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辅助驾驶”话题持续发酵,“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好用的智能汽车?”,这个问题引起了用户的热议。对此,行业众说纷纭,如部分品牌以单一配置如激光雷达去定义辅助驾驶能力的高低,又或者把辅助驾驶+智能交互认定成“整车智能”。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以上说法都较为狭隘。
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智能汽车”,AI能力是割裂的、零散的、购买的,这导致车辆在辅助驾驶过程中,感知、决策、执行各环节像是临时凑起来的“散装班子”。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产品虽配备了激光雷达,拉满了感知能力,但中央大脑的处理能力不到位又或者是执行层面不过关,这就会出现传感器可能捕捉到了障碍物,但算法模型理解慢、算力吃紧,最终影响到了日常出行安全的情况。
用户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要的是一套真正靠谱、好用、能覆盖开车这件“麻烦事”全流程的智能伙伴。但要完成这件事并不容易,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全域AI。
提到这一概念,则不得不谈谈全球唯一完成AI智能化领域全方位布局的车企——吉利汽车。
全域AI,到底有什么用?
2025年初,吉利发布了“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坦白说,当时的吉利发布会,可能没有引起太多用户的关注,因为同一时间的相关发布会多不胜数,以至于让人忽视其重要性。
全域AI不是什么玄乎的概念,直白地说,就是要给汽车装上统一协调的“大脑”和“神经网络”,让AI能力像血液一样贯穿汽车的“全身”,从感知路况的“眼睛耳朵”,到分析决策的“大脑”,再到操控车辆的“手脚”,甚至到云端持续学习的“经验库”等等,其打破过去各自为战的“散装”状态,成为一个能协同进化、应对真实世界复杂挑战的“整装智能体”。
具体而言,用户通过车内语音说话,连接到雷达“看”到信息,进而更顺畅地被中央处理器“理解”,决策不再拖泥带水,这是像人类行为一样的整套流程。譬如发布会中吉利高层提到,只要车主说出“给我超过前面那个车”,吉利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就能自动完成其过程。
在活动现场的采访环节,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陈奇曾透露,去年年中吉利就已从传统的“小模型+规则”时代,进入到了两段式端到端阶段,今年3月进化为一段式端到端,今年Q4将落地全新的L3的技术架构、云端WM+基座大模型和车端VLA+端到端对抗安全模型。而且这套系统是“活”的,它每时每刻都吸收着整个吉利集团跑出来的海量真实数据,可以进行实时的迭代。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强调“数据来源于整个吉利集团”,甚至专门找曹操出行里的“老司机”来当AI教练,把优秀的驾驶习惯“上到车”。
对于其意义,陈奇补充道:强大的“云端数据挖掘”能力,确保这些“真实车辆数据”经过“平台化、统一化处理”,持续反哺模型进化,目标是让智驾系统越开越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而不是一个卡顿的“机器人”。
为什么用户总感觉车上的AI“不够聪明”,或者“用不上”?或者厂商宣传的炫酷功能,实际体验却常常“货不对板”?核心原因就是吉利高层提到的数据不通导致的执行受阻问题。
除了建立数据库外,吉利还以开放生态共建 + 发挥规模效应进行破局。譬如,吉利联合了搞大模型的“阶跃星辰”、搞智驾的“千里科技”、搞手机系统的“星纪魅族”、甚至搞卫星的“时空道宇”,抱团成立了一个“星睿智算中心2.0”。
这个全球唯一的“智能汽车算力联盟”,综合算力达到惊人的23.5 EFLOPS,稳居中国车企第一,就像一个共享的“超级大脑健身房”。大家分摊成本,共享资源,让训练复杂AI模型变得经济可行,最终受益的是用户。在此基础上,吉利不仅自己用,还愿意开源合作成果,如其和阶跃星辰一起开源Step系列大模型,促进整个生态的“智力”提升。
当然,新能源的下半场即智能化,不只是智驾的战场。从吉利的“全域AI”中,我们能看到AI在安全、性能、节能等方面的综合性应用,
如在吉利银河A7上,雷神AI电混2.0 正默默工作,AI优化着每一滴油的燃烧和每一度电的分配,硬是跑出了2.67L的馈电油耗,还延长了电池寿命;在极氪9X身上,AI数字底盘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底盘大师”,实时感知路面起伏,主动调整悬挂软硬和动力分配,让庞大的车身在各种路况下都稳如磐石;而在银河M9的座舱里,首发搭载的“超拟人AI智能体”,基于阶跃星辰的“端到端语音大模型”,终于能像个真人伙伴一样,听懂你的方言,捕捉你的语气,甚至带点小情绪地跟你聊天。
