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车市低迷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日产交出一份让人捏汗的成绩单——营收同比下滑9.7%,净亏1157亿日元,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裁员2万人、关厂至10家,这家百年车企正在做一次“断骨重生”的手术。
就在全球业务收缩的同时,中国市场却送来一丝反弹的暖风。7月,日产在华销量5.74万辆,同比飙升21.8%,一举超越所有新势力单月成绩。而背后的功臣,是上市仅三个月的东风日产N7。
N7自4月底登场,三个月累计售出1.63万辆,7月更是卖出6455辆,成为日产在华唯一破万辆的单一新能源车型。对一家曾被诟病“新能源缺位”的合资巨头而言,这是一针强心剂。
别忘了,这家日系品牌今年前七个月在华整体销量仍下滑12.8%。N7带来的增量,更像是突围信号——它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日产新能源产品线的起点。
作为天演架构下的首款正向研发车型,N7用8295P芯片+DeepSeek-R1大模型,配合15万元内的定价,将智能化和价格优势一起打包,切入主流家庭市场。
动力上,单电机分160kW和200kW版本,主打均衡而非极限性能,换来更稳定的能耗表现。这种产品组合,不追求爆款噱头,而是要跑得久、卖得稳。
日产的野心不止于此。8月,N7排产计划超过1万辆,东风日产还宣布2026年起将把N7出口到东南亚、中东、中南美,瞄准的是全球中端电动车市场的空白。
几乎同时,N7的“兄弟”N6也已亮相工信部。这是日产首款插混中型车,依旧基于天演架构,尺寸接近B级轿车,搭载1.5L插混系统和21.1kWh电池,第四季度发布,瞄准更广的混动需求。
问题在于,国内新能源的对手毫不留情。比亚迪的价格战、吉利与奇瑞的多线进攻、小米与华为的智能化压制,留给日产的窗口期很短。
东风日产的连招布局,是日产全球转型的一部分。在全球关厂裁员、押宝新能源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或许是它最后的反攻战场。
7月的销量反弹只是开端。要想真正逆袭,日产不仅要靠N7和N6撑起销量,还必须在两年内构建完整新能源矩阵,否则这次反攻,仍可能被迫中途止步。
炎炎夏日,上汽大众途岳家族热度不减,7月销量再传捷报,单月劲销12,291辆,持续领跑紧凑型SUV市场。
日本评价中国发动机:想赶上日本,还有点儿难度!
近期易车榜公布了7月各款车型的销量数据,从榜单中的车型表现来看,共有三款车型实现了月销过3万,同时其他车型均实现月销超2万,除了销量的增长之外,我们也能注意到在当前电气化浪潮下
不用纠结取舍!全新岚图知音配齐华为全家桶 22万元起预售开启
2025 年 7 月,比亚迪重磅推出智能泊车碰撞兜底政策,宣布在中国市场,对所有搭载 “天神之眼” 系统的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
继N7之后再掀热潮!东风日产插混新秀N6公告图曝光 价格锚定12-15万
齐头并进!比亚迪王朝丨海洋1-7月累计销售228.7万辆 稳居销量榜首
皮卡7月销量丨比亚迪同比翻倍,长城持续回暖,江淮得加把劲
“3倍”轮轴比竟已滑向“拖拉机水平”?一汽丰田高管“数学打脸”雷总
日前,日产中国公布的数据如一剂强心针,7月中国区销量57,359辆,同比激增21.8%,其中日产品牌单月销量51,005辆,同比增长27.5%。这一增长背后,是上市仅三个月的纯电轿车N7以6,455辆的月销成绩,扛起销量大旗。而随着插混车型N6官图发布、四季度上市计划落定,日产正......
凯迪拉克为CT5/XT5等车型推送OTA升级,优化33寸9K屏交互逻辑:新增自定义工具栏、快捷控制菜单和负一屏卡片。推出“蓝莓之夜”等沉浸主题,联动氛围灯、音响和空调,提升情感化体验,强化燃油车的智能竞争力。
从乡村讲台到深耕全球智造版图,龚大兴的实业创新之路
8月14日,比亚迪郑州全地形赛车场重磅开业!
比亚迪赛车场盛大开业 打造“全民赛道 全场好玩”新体验
8月14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以下简称“吉利汽车”)公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3亿元,同比增长27%,创历史新高;实现归母净利润92.9亿元,扣除外汇汇兑税后归母净收益等非核心损益后,实现核心归母利润66.6亿元,同比增长102......
全民赛道 全场好玩!比亚迪全地形赛车场正式开业!
全新岚图知音开启预售,统统配齐22万元起,安全、智能、空间、舒适,一个都不能少。
8月上旬,当上证指数连续攻击3674点、3731点等重要指数关口时,曾经在春节后一度领涨的机器人板块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近期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京召开,乘此东风,机器人公募会卷土重来吗?
日前,方程豹豹5夺得了2025年上半年20-30万插混销量冠军,这款头顶激光雷达、身披豹力美学,在别人眼中并不是那么“硬派”的智能SUV,却以23.98万起的定价将高阶智驾与强悍越野融合,彻底重构了消费者对越野车的价值认知
从代工制造到自主研发智造,从“你们中国人做不了”到世界舞台的逆袭,这条路,姜太云走了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