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特斯拉:降价事小,信仰崩塌事大?

特斯拉:降价事小,信仰崩塌事大?

电动湃 0浏览 2024-04-28 IP属地: 上海
图片

特斯拉又降价了。

虽然价格频繁的「横跳」几乎已经勾不起行业的敏感神经,但耐不住此次的降幅着实不小。

4月21日,特斯拉宣布旗下全系车型在中国大陆地区降价1.4万元,目前特斯拉Model Y已降至24.99万元,Model 3已降至23.19万元。

图片

要知道,这是Model Y首次在中国市场下探到25万以内,至此,不少网友调侃,照此下去,也许跌破20万的特斯拉也许不再是梦。

对于特斯拉的调价策略,之前其实写过几篇文章进行了分析,简而言之,其基本遵循了「小涨大降」的策略,「小涨」用来提振市场信心,作为逼单的手段,而之后往往伴随一轮「大降」,以此达到两度收割订单的目的。

图片

此次大降之前,特斯拉曾在4月1日全系涨价5000元,完全遵循上述逻辑,但有两个信号值得注意:1、2024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四年来首次同比下滑;2、4月15日,马斯克宣布全球裁员10%。

这意味着,作为全球新能源头部车企,特斯拉已不再处于销量和盈利的上升通道,如此寒流之下,其掀起的「价格战」又将如何演绎?

图片

放眼全球,没有一家车企如同特斯拉一样实现了「炒股式」卖车。

图片

以2023年为例,特斯拉前前后后对旗下产品总计进行了7次价格调整,这还不算补贴保险这类「暗搓搓」降价,全是真刀真枪的官宣。

其中,虽然降价仅2次,涨价了5次,但从金额来看,特斯拉完全遵守了「小涨大降」的调价逻辑。

如2023年1月6日,特斯拉打响了开年价格战的第一枪,且降价力度史无前例。其中,降幅最大的Model Y长续航版降价4.8万,Model Y高性能版降价3.8万,主销的后驱版降价2.9万。

图片

至此,Model Y的起售价来到了25.99万,Model 3入门仅需22.99万。

而相比于这次价格跳水,2023年2月10日和5月1日的涨价,就2000元的金额来说可谓是「毛毛雨」,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

时间来到2023年的8月14日,特斯拉再度挥刀砍价,Model Y高性能版和长续航版本均降价1.4万元。

此后,2023年10月底至11月密集的三轮涨价中,除了销量占比较小的Model Y高性能版涨价1.4万之外,两款主销车型的涨幅只有2000到2500元。

图片

进入2024年后,年初特斯拉同样进行了一波降价,Model3降幅在1.5万,Model Y则在6000-7500元之间。

直到4月21日第二轮降价,Model 3焕新版起售价降至23.19万元,这个价格虽然比2023年初Model 3更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焕新版Model 3相比于老款在外观内饰方面全面升级,两轮降价累计下来,新老几乎实现了同价。

另一边,Model Y全系降价1.4万元,入门版本的后驱车型指导价在国内市场首次进入25万内。

图片

根据2023全年和2024年至今的特斯拉「颠荡起伏」的调价策略,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通行的逻辑:

1、2023年大降之后必然伴随小幅但频繁的涨价,道理很简单,如果一味降价会催生更多的「等等党」,而适当的小幅涨价,其实是为了逼单,对于用户「买涨不买跌」心理把控是非常到位的。

但需要警惕的是,进入2024年后,特斯拉两度降价,并未在其间小幅回涨,这或许意味着用户对于特斯拉的逼单套路不再继续买单。

2、对于主销的Model Y后驱车型,不仅特斯拉的降价幅度有限,而且还通过长续航版的涨价,引导用户倾向后驱版本车型,这是一种更为精细化的车型逼单策略。

3、从时间节点来观察,季度初降价的可能性更高,1月、4月以及8月,特斯拉大概率会花大力气降价搞限时促销,而今年今年4月1日到4月21日撑了不到20天,没到五一旺季就开始了。

图片

所以,结合特斯拉的调价套路和降价节点,大家其实可以认真关注价格走势,能在价格低点上车,避免在高点做「韭菜」。

图片

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风向标,特斯拉的两轮降级与市场遇冷不无关系。数据显示,特斯拉第一季度全球交付量不到39万辆,同比下降了8.5%,这是特斯拉季度交付首次低于40万辆。

