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小鹏自研电池是“假消息”,但可能是小鹏最后的解决方案

小鹏自研电池是“假消息”,但可能是小鹏最后的解决方案

149号公路 12浏览 2022-12-14 IP属地: 北京

作为曾经的“销量一哥”,小鹏汽车的一举一动仍然备受瞩目。

这几天,小鹏汽车的CEO助理李鹏程离职,而就在前几天,小鹏汽车“自研电池”的传闻甚嚣尘上,之所以说是传闻,原因是在小鹏G9的公告上,电池生产赫然出现了“广州智鹏制造有限公司”的名字。

除了G9,G3i上搭载的电池除了宁德时代之外,还有一家公司叫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从名字上看,就觉得和小鹏汽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小鹏自研电池是“假消息”,但可能是小鹏最后的解决方案

新能源主机厂自研电池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小鹏对此却特别谨慎,面对媒体的询问,小鹏汽车回应说没有电池自研相关计划,坚定聚焦汽车主业,控制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这当然不是什么空穴来风。

从人员上,小鹏汽车已经招募前宝马高级电池工程师仲亮,在小鹏汽车职位是电池技术高级总监,而且加入已经超过半年。

从组织上,11月16日,,广州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达 50 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夏珩,是小鹏汽车的联合创始人,经营范围就包括电池制造,由XPeng Power Battery(Hong Kong)Limited 全资持股,翻译一下,直译就是小鹏动力电池(香港)。

只不过,似乎小鹏汽车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要自研电池。

新成立的公司,相关人士回应说,没什么业务,未来会放一些业务进去;对于仲亮,小鹏回应说他的主要职责是对接和各大电池厂合作。

小鹏汽车想要自研电池,这基本上属于没什么悬念的新方向,只不过,成年人的选择题,看的是利弊,自研电池,对于小鹏来说,到底是利多还是弊多?

小鹏自研电池是“假消息”,但可能是小鹏最后的解决方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回到为什么小鹏之前不做电池。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的核心是三电系统,而电池就是其中之一,电池的成本,更是直接影响着整车的成本。

据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估计,动力电池成本超过整车成本40%以上。

“整车厂在给电池厂打工”的言论,早就从行业内的“不满”,变成了全网都知道的“传闻”,而关于宁德时代的“强势”传闻,更是隔三差五就登上头条。

但是,为什么小鹏汽车之前不自己做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制造电池,还是更上游的采矿,和造车行业,都不属于同一个行业,何小鹏在创业之时,本身就属于互联网跨界造车,但是想要他同时兼顾三个领域,恐怕他分身乏术,这也是为什么蔚来、理想,在创业之初,都没有选择自研电池的原因。

小鹏自研电池是“假消息”,但可能是小鹏最后的解决方案

原因很简单,投入产出比。

根据博世的说法,如果市场占有率要达到20%的话,那么至少要投入200亿欧元(人民币约1400亿元)来购买电池单元的生产、检测、回收等设备。

这笔钱,可比何小鹏说造车需要500亿还翻了倍。

当然,投入了之后,也不一定有回报,2018年,博世,宣布放弃了自制电芯,集中精力去做BMS。

同样是这一年,电动汽车的元老日产汽车,将旗下动力电池企业AESC卖给了远景集团,日产给出的理由是,希望从第三方购买低成本、高性能的锂电池。

还是在2018年,吉利成立了戈驰新能源,也是动力电池领域,只不过,这家企业一直只能接到吉利的单子,到了2021年5月,还发了一个公告说,其生产的30万只左右的30Ah三元锂离子电芯公开销售招标,也就是大甩卖,再解释得清楚一点:这些电芯实在卖不出了。

总结一下,只造车不造电池的原因很简单,花钱太多,回报还不确定,远不如拿这笔钱直接造车划算。

那么,小鹏汽车为啥又开始在自研电池领域有了消息呢?