去年以来,包含吉利、比亚迪等多位行业巨头均强调“整车智能”的重要性。这说明,智能不该是智驾的独角戏,它应该成为动力系统的大脑、底盘调校的神经、座舱交互的灵魂——能否让智能渗透到汽车的每一个关键领域,实现“全栈贯通”,是区别“真智能”和“伪智能”的关键。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吉利敢于宣称自己是“AI造车第一车企,也是最广泛实现AI智能体上车普及的车企”的底气,就在于其真刀真枪地把这些全域AI技术,即雷神电混、AI底盘、千里浩瀚智驾辅助、超拟人座舱等,大规模装进了从十万出头的银河A7到豪华旗舰极氪9X的量产车里。
整体来看,全域AI的威力不仅在于体验提升,更在于效率优化和成本控制。有了从数据到模型、再到底盘等方面的AI体系支撑,所以吉利旗下的“千里浩瀚”智驾辅助系统才能实现“全国都好开、都安全”,其分级方案也可以精准覆盖不同需求的用户,并通过不断OTA解锁新场景能力。同时,这也让不同预算的用户,都能在日常驾驶中,真切地感受到AI带来的价值,即更低的油耗、更稳的操控、更安心的智驾、更拟人的交互。
全域AI,关键不在AI从集团或者品牌的层面去看,全域AI的关键实际上在于“全域”二字,“技术领先”谁都会喊,但只有做到“全域”才是对用户的真正负责;而聚焦于用户角度,全域带来的则是最为关键的安全。
采访中,林杰谈到了吉利未来可能从一家车企变成“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致力打造“出行智慧生命体”。汽车有文化能感受到吉利野心远不止于造车,但与一些新势力天马行空的畅想不同,吉利的“全域AI”概念有着异常坚实的根基——安全。
吉利高层在采访现场反复强调:“迭代的是技术,坚守的是安全”。林杰以极氪9X进行举例,虽然采用了视觉方案,但为了“看得远、看得清、看得全”,这款车还是配备了5颗激光雷达,只为实现360度无死角感知。
同时,吉利坚持在高端车型上预埋远超当前需求的硬件冗余,比如极氪9X的双Thor-U芯片。对此,林杰解释得很实在:“希望买极氪的用户不仅仅‘新一年’,还要‘新两年’、‘新三年’,至少要三四年不落后才可以”。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物理安全的近乎偏执的坚持。在很多品牌都在谈论“软件定义”、算法迭代时,林杰在访谈中掷地有声:“无论AI多聪明,钢铁之躯仍然是保护生命的最后防线” 。这不是空话,如整车用上了2000MPa一体式门板的领克900,能通过100km/h高速追尾测试,而国标仅50km/h;同时,极氪9X作为混动车,完成了105km/h后碰测试,能量是国标的4.4倍。
为了实现这些,吉利的车“普遍比同级产品重”,林杰坦承“我们完全可以把车造得轻一些,电耗也会相应更低一点,但我们宁愿牺牲利润,也要把安全做好。”
为什么安全需要冗余能力?在汽车有文化看来,汽车算力再强也终有尽头,算法再优秀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而国内交通环境千变万化,意外总是在发生。所以,当林杰在采访现场说出那句“国家有标准,我们就打破标准;国家没有标准,我们就创造标准”时,行业人士以及很多消费者必然会有深刻的共鸣,因为吉利的“创造标准”,很可能就是在“挽救生命”。
安全,永远是智能汽车无法绕开的起点,也是它必须抵达的终点,对于“安全”的态度,林杰和陈奇在采访中的态度十分明确。更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被主机厂反复议论与推诿的“智驾险”,如在采访过程中,陈奇直白地指出,如果是系统横向的非预期碰撞,“还是要车企承担责任”。
这种明确责任边界的表态,在当下行业普遍追求速度与功能的氛围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却也实实在在地触碰到了辅助驾驶的核心,即技术越先进,责任越重大。而这种对责任边界的认知,也正在重塑吉利的基因。
你永远可以相信吉利今年以来,有大量的主机厂宣布“ALL IN AI”,也有许多新势力强调其智能化进展。但事实正如我们所看到,吉利是全球唯一完成AI智能化领域全方位布局的车企,也是最快喊出向“具身智能”发展的企业,这一点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答案,实际上藏在吉利的“基因”和“家底”里。做全域AI,绝不仅仅是写几行的代码、堆几块芯片那么简单,它是一场对资金耐力、整合智慧、工程积淀和战略定力的终极考验。而在这几点上,吉利展现出了新势力们难以企及的“老练”优势。
新势力们虽然在智能化上点燃了第一把火,特斯拉的激进、小鹏的智驾探索、蔚来的用户运营,都曾引领市场,但当战局深入到“全域AI”的深水区,需要构建覆盖感知、决策、执行、云端进化全链条的庞大体系,并将AI深度融入动力、底盘、座舱乃至生产制造全流程时,新势力们的短板开始暴露,譬如他们在体量、成本以及整合能力上,和老牌车企都有质的差距。