图片

同时,特斯拉在我国市场的份额也从去年的10.5%下降到了6.7%。这两个数字,将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新能源销量「一哥」瞬间拉回了骨感的现实。

裁员为这场寒冬更添凉意。

4月15日,马斯克在致员工的内部电子邮件中表示,公司将裁减超过10%的全球员工,以削减成本并提高生产率。根据特斯拉全球员工数量计算,受此次裁员影响的员工超过1.4万人。

市场遇冷的背后有多方原因。

从特斯拉自身因素来看,近些年来的产品布局的确有些「新瓶装旧酒」嫌疑,除Cybertruck一款另类皮卡之外,并没有任何亮点新品问世,老将Model 3坚持八年不换代,也算是车市一大奇迹。

图片

而蹉跎的八年,或许更需要特斯拉警惕的,是在中国市场正逐渐失去「科技头牌」光环。

十年前,特斯拉初次进入中国,为新能源市场带来的几乎是曾经如智能机对功能机的颠覆,一块中控屏操控全车,独创的隐藏式门把手,贯穿式前车灯.......这些如今被车企们争相模仿的设计,当年可谓是独树一帜,刷新了国人对于新能源车的认知。

再配合上马斯克硅谷「钢铁侠」的精英人设,特斯拉锐化的科技形象迅速占领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智。

图片

之后开挂的销量无需赘述,哪怕价格反复横跳,拥趸者仍趋之若鹜。

不过,时至今日,无论是传统汽车厂商的电动化转型,还是新兴电动车品牌的崛起,都让特斯拉面临的竞争压力远甚于前。

图片

俗话说的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特斯拉引以为傲的核心优势:智能驾驶,正逐渐被国内厂商追赶。在蔚小理铺满全国高速高架NOA,城市NOA竞相「开城」的同时,特斯拉的FSD还因「水土不服」无法落地,更不用说诸多车企打出的高阶智能驾驶包终身免费,FSD还需要额外的6.4万。

图片

此外,国内的新势力们拿出的是更具诚意的「超大杯」配置和用料,20万级别标配激光雷达,普及城市NOA,配备8295芯片的智能座舱正在成为主流,冰箱彩电大沙发甚至已经是「基操」。

这时,大家理性的发现,特斯拉所能带来的技术惊喜越来越少,与国产新势力相比,产品高昂的溢价如同潮水退去后裸露在外的礁石。

图片

而这种品牌信仰在国外似乎开始松动,特斯拉在在美国一辆车价格4-4.5万美金,相当于美国两辆油车的价钱,所以高通胀背景下很多美国人开始买油车替代买特斯拉;

因此,在没有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前提下,价格调控几乎是特斯拉唯一能够影响终端销量的方式。

好在,特斯拉的确有打价格战的底气,其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使得它在成本控制上具备相当大的优势。

相比于国内不少新势力还挣扎在亏损的泥潭,2023年,特斯拉总收入达967.7亿美元,净利润仍高达149.97亿美元,与2022年相比增长19%。

图片

将成本优势转换为价格优势,特斯拉的弹性不小,简单来说,价格战只要特斯拉想打,还是能打得下去。

但降价绝非长久之计,从裁员中不难看出,特斯拉的成本优势也同样在遭遇重压,否则不会直接开启粗暴的收缩模式。

而科技光环的「褪色」和原本头部车企牢固的心智占位的松动,或许更是深层次的隐忧。

图片

在市场竞争中,价格向来是最有力的武器。

但这把武器虽然伤人,同样伤己。特斯拉的降价,无疑是其在没有新车和改款的尴尬境地下,在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中的一种妥协策略。

但降价并不是万能的。特斯拉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还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品质、服务体验等方面不断努力。

尤其面对竞争激烈的新能源角逐,随着如小米等新势力的强势加入,特斯拉的强弱,将拥有更为残酷和直接的参考坐标。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欢迎这样的降价。但放眼电动车市场的竞争,远不止价格那么简单。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电动湃 6.4万粉丝    2023作品 关注 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