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国资委盖戳“重组”,一汽们如何“找对象”?

国资委盖戳“重组”,一汽们如何“找对象”?

汽车公社 1795浏览 2025-03-31 IP属地: 未知

“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月29日,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发言,激起的不是舆论波澜,而是行业深度思考的洋流,力量触达产业的基底。



“春泽万物”的背景下,业界屡屡收到提示——行业的重组与合作正在潜行中推进。


3月3日,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发表公告,称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在技术与资本层面合作。


3月下旬上市车企的2024业绩沟通会上,东风集团股份管理层表示:“公司和长安的整合目前正在进行中,控股股东正在谋划长安旗下的汽车板块进行重组。”


十年前的2015年,一汽与东风高层换防,引发汽车行业对整车央企合并的第一轮大猜想。十年后,国资委盖戳“整车央企重组”,并且以“提高产业集中度”留下了想象空间。


倘若以大洋对岸的最佳参照对象作为参考,显然兼并重组是汽车产业的必经之路。


美国曾在上个世纪初迎来汽车产业爆发,到三十年代时拥有数百个汽车品牌,而所提供的《美国已倒闭的汽车制造商列表》甚至超过1,500个名目,时至今日,仅剩通用汽车、福特汽车与特斯拉三家独立车企,以及被欧洲吞并的克莱斯勒。



不过,对于重组的概念与进展,需要有清晰的认知和时间节点意识。


“公司不太掌握具体细节,相关信息我们会按照重组节奏,定期向股东或投资者进行披露。”东风集团股份管理层这样解释重组。换句话说,尚未到正式官宣东风与长安合并的时候——打地基阶段,休得妄言广厦。


然而对跃迁至产值第一的汽车工业而言,在承压的背景下,掀起一场效率革命的“国家战役”,已然是箭在弦上。


01十年铺垫渐成局


“着力优化布局,实现量质提升,稳步推进重组整合。”苟坪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看似官样文件的话语,着实值得细细推敲。


“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集中研发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整合”二字,本质是后面两个词语的组合“集中资源”。那么倘若要达到最高的效率,在无限拉长时间线之后,必然要达成公司架构的统一。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最终要兼并”。


但同时苟坪也强调了“稳步推进重组整合”,兹事体大,欲速则不达,整车央企乃至其他车企的重组整合,从资本结构、地域分布、人员团队等各个维度来看,都无法一蹴而就。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当前还不能说立即合并”。


除了央企之间的重组,这段话还提到了企业内部专业化整合,以及汽车央企与其他企业深化等其他形式,与车企梳理精简架构、重构团队,乃至央企一汽同新势力零跑的牵手,形成了呼应。因而我们可以认为,“重组不止企业外部,还有企业内部,不止央企,还有地方国企,乃至民企”。


可以说,这段话对十年来“车企大合并”的业界想象,给出了方向指导与经验总结。



2015年5月,时任东风汽车董事长的徐平,被调往一汽出任董事长,而徐建一在3月“落马”;与此同时,前一汽董事长竺延风重返汽车行业,接任东风董事长。“高层换防”的重大新闻,加上央企合并浪潮,引发了汽车行业关于“一汽东风合并”的想象。


那一年,轨道交通的南车-北车、电力的国家核电-中国电力、贸易的南光集团-珠海振戎、矿业的五矿集团-冶金科工、运输的中国远洋-中国海运、物流航运的外运长航-招商局集团,多个领域均出现央企合并。


当时,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央企年销量总和突破800万辆,但自主品牌占比不足20%,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资源集中、发展提速,成为业界猜测合并的底层逻辑。


此后,一汽、东风、长安一直合作节点不断,但都没有达到真正的合并。


2017年,高层再次换防,一汽董事长徐平调任兵装,长安董事长徐留平空降一汽,旨在为一汽“刮骨疗毒”,推动红旗品牌商业化。


同时,一汽与东风拟共同创建“前瞻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东风零部件公司与一汽富奥股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家央企还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试图共同打造正向研发的统一整车平台。



2018年,三大央企敲定次年成立T3出行,联合阿里、腾讯等科技巨头,试图在共享出行领域构建协同生态。


十年后,东风与长安的重组再掀波澜,而一汽长期的合作伙伴恐怕并不止眼前的零跑那么简单。


02效率即正义,重组破内卷


一汽、上汽、广汽、北汽……央企与地方国企,这些车企是否有必要推动兼并重组?谁是最适合的对象?



