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中东土豪注资,高合汽车“复活”背后是生死未卜的重组实验

中东土豪注资,高合汽车“复活”背后是生死未卜的重组实验

汽扯扒谈 1630浏览 2025-05-26 IP属地: 未知

5月22日,绝对是一个发布新产品的良辰吉日,这一天小米汽车发布了YU7,深蓝S09上市并开启交付;吉利银河银河 M9跑到了意大利米兰亮相,当然流量还是毫无悬念的倾斜到了立志成为行业领导者(毫无悔意)的小米汽车,热搜清一色的小米新车信息,相比之下高合汽车的复活就显得有些黯淡了。

中东土豪注资,高合汽车“复活”背后是生死未卜的重组实验

在5月22日当天,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约1.43亿美元,由EV Electra Ltd.和华人运通合资组建。新公司法人Jihad Mohammad为外籍商人,其公司业务覆盖多国。去年高合汽车停工停产,母公司进入破产预重整阶段,负债总额高达157.81亿元。

消息公布之后,原高合汽车董事长兼CEO丁磊也是对外界释放了一个信息,“现在所有的消息,只能由管理人发布。”言外之意是高合已经与丁总无关了,现在高合汽车是一个全新的汽车企业。

根据公开资料,EV Electra 是一家位于黎巴嫩贝鲁特的电动车公司,创立于2017年。过去几年,它曾推出过名为 QuDS Rise 的电动跑车,但外界对这家公司并不了解,也未曾在全球主流市场中听闻其实际量产能力。

高合复活丁磊解脱

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高合的注册信息已经变更,法人变成了黎巴嫩人,出资结构则从“华人运通”一家独大,变成“外资+本土技术方”的组合:EV Electra 出资1亿美元,华人运通则保留30.2%的股权。根据工商披露,EV Electra的出资计划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

中东土豪注资,高合汽车“复活”背后是生死未卜的重组实验

这意味着高合汽车在法律上、组织上,已经不是之前的那家公司了。它在努力保持“高合”这个品牌,但背后的组织架构、控制人、资金来源都已彻底改写。值得注意的是,新公司董事长为Jihad Mohammad,而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并未出现在主要管理人员名单中。

登录EV Electra Ltd.的官网可以看到,该公司官网现在可看到高合汽车的企业标识,并且高合汽车HiPhi X、HiPhi Y、HiPhi Z的三款车型已出现在首页。

前不久,黎巴嫩初创公司EV Electra Ltd.创始人Jihad Mohammad在linkedin社交平台上发布上述文字,并配有写着“高合汽车可能即将复工,盐城工厂将率先启动”等文字的截图。此外,Jihad Mohammad还转发了高合找到“白衣骑士”、高合盐城工厂复工环评启动等消息。

中东土豪注资,高合汽车“复活”背后是生死未卜的重组实验

对于为何会注资高合,外界猜测是EV Electra Ltd.看中了高合汽车的整车平台以及品牌资产,相较于在欧美建立整车平台,借壳一个原本就拥有完整生产线、三电系统、品牌资产的中国企业,显然比前者要快得多、便宜得多。

不过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Jihad Mohammad 最终成为了高合的新主人,拿走了话语权,也背上了风险。相关数据显示,华人运通系52家公司合并口径账面资产总额为59.83亿元,账面负债157.81亿元。

而丁磊时代的高合汽车也算是划上句号了,一直为高合汽车奔走筹钱的丁总终于是解脱了,高合汽车最终也没有烂尾,好歹是给了资本和消费者一个交代,比极越、威马强多了。

中东土豪注资,高合汽车“复活”背后是生死未卜的重组实验

据了解,目前高合公司开始主动联系曾支付定金但未完成提车的用户,进行退款处理;部分此前未签署自愿离职协议的员工,也已收到复岗通知。条件是,回来的员工需要接受降薪,网传工资标准按80%发放。

高合汽车如何避免“二次死亡”?

5月23日,据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官网公示,“悦达起亚一工厂智能化绿色技术升级项目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已公示。该项目即高合汽车盐城工厂的技术升级改造,总投资达1796.07万元,预计2025年10月完成。

改造后,工厂设计生产规模将达到年产15万辆乘用车,涵盖高合汽车旗下X、Y、Z三款车型,年产量分别为3.75万辆、3.75万辆和7.5万辆。

官方下场宣布高合正在为复产做准备,也意味着高合算是成功复活了。不过这场看似“起死回生”的重组,实则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实验。从高合内部基因到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逻辑,其面临的挑战远超表面上的资本输血与技术整合。

中东土豪注资,高合汽车“复活”背后是生死未卜的重组实验

此前高合之所以会破产,就是因为高合内部的结构性缺陷,是一场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的割裂。

高合自诞生之初便对标保时捷,主打50万-80万元的高端市场,其产品以“展翼门”“可编程大灯”等炫酷设计为卖点,但销量始终低迷。2024年,其主力车型HiPhi Y月均销量不足20辆,全年总销量仅7886辆,远低于行业头部品牌年销数十万的规模。高端市场年容量不足5万辆,且被BBA等传统豪强占据,高合的“豪华叙事”缺乏用户基盘支撑,最终沦为空中楼阁。

高合长期依赖东风悦达起亚盐城工厂代工,每辆车需支付数万元代工费,直接侵蚀毛利率。更致命的是,其始终未取得独立造车资质,导致生产完全受制于人。再加上其创新未能转化为用户真实需求,反而因成本失控加速资金链断裂。

近年来,比亚迪、特斯拉掀起新一轮价格战,混动车型价格下探至8万元,纯电车型进入10万元区间。比亚迪、吉利等头部品牌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而高合年销不足万辆,规模效应无从谈起。即便转向20万-30万元主流市场,其仍需直面零跑、吉利等已建立用户认知的品牌围剿。

中东土豪注资,高合汽车“复活”背后是生死未卜的重组实验

死而复生的高合汽车目前在技术储备上仍停留在设计层面,此外,此前停产导致的用户维权、员工欠薪问题,使其品牌信任度几近归零,复工后需投入巨额成本重建售后体系。

所以高合的“复活”本质是资本与地方利益驱动下的权宜之计,其核心问题——产品定位偏差、技术护城河缺失、供应链脆弱性——仍未解决。

在新能源行业“淘汰赛”进入终局的2025年,高合汽车需完成三大转型:第一个就是从“豪华故事”转向“性价比+差异化技术”双驱动;第二个是摆脱代工依赖,通过资质获取或合资模式重建生产自主权;最后一个是以透明化运营重塑信任,通过服务与产品迭代挽回流失用户。即便是为了主打海外市场,这几个方面的转型对于高合汽车而言也是至关重要。

若无法在1-2年内实现上述突破,高合或将沦为新能源产业重组浪潮中的“二次死亡”样本。正如行业预言,2025年后,中国市场可能仅容得下5家头部玩家,高合的命运,终将取决于其能否在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

当然如果这位神秘的黎巴嫩商人只是想用“中国电动迈巴赫”的招牌套现,那就另当别论了。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汽扯扒谈 2.2万粉丝    4369作品 关注 在这里轻松读懂汽车!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