原因之一,当然是内卷,蔚来已经宣布了要自研电池。

在十一”假期前,蔚来汽车全资子公司Blue Northstar Limited与澳大利亚矿产勘探和开发公司绿翼资源达成战略融资交易,共同推进其阿根廷卡塔马卡省圣豪尔赫San Jorge盐湖锂项目的勘探计划。

而在此之前的今年5月,蔚来表示拟投资2.19亿元,要建从事锂离子电芯和电池包研发的31个研发实验室,以及1条锂离子电芯试制线和1条电池包pack线。

除了蔚小理,广汽的自研电池,就大手笔多了,设立绿擎电池公司,项目总投资109亿元。同时参股公司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将投建电池生产基地,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项目总投资36.9亿元。

小鹏自研电池是“假消息”,但可能是小鹏最后的解决方案

再加上其他车企的天工电池,魔方电池、弹匣电池、大禹电池,行业内卷,越来越厉害了。

内卷的本质原因,还是成本。

刚才已经说过了,电池的成本已经达到了整车的40%,只要降低电池的成本,整车的利润就会上升。

而对小鹏汽车来说,自研电池的意义远大于其他车企。

小鹏的电池包类型基本上可用一套公式得出,“一款车规划2-3种电量的包,一个包定两三家供应商,这就差不多6种规格了。”电池还有三元锂、磷酸铁锂、圆柱、刀片等多种体系,如果一家供应商再根据不同体系去开发,电池控制系统也找两家供应商,一款车十几种电池包也不夸张,而之后还需要“产线建设、工程开发、样件采购、验证测试等,都需要大量甚至是重复投入”。

比如,光样件采购就是一笔不菲的费用,电池包上车要起码经过A、B、C三轮测试,需要约150个电池包,每个包的费用动辄8-10万元。

小鹏自研电池是“假消息”,但可能是小鹏最后的解决方案

宁德时代和小鹏汽车的关系也很微妙,小鹏汽车在宁德时代并没有专属产线,而且,双方有时不太匹配,小鹏新车G9本来计划采用宁德时代电池,但合作出现了问题,“宁德时代的工程车突然就不能做了,只能紧急换电池。”

在其他车企,比如比亚迪,要求基于电池和芯片的节奏去思考怎么规划整车,但是在小鹏汽车,单纯让电池去适配整车。

结果就是,费时费力费钱,结果还不够好。

小鹏自研电池是“假消息”,但可能是小鹏最后的解决方案

这才是外界都认为小鹏汽车会自研电池的核心原因,电池已经成了小鹏汽车的“巨大短板”,不仅是在成本上,甚至对于整个小鹏汽车的内部架构和规划上,自研电池,都可以成为不错的解决方案。

更何况,一旦自研电池成功,整车成本下降,又可以给现在不太好的销量提供新故事,一举两得。

当然,话说出去容易,电池自研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刚才已经提到了,投资巨大,新的行业,都是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回报的不确定性。

这就是小鹏自研电池的“弊”。

车企自研电池,追求的是高端电池,比如广汽埃安就说,未来广汽埃安30%的高端电池将自研自产,而70%的中低端电池则由外部电池企业代工。

在市场层面,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已经进入到较为稳定的发展格局中,宁德时代一枝独秀,市场占有率稳定在35%以上,8月已经接近40%;LG、比亚迪、松下形成第二梯队,市占率能够保持在10%以上;其他电池厂家是第三梯队,全球市占率都在5%以下。

在技术层面,在全球几百家电池制造商中,国内只有宁德时代、远景AESC入、比亚迪和欣旺达四家选全球动力电池一级制造商,也就是我们说的Tier 1。同样位于一级制造商的还有LG、三星SDI、SKI以及松下。

小鹏自研电池是“假消息”,但可能是小鹏最后的解决方案

这些企业中的无论哪一家,都有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研发基础。

更残酷的事实是,绝大多数电池企业仍然处于二级和三级,高端产能仍然十分稀缺。

总结一下,就算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的可能仍然是一个中低端的电池,自己的高端车,仍然要去买别的家的货。

这大概才是小鹏汽车挖了人,设了公司,却下不了决心的原因。

小鹏自研电池是“假消息”,但可能是小鹏最后的解决方案

毕竟,对于现在的小鹏来说,走错这一步,可能会把自己拖进无法回头的深坑。

文章标签:
新能源 技术解析
 
相关推荐
149号公路 1959粉丝    386作品 关注 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未来汽车的无限可能。
推荐作者
GForce车研社 关注
If it isn't fun. It isn't a car.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