拿销量来举例,目前新势力销量榜首的零跑上半年实现了22万辆左右,而吉利同期的总销量则是140万辆,这呈现在数据库、规模化等层面,7倍的差距还将呈现几何级增加。另外在成本上,则是对芯片、模型以及架构等领域的投入,吉利等老牌车企相较于新势力们有更强大与更稳健的资金链。
与老牌车企相比,吉利在布局、生态合作以及全栈自研等领域则具备一定的优势。
据了解,吉利的“全域AI”战略,早在2021年发布“智能吉利2025”战略时就已落子。当时其提出打造“一网三体系”,构建“智能科技生态网”,核心就是围绕算力、数据、AI这些新基建打基础,这种提前数年的战略卡位和持续投入,是其在AI时代爆发的关键伏笔,也印证初吉利如今的“全域AI”不是跟风炒作,而是厚积薄发。
在生态合作上,吉利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展现了强大的“组局”智慧。上文提到,其联手“阶跃星辰”、“千里科技”、“星纪魅族”、“时空道宇”组建全球唯一的“智能汽车算力联盟”。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联盟不是松散的,而是深度绑定的战略合作,比如吉利与阶跃星辰,从2023年合作研发模型,到2025年2月联合开源,再到吉利银河M9首发其端到端语音大模型,合作层层深入。这种整合外部顶尖科技资源,转化为自身AI能力的本事,有效弥补了自身在特定领域的短板,加速了全域AI的成熟落地。
此外,与部分车企依赖第三方解决方案不同,吉利在核心领域坚持“根”技术的自研。在采访中,林杰表示:“在智能辅助驾驶上,其实有很多巧劲,但吉利一直坚持自研,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不自研,后期的升级就是障碍。” 据公开资料统计,吉利近11年累计研发投入超2500亿,在国内车企中名列前茅,其总投入足够买下理想汽车。
正是有以上因素进行支撑,所以吉利千里浩瀚架构才能在芯片、感知等5大层级均实现同级最高的算力配置,起步算力即超100TOPS,最高的H9方案总算力超过1400TOPS,成为全球唯一真正实现「全域、全向、全时」感知无盲区的智能辅助驾驶感知方案。
有文说
全域AI的竞赛,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它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长期的技术积累、复杂的资源整合、以及对规模效应的深刻理解。新势力们在单点突破上的创新令人尊敬,但在构建覆盖全局、深度融合、可持续进化的AI体系这场“硬仗”面前,吉利凭借其“老练”的耐力、深厚的家底、整合的智慧以及对“根”技术的执着,展现出了“全球唯一”的底气。
这背后没有太多取巧的“捷径”,更多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在技术、制造、全球化上的“笨功夫”,这种“笨功夫”带来的安全、可靠,或许就是吉利制胜智能化下半场的关键底牌。(汽车有文化 欧阳/文)
新央企,新合资,长安马自达在中国,为全球
第二代秦PLUS DM-i技术解析:省心到让车主沉默
方程豹出游季——甘孜站 硬派护航与无忧体验的双向奔赴
磨砺10年冲高端,零跑D平台全尺寸SUV要来了,30万起售对标问界M9
前段时间,贾跃亭在海外发布了FX Super One,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在车头搞了一个显示屏幕,可以进行自定义,做到“千车千脸”。而今天,贾跃亭按耐不住自己高兴的心情发表博文,宣称“FX Super One”加速产品交付、认证测试及试制生产。
iCAR V23科目大挑战,方盒子竟然玩出反差感
方程豹奖励见义勇为车主 越野新王硬核安全筑起生命防线
好人有好豹,方程豹给见义勇为车主送车!
从“黑马”到“千里马”:世界500强的奇瑞“加速度”
小米车主自己网曝自己,施害者扮成受害者,真能演。
方程豹豹5车主洪水逆行救人 比亚迪车主好人有好豹 获赠豹5一台
2025年第30周新势力车企销量出炉,市场整体进一步回暖,但座次重新洗牌
善意蒙尘时,谁在守护创新的微光?
流言蜚语挡不住比亚迪
或许从此时开始,2025年的“新能源F4”可以正式出道了。而一汽奥迪Q6L e-tron,绝对有能力占据C位。
真有两下子,吉利联合阶跃星辰参展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本田N-ONE e:正式发布,当“剁椒鱼头”遇上日式极简,你爱了吗?
“情绪价值”这个词我其实并不喜欢,因为它本身就代表着一些非理性的东西。你就比如说吧!英国最近搞了个有关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该政策一如英国既往的公文一般晦涩难懂,但归根究底就是一句话——“精准排除中国新能源汽车”。
又有一家车企疑似被下黑手,遭有组织的恶意攻击?
2025《财富》世界500强揭晓 上汽集团第21次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