或许应该从重组的本质与产业背景说起。


制造业的核心逻辑在于规模经济,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降本。但现实又比理论复杂,尤其中国市场存在需求多样化、地方发展自成体系等因素,绝无可能出现“上帝一挥手,万事遂愿走”。这就造成了“需要推动重组,但重组从来不易”的怪圈。


然而,产业提升效率、破除内卷的诉求,却是不言而喻。


同样是在2025年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国家有关部门罕见批评“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仅短期内造成行业利润下降,长期下去,还将影响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安全,削弱产业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净利润率仅4.3%,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如果发展汽车产业是一场赛跑,那么“无度降价、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不合理手段相当于抢跑和给对手使绊子。而整车央企兼并重组,本质上是提升效率,相当于减少冗余、加快速度。


此外,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对单一企业带来的经济成本压力远超过以往,对研发力量和投入的诉求也是今非昔比。因而抱团取暖与协同发力是必然方向。


重组的核心目标,正是通过效率提升打破这一死循环。以东风与长安的重组为例:双方如果达成协同,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可以减少数以亿元计的重复投入,按照国际上雷诺-日产以及菲亚特-克莱斯勒的经验,协同效应有望让研发成本最多降低30%。



那么一汽老大哥呢?虽然不排除无限远期之后,一汽加入东风长安在推进的重组浪潮中,但目前从现实可能性看,一汽与广汽的联合更具想象空间。二者均面临合资板块萎缩的压力(广汽本田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27%),但广汽埃安的电动化平台与一汽红旗的高端化基因形成互补。


更关键的是,广汽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与一汽的东北基地,恰好构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区域协同样本——前者依托深圳的电子产业链,后者背靠长春的装备制造基础,合并后可实现从芯片到整车的闭环布局。


此外,上汽与奇瑞、特斯拉等企业都有非公开互动,目前也牵手华为打造尚界品牌;北汽曾经曝出过同吉利的探讨;包括处于危机中的哪吒汽车被收购的可能,一系列造车新势力也存在被国内同行以及海外巨头注资的概率。


03重组路上的四大“拦路虎”


文化、战略、品牌、人,车企们将面对一场“外科手术式”整合。



尽管重组势在必行,但历史教训警示着前路艰险。


2006年和2010年,安徽省曾多次试图拉郎配,整合江淮与奇瑞,组建“大安汽”,但最终未果。T3出行当前站稳,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磨合困难、内部山头等障碍。



纵观全球汽车产业整合史,海外案例更是比比皆是。利兰汽车公司一度成为英国最大巨头,但旗下MG、罗孚等品牌悉数被其他国家收购;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后分家;雷诺-日产曾经被视为重组典范、最成功的汽车联盟,却因卡洛斯·戈恩倒台而陷入僵局……


“强强联合”能形成相互支撑,但谁来掌舵则存在争端;“强弱携手”更容易形成稳定架构,但两条腿不等长,行路亦难。


如果回溯那些垮台的案例,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失败,源于德国精密制造与美国成本管控的冲突;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崩塌,则是文化殖民主义的恶果。反观中国央企整合,既需借鉴大众集团模块化平台的经验,又要避免重蹈“整而不合”的覆辙。


也许当东风和长安整合时,东风风神与长安启源要考虑在10万-15万元市场,如何重整重叠度超60%的渠道,而岚图与阿维塔虽然在产品分工上有天然契合之处,但品牌调性和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注定整合绝非易事。


这场重组绝非终点。当比亚迪靠垂直整合构建万亿帝国,当特斯拉以FSD重新定义竞争维度,中国汽车产业的战争早已超越销量规模,进入核心技术、生态能力与全球供应链话语权的终极较量。



从央企拉开的汽车行业整合,本质是国家意志对效率革命的“重注”。它不仅要解决“大而不强”的痼疾,更要回答一个终极命题: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全球赛道上,中国能否诞生一家真正具备技术统治力的“国家冠军企业”,以及身后多家行业强者?


但无论战况如何,这场战役没有退路。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454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