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第三排空间堪比MPV”,那还买什么SUV?

“第三排空间堪比MPV”,那还买什么SUV?

汽车公社 1677浏览 2025-09-08 IP属地: 未知

这几年的中国车市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产品的出现突然打破了常规的认知。最典型的就是价格不变尺寸越级的产品案例,比如在中型车市场,有大量“车长4米9、轴距2米9”左右的国产新能源车,结果售价可能就10万元出头。


但是如果按车型划分,这又属于中型车领域。要知道传统意义上的中型车实际上是“迈帕雅凯”这样的车型,也就是说20万级的产品好像才是中型车该有的区间。结果在多方统计的销量口径上,10万元出头的车型,和20万级的“真”中型车放在同一个榜单中。


而那些国产“车长5米,轴距3米”左右的车型,可能售价才15万元左右,但这种车型已经到了中大型轿车的水准,传统意义上这种车型的售价应该在30万元以上。所以这就很让人疑惑,单纯的提升尺寸相比真实的价格层面,到底算不算有效的价值输出?



当然,本文不是讨论国产车把合资车的价格打下来,而是从另一方面考虑,现在的产品定义似乎进入一个模糊的阶段。


就像最近有几款车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某国产品牌将SUV定义为“旅行小房车”,媒体用“第三排空间堪比MPV”形容加长SUV,理想i8宣称自己同时是“越野车+轿车+MPV”。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品功能的叠加,更是汽车品类传统界限的崩塌。


01全能型车露出苗头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全球范围内的车企都摸索过如何打造突破传统定义的车型。


比如最早的沃尔沃V90 CC/V60 CC、奔驰的GLE COUPE/GLC COUPE、宝马的X4/X6等车型,我们称之为跨界车型。而最近一款跨界非常“严重”的车型则是长安启源的E07,则号称可以在轿车/SUV/皮卡三种形态切换。



这中国这块卷天卷地实在卷不出花样的汽车市场,汽车厂商们绞尽脑汁在想着还能创造什么新的东西,终于在这1-2年有了一个稍微清晰的答案:汽车产业正在从单一功能导向转向全场景体验导向。


汽车厂商们认为,新一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汽车的单一代步功能,而是期望其成为生活的延伸。他们既需要SUV的通过性来满足周末出游的需求,又渴望轿车的操控性保证日常通勤的舒适性,同时还要求MPV般的空间体验以适应家庭出行或商务接待。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上文提到的,某国产品牌将SUV定义为“旅行小房车”,理想汽车在i8发布会上提出“SUV+轿车+MPV”的三合一概念。


要知道,过去数十年,汽车市场的车型分类有着清晰的边界:SUV以通过性为核心标签,主打户外与复杂路况;MPV凭借宽敞空间成为商务接待与多孩家庭的首选;轿车则以灵活操控和低油耗占据日常通勤市场。



消费者购车时往往面临明确的功能取舍,想要越野性能就得接受MPV的空间短板,追求舒适乘坐又得妥协轿车的通过性。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种“全场景需求”,所以才倒逼汽车制造商重新思考产品定义逻辑。


而新能源技术与智能配置的突破,恰好为这种全能化需求提供了落地路径。插电/增程技术的成熟,让车辆既能实现450公里的纯电续航满足日常通勤,又能依靠上千公里的综合续航解决长途出行焦虑,彻底打破了传统燃油车与纯电动车的使用场景壁垒。


正向电动平台的普及则释放了车内空间,没有了传统变速箱和传动轴的束缚,设计师可以更自由地布局座椅与储物区域,像567座这样的灵活布局,让SUV也能拥有MPV级别的空间利用率。第三排座椅收起时能拓展出超大储物舱,全家出行时又能快速切换为7座模式。


当然也包括我们熟悉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三件套,以及全车加热通风按摩座椅等原本只在高端MPV上出现的配置,如今也逐渐下放到SUV车型,甚至在某些轿车上都开始出现,这就进一步模糊了这几类车型的舒适体验边界。



过去,中国车企往往在既定的车型框架内做优化,而如今,自主品牌开始基于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场景,重构产品定义逻辑。不再是先确定是SUV还是MPV,再设计功能,而是先明确用户的核心场景需求,再用技术整合功能。


可以说,越来越多自主品牌用实际产品诠释着场景定义车型的新逻辑。这种车型边界的消融,表面上看是存量市场竞争下,车企为打造差异化卖点的选择。但从现在来看,这似乎是一场裸的营销创新。


02真需求还是假创新?

实际上,跨界融合并非万能解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物理定律决定了性能的内在矛盾。物理定律与工程逻辑决定了汽车性能存在天然矛盾:追求MPV级的空间舒适性,往往要牺牲SUV的操控精准度;强调SUV的通过性,又难免影响轿车的行驶平顺性。


若车企仅靠营销话术叠加功能,忽视技术突破与本质属性,最终只会让“全能”沦为噱头。


比如某款主打“SUV+MPV”双属性的中大型SUV,为塞进第三排座椅并打造豪华二排,强行拉长车身轴距,却未对底盘结构进行针对性优化。车辆过弯侧倾明显,方向盘指向精准度下降;而第三排空间仅能容纳儿童或短途乘坐的成年人,与真正MPV的舒适体验相去甚远,最终沦为“既不像SUV,也不像MPV”的尴尬存在。



这些案例暴露的核心问题,在于车企将配置堆砌等同于全能化,用双冰箱、后排娱乐屏等表层配置掩盖核心技术的短板。这种重配置、轻本质的策略,短期内可能吸引眼球,长期来看依然会接受市场的检验,最终可能全能即全不能。


如果细心思考的话,某些宣传话术其实暴露了设计上的本末倒置。比如MPV以“第三排空间堪比SUV”为卖点,实际上反而承认了自身空间优化的不足。这种错位的宣传,揭示出部分车企在功能叠加中的迷失。


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SUV露营攻略”“后备箱秒变卧室”的创意分享,当车企用“移动客厅”“星空大床”的文案撩拨着都市人的神经,我们似乎正见证着一场集体性的认知错位。人们宁愿在SUV局促的后备箱里蜷缩着煮泡面,也不愿正视真正的房车在停车场落灰的尴尬现实。


更耐人寻味的是,SUV的伪房车化正在形成某种闭环:车企为迎合需求,不断给SUV加装折叠桌板、220V电源接口甚至车载马桶。而消费者则用这些“房车平替”功能,心安理得地延续着等退休了就去环游中国的永恒谎言。



回顾汽车市场发展,早期跨界车型已为当下全能化趋势提供了反思样本。这些车型虽尝试打破传统品类边界,却始终难有出彩销量,其核心症结恰是陷入了全能即全不能的困境,与当下部分品牌的全能化误区高度契合。


即便当前汽车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跨界融合浪潮,与早期尝试相比,如今的跨界车型更注重以用户场景为核心进行产品定义。但反过来看,理想L9、问界M7等车型的成功表明,只有准确把握家庭用户对空间、舒适性和续航里程的核心需求,跨界融合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反之,若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用户体验,无论是过去的经典跨界车型,还是当下的“三合一”“旅行小房车”等新概念车型,若不能在功能平衡中找到精准定位,仅靠概念炒作或配置堆砌,最终只会重蹈销量低迷的覆辙。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1030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