了对外发声。

一上场,赛力斯先是给出了个下马威——

「赛力斯目前是华为车BU合作最深、范围最广、装车量最大的整车合作伙伴。」

「根据双方签订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相关规定,车BU本次战略调整,不影响双方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赛力斯还明言,「已收到关于共同投资目标公司,共同参与打造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的邀请」,公司正积极论证相关事宜。

至于另一边,余承东在提及新款问界M7大定突破10万辆之余,也发声帮扶了一下“小老弟”。

「赛力斯是我们鸿蒙智行模式里合作最早、合作最深的车企伙伴,华为将继续与赛力斯一起,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一个又一个十万辆!」

回到华为和长安合资组建的新公司来看,双方将以新合资公司的名义,将华为车BU业务独立出来。

其中长安及其它关联方的持股比例不超过40%,而华为在新公司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不难看出,长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占据着第二把手的位置。

在两强联手之余,新公司还提出“对有战略合作价值的车企逐步开放股权合作”,这就是赛力斯称收到合作邀请的其中原因。

新公司并非只局限在长安和华为之间合作,可以说它还是一个开放平台,甚至是一个联盟。

站在华为的角度来看,新公司跟原来车BU的主张没有改变,依旧是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也维持了华为组建联盟的意向。

对此,长安和华为分别已在不同渠道上再三明言,“华为不造车。”

其中在双方的合作备忘录里也写明,「新公司在原则上不参与同业竞争。」

这里面,大概是有两层意思。

对「不参与同业竞争」的理解,一个是“华为不造车”。

另外一点,大概是指华为过去的智选车业务要被收归到新公司旗下,华为不能以其它名义来拓展「第二个智选车」。

言下之意,当下正在合作的问界、智界,要不选择被新公司收编,继续进行原有业务。

要不,只能被终止。

因此对于现时选择了智选车的赛力斯、奇瑞、江淮和北汽,它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1、是否选择全面“投华”?

2、全面投华,需要付出多大代价?

其中长安在此的角色作用,也将十分关键。

尽管目前新合资公司的股权还没完全明确下来,只是提到「长安及其它关联方的持股比例不超过40%」。

但长安的第二大股东地位,基本已是明牌。

凭借着这般股东地位,未来长安旗下品牌大概率会有智选车产品的推出。

只要长安愿意将主导、站台角色交由华为及余承东操刀,可以说长安系身上的华为标签,不会输于赛力斯。

得益于此,阿维塔、深蓝乃至长安品牌,无疑将成为受得益的一派。

同时由于长安作为最大受益者的一方,它愿意让出多大的蛋糕,也将左右着其它智选车合作车企的决策。

就基本面而言,长安作为华为车BU独立的最大支持者,理应成为最大受益者。

那么将来长安用上最好、最先进,乃至成本最低的华为技术,似乎也是理所当然。

只是如果长安都沾上所有好处以后,未来在新公司占股的其它车企岂不处处受限?

再者,基于长安作为合资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那么华为在合作车企的选择上,必然也要经过长安的同意。

谁能得到长安和华为的一致同意,获得准入?

准入者能买得多少股份,享受到多大的权利?

这些在一场「多角恋」当中,可能都是一笔难以说清的账目。

这不仅是考验智选车合作车企全面投华的决心,还要考验华为跟长安的互信程度,同时也在质问长安的「让利真心」。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长安高层也曾公开说过,「阿维塔的CHN是一个公用平台,不仅在长安体系内,也可以向社会共享。」

起码从当下来看,CHN还没有其它的合作伙伴。

归根到底,长安这把对华为的扶持,是否更多只为自己成为「行业新王」考虑?

还是说,长安愿意更多以财务投资的角色,从国家大局出发,以央企身份带动更多国企投华,帮助华为成为行业第一的Tier 1供应商?

这里面心思的偏差,也将左右着其它跟华为合作车企的命运。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得到资本注入之后,华为将进一步饰演好「行业整合商」的角色,推动汽车行业进行新一轮的大洗牌。

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支持而言,国企大概将成为首批主动整合的一方。

至于被动洗牌的,自然是市场里头的小兵小将了。

因为世界局势演变,华为是带点「被迫」的成分进入到汽车行业。

同时因为自身业务发展需求,以及国家对于华为研发实力的寄望,华为只能做到行业第一的位置上。

只有这样,华为才能实现研发投入和经营链条的正循环。

换句话说,华为的业务及资本体量是“被迫”要做大做强。

在此其中,长安本身带着军工背景的特点,这对于过去还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华为而言,多少还有些敏感。

然而从麒麟9000s芯片的回归,到长安的投资入局,可以说此前还觉得敏感的事情,现在都不重要了。

中美之间的分化趋势难以逆转,这不只是出现在新闻上的播报消息,注定还将影响着各个方面。

从华为的动作来看,这般分化及影响都在提速加剧着。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新能源
 
相关推荐
电动湃 6.4万粉丝    2023作品 关注 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
推荐